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有个朋友打算今晚去看电影,问我《太平轮》和《一步之遥》该选哪一部。我竟陷入选择困难症之中,虽然两部都是烂片,但烂的角度和方向完全不一样,推荐哪一部,恐怕都会让朋友拍着大腿在电影院里咬牙切齿。
烂片实际上无法比较,这事就跟交了一个烂男朋友一样,明知道是浪费时间,多半也没有立刻转身走人,好像还在等着,没准有个惊喜呢。不过所有的烂片在起身走人的一刹那,一定相当轻松愉快,终于结束了,盼了好久。这跟好片的依依不舍绝不相同。
废话不表,来说说我在2014年看的十部烂片,真的,十部,除了我这个人整体无聊和害怕寂寞外,找不到别的理由连续十次都坐在大屏幕前。排名有先后,全部按照本人心情自由发挥。
倒数第十:《归来》
《归来》是十部里面唯一一部,看到一半我起身走人的电影,家里有点事,正好有了脱身的借口,这电影真让人难受,巩俐饰演的女人在有机会见的时候不见,没机会了非要冲破千难万险去见。这种上一代人特有的表现苦难的方式,不但没让我掉下眼泪,还让我觉得够了,老同志们,别再别扭下去了。
潸然泪下这事,我看《人工智能》十遍八遍依然会掉,看一部稀奇古怪的印度电影也会掉,但是只要国内导演一打上民族苦难啊,历史烙印啊,就完全掉不下来。每次看到都要叹气,又是这一套,套路熟得已经到了样板戏模式,只看出来一群老同志心心念念想靠这个努力博一博赢点口碑和奖杯。
所以巩俐金马发怒,也是理所当然,根据“迪卡普里奥定律”,明星自毁容颜一般都是为了冲击各类小金人,得不到的时候就有一种白白难看了一回的心酸。当然,迪卡普里奥先生永远好看不回去了。
倒数第九:《太平轮》
一想起这个片子,就想起吴宇森导演那副愁眉苦脸的表情。这种大正片,一般来说不会有那么多差评,但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毕竟提高了,当人们坐在电影院,发现老导演掏心窝子拿出来那点东西,竟然如此没滋没味,实在坐不住了。
这种本该出现好几个坏人来推进剧情的片,里面所有人,连油腔滑调挤眉弄眼的上海小少爷林保怡,也变成了好人。没有大奸大恶,所有人都跟要得诺贝尔和平奖一样,一脸真善美,于是无聊的观众只好通过计算各类身高差,来推断黄晓明的身高,佟大为的体重(他那张脸真不像差点饿死的俘虏兵嘛。)
不过呢,吴好歹真诚,真诚很重要,因为这是国产电影中十分难得的品质,即便看上去蠢,也要让吴导站在后排。
倒数第八:《同桌的你》
上映后写了个很长的影评,主要是批判高晓松的直男癌,结果没给发。主要吐槽点为,一个新导演跑出来弄电影,到底还能不能弄点新故事出来?一谈到青春就是早恋,一谈到挫折就是人流,然后还觉得你要是没感触,肯定是因为没爱过没早恋过。
我就直说了吧,愚蠢的青春根本不值得回忆。实际上高晓松完全可以拍个监狱生活电影,他为什么要截取人生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来作为自己电影生活的开端?
估计也是在想,赚点普通人的钱还不容易吗?你看连赵导都赚了不少。
倒数第七:《心花路放》
但黄渤扮演被女人抛弃的失意男子,一路唧唧歪歪:女人不就是喜欢臭钱吗?这就让人受不了,编剧把这股怒火贯穿始终,完全忘了一点,长成黄渤这样,没什么钱,没什么事业,又老是自怨自艾,活该被甩,一再被甩。
同样是公路片,写过很长的影评,做了大型批判,后来觉得有点对不起韩寒,不应该他有名就往死里骂他。
但电影之烂毋庸置疑,比起高晓松,没学会讲故事,比起宁浩更加差得离谱。整部片没什么高潮,像一本很有格调的流水账。你当然可以说,散文电影不行吗?
那么散文一般的理想电影,为什么加了那么多的段子,生怕观众像死了一样毫无反应?
或许目前的中国电影,整体都有点二人转化,太在乎观众有没有掌声,有没有笑声,有没有落泪。忘记了人们买票进去,只想好好地看个别人的故事,而非一场时刻要跟你互动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