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鉴定书
(2009-11-18 08:47:09)
标签:
课题成果现代教育艾山教育 |
分类: 教育科研 |
莱芜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
课题成果鉴定书
课 题 名 称
课 题 编 号
课题主持人
所 在 单 位
研究起止时间 2005年5月—2009年10月
鉴 定 方 式
填 表 日 期
一、成果简介
|
内容提示:简述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重点介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应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
|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我们根据目标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工、着重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和学习模式的建构(通过协作讨论学习模式、获取创新信息学习模式、网上实践研究学习模式,远程开放学习模式等)、教师现代教育思想和信息素养、使用信息工具能力的培养策略及学生信息素养、使用信息工具能力的培养方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 实验过程 1、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该过程的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5年5月----2007年5月)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加强于是课题组的联系,争取指导与支持,提高研究效益,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明确目标,掌握研究方法,提高水平。 (2)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08年5月)完善课题方案,进行阶段性研究成果交流,评选优秀课件及教学案例,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等。 (3)总结阶段(2008年5月------2009年10月)向课题组提供实验报告等。 2、实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课题组教师分工负责,经验交流,采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进行整体性研究,归纳分析所搜资料,构件教学模式。 (2)调查研究:采用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研究涉及到教育变量中的事件、分布和关系。 (3)个案研究:课题组教师,要结合学科实际及情景的特定行进性个案研究,并进性个案积累。 (4)系统记录反映变量的测量。 4、实践研究 (1) 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整合 (2) 进行相关网站或子页的链接、导航 (3)实验教师建立博客,在博客中建立资源库,学习者点击博客进行学习。 二、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加强培训,提高了理论水平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结合新一轮课改,我们多次组织“换脑”工程的学习讨论,举办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讲座和更新观念的学术报告,将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理念中解脱出来,逐步摒弃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教育媒体观。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教师,激活教师的创新意识。加强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让教师明白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我们的教学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辅助学习的工具,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还开展课题研究专题讲座,精选了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文章作为教师的专题学习资料,以帮助教师尽快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另外,我们每个学习都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实践操作培训。采用“分层培训、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方法,提高全体教师使用电教设备的水平。如在计算机文字处理、powerpoint课件制作、校园网和互联网Internet)简单应用等基本操作上全员培训,在培训前先制订培训计划,选定学习内容,印发相应的培训材料,确保培训质量。教师们经过系列的培训,计算机操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不少教师开发了实用而又有创意的课件。在我们课题组老师的帮助下魏素娴、白文花、刘雯三位老师在市课件评比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二)放手改革,课题研究出硕果 1、加强网络资源建设 建设网络资源是一项急迫的工作,在信息化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加强网络资源建设,我们把我校网络中心的冯文法主任、何修华两老师吸收到了我们课题组,指导老师们收集、发现、使用和管理网上资源。如在CAI课件研究中就发现严重缺乏教学资源,而我们却有一批善于制作课件的教师,所以我们有必要自己专门做资源采集工作。为此,我们调动一切可以参与网络建设的力量,,建立教学资源库,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为规范学校信息技术管理,更好地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我们结合实际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更好地保证和维护了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及使用效率。 2、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技能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技术原理、网络及应用的知识是信息技术的普及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在多媒体环境下或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一项基本而又不可缺少的技能。我们在设计教育改革方案和进行教育改革探索中,始终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当作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来抓,将教育教学的优化与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3、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的“情景”和学习过程的“协作”。在此理论的指导下,课题组将多媒体和网络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了探究式学习模式和网上协作学习模式。 ①探究式学习以“学”为中心,注重情景的创设,通过问题引出主题,使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并通过查阅资料,完成对问题的理解与应用。其主要环节如下: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查询资料—分析探究—意义建构。 网络探究模式的基本原则是:(1)重视学习主题的设计。(2)加强信息资源设计。在网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激起兴趣,上网查询、筛选信息,深入进行探究思维,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结, 实现了意义建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②网上协作学习模式 选定主题—在线阅读—合作交流—效果评价 我们面向学生开放网络教室,组织了经常性的网络学习、制作网页、制作电子版报的主题学习活动。网上协作学习是教育创新的增长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至:(1)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探索研究,协同学习。(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3)培养了学习者的责任心、协作精神等创新品质。(4)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创新学习技能,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开发、建设学习资源库 5、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生活质量。实验结果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识记、理解;运用网络技术,可以促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构创新型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情境,优化了教学结构,学生动手操作,勤于实践,自主、创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提高了教学质量。实施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认知策略和思维过程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成功的可能性,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
二、提交鉴定的成果主件、附件目录
(一)成果主件
1、课题开题报告
2、课题研究报告
3、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4、课题自我鉴定
(二)成果附件
1、网络教学整合案例及有感
2、有关课题论文(4份)
3、成果光盘
(1)典型课例与整合案例
(2)研究计划与报告等
(3)课件素材
(4)自制教学音乐与下载伴奏
(5)理论学习材料与信息技术学习内容
(6)新课改教案(3盘)
三、课题组成员名单(含课题主持人)
|
姓 名 |
工作单位 |
职务或职称 |
对课题研究的主要贡献 |
|
董元明 |
艾山一中 |
中高 |
课题主持人,负责本课题设计并制定研究方案,起草或委托起草实施细则;撰写开题报告,组织开题的工作安排;或协助上级部门课题论证并组织对本课题进行专题论证,指导课题的实施。负责本课题组常规研究管理工作,安排相关的常务人员(工作秘书)负责具体的日常研究工作,明确具体担负的工作任务;负责本课题的设计、审定、论证指导工作,定期检查评估课题研究运作情况,及时总结反馈运作信息,创设观摩展示平台,组织交流研讨,扩展研究成果效益。 |
|
何修华 |
艾山一中 |
中教一级 |
指导课题组教师学习电脑及网络的有关知识,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整合,拟建专题教学资源网站等。 |
|
刘坤 |
艾山一中 |
中教高级 |
第二阶段负责人,负责本阶段理论学习和客体管理工作。 |
|
李成华 |
艾山一中 |
中教一级 |
第三阶段负责人,负责本阶段理论学习和客体管理工作。 |
|
赵守香 |
艾山一中 |
中教高级 |
课件制作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 |
|
刘学玲 |
艾山一中 |
中教高级 |
课件制作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 |
|
段伦平 |
艾山一中 |
中教高级 |
课件制作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 |
|
陈燕 |
艾山一中 |
中教高级 |
课件制作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 |
|
冯文法 |
艾山一中 |
中教高级 |
课件制作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 |
|
|
|
|
|
四、专家鉴定意见
|
|
五、鉴定组成员名单
|
鉴定组职务 |
姓名 |
所在单位及职务职称 |
签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组织鉴定单位意见
|
单位公章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