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韵宋骨:文学是时代的语言

(2009-05-06 18:11:05)
标签:

唐诗

庐山

宋诗

娱乐

    在赞美庐山的大量诗篇中,以唐诗《望庐山瀑布》和宋诗《题西林壁》最为有名。这两首诗风格迥异、各擅其妙,各自代表了自己的时代特征。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李白的笔下,香炉峰被渲染的胜似仙境。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前,冉冉升起的团团白烟飘渺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望中的形象。“飞流直下三千尺”极写瀑布的动态,“飞”字把瀑布急流而下的景象描绘的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的高峻陡峭,又描绘出水流的湍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的样子如在眼前。“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是”值得细细地品味,诗人明明说的恍恍惚惚,读者也明知不是,却都又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加生动逼真。它的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一些描写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的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然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直切,因而振起全篇,使整个形象变的丰富多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是苏轼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对庐山进行观察后写下的。远处、近处所“识”的庐山只是峰峦起伏,葱茏一片。接近或登上庐山,虽然看到的越真切,但此时眼中所识景物又随身之所至而各不相同。况且此时眼前所见到的这一峰一峦一树一石并不足以反映庐山的全部风貌。庐山的“真面目”反而只有在山外鸟瞰或远眺时才能显现。故而作者只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概括地写出了庐山变化多姿、气象万千的风貌,使人隐隐感到庐山的秀丽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单品味这两句诗可谓味同嚼蜡,无滋无味。但作者却笔锋陡转,写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哲理名言,让作者领悟怎样才能全面客观的认识事物,使人读后得到启迪。这首诗的生命力也就在此。

    细细比较品味这两首写庐山的诗,虽然风格迥异,但各擅其妙,各有千秋。《望庐山瀑布》运用夸张和比喻,描绘出了庐山瀑布的宏伟壮观景象,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这首诗流传千古的原因。《题西林壁》仅用六个方位词粗略的勾勒出庐山的轮廓,只有当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后,整首诗才柳暗花明,异峰突起,赢得了读者的广泛传诵和吟味。可见《望》长于写景,以韵胜,美在情辞;《题》长于说理,以意胜,美在气骨。《望庐山瀑布》天然飘逸、想象奇特,给人以高峰远望、意气浩然之感;《题西林壁》深折透析、构思缜密,给人以曲涧寻幽、思维精细之感。读《望》如欣赏色彩鲜艳的牡丹海棠;读《题》则如欣赏幽韵冷香的秋菊冬梅。读《望》如听音色柔润甜美、行腔婉转流利的“梅派”唱腔;读《题》则如听幽咽婉转、曲折低回的“程派”唱腔。读《望》如食一滴沾唇则满口甘甜的蜂蜜;读《题》则如饮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的苦丁茶。

    对于这两首诗风格的不同我们必须放在历史背景中去探究原因。唐灭亡于公元907年,宋建立于960年,前后相隔仅有50余年,但却是两个差别极大的朝代。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经历了三个“分裂——短期统一——长期统一”的循环过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鸦片战争前)。唐代是第二个循环中的长期统一时期,宋朝是第三个循环中的分裂时期。唐是称雄世界万国来朝的大帝国,宋却先后夹在辽、西夏、金、蒙古之间靠纳币纳帛方得以苟延残喘。由唐入宋犹如由波涛汹涌的长江大河进入婉转曲折的山涧小溪。与唐人相比,宋人静弱而不称雄,向内收敛而不向外扩发,喜深微而不喜广阔,重意态而不重形貌.唐诗的艺术风格便如唐人颜真卿创的颜体,端庄雄伟;宋诗的艺术风格便如宋人赵佶(宋徽宗)创的瘦金体,骨力劲峭。不同的历史背景影响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不同之处是最有力的证明。

 

 

 

作者简介:王吉光,男,山东惠民人,1978年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在惠民县姜楼镇担任教育工作。全国中语会语文报刊协会研究员,惠民县书画协会会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