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陵
2021年三月二十日,几个朋友相约去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的梁王陵看一看。这是一趟抬腿就到的旅游,永城距徐州八十多公里,开车走高速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到了地方才上午九点多钟。
园区前面的广场宽大敞亮,我们来到西北角的“傩园”。里面正准备搞汉文化礼仪演出,大概是时间还没到,演员们穿着汉服坐在凳子上说笑,若不是他们语言身段动作的现代做派,还真有点穿越汉代的感觉。出了院门,我把“傩园”的匾额端详了一会,总以为有些不妥。傩是一种古老的舞蹈,用于祭神娱神、驱瘟避邪、表示安乐吉祥的目的,跳舞者戴着各种各样画着凶巴巴鬼怪的面具,身披树叶或稻草等编织的衣服,手舞足蹈、摆着奇形怪状的姿态,动作幅度大而夸张,给人粗犷、野蛮和原始的感觉。这种舞蹈习俗在长江以南的湘、黔、闽、赣等地较为盛行。永城虽然曾经是楚地的一部分,但与上述地方相隔甚远,俗语说:“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永城地区处于中原腹地,更多是受中原文化影响,过去和现在都没有这种习俗。傩是纯民间的活动,有点象东北的“跳大神”,虽然现在也是我国的非遗项目,但在地处中原地区的我们看来仍有“隔膜”之感。
出了“傩园”,过了牌坊开始爬山。抬头一看,台阶既宽且高,层层叠叠一直排到山顶,此时只有横一横心,一步一阶地往上走。
梁王陵处在永城市芒山镇芒砀山中,汉高祖刘邦虽然是我们江苏徐州人,但这里是他创业开始的地方,是“龙兴之地”。为了彰显他做皇帝乃“天意”所授,史书杜撰了一出在芒砀山“斩白蛇”的故事。这套操作,和陈胜吴广在据此不远的大泽乡造反时,弄得狐狸叫、刻石碑等等把戏并无二致。不管怎么说,芒砀山在汉代的政治历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象征意义和地位。其实纯粹以山来看,它既不高、也不大、更谈不上险,至于云啦,雾啦,松啦,石啦等特色景致,一概免谈。它是由一群不太高的山峰组成的,面积约有16平方公里,分布山丘20余座,主峰在中间位置,海拔156.8米,比徐州云龙山略高一点(海拔142米)。其实严格来说,这样的高度不能称山,只能叫丘陵。它的东面是僖山;西面是黄土山、铁角山、夫子山、陶山;北部是磨山、马山、徐山、周山、王山、鱼山等等;南面是保安山、立山。我们现在登的就是保安山的北峰。
尽管芒砀山整体规模不大,和我们想象中的有点差距,但在辽阔的豫东平原这一带,地下冒出这群小山,已经很不容易了。
一、孝王后陵
顶端迎面是一座祠堂,里面供奉的是梁孝王夫妇塑像。古代中国如若不是伏羲女娲、牛郎织女之类的神话,夫妻同祀的情形是很少的。这座祠堂是现代人修建的,自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而王后获此“殊荣”更直接的原因,就在与她是这座祠堂的背后那座“山洞中的宫殿”的墓主。王后姓李,我们且称她为“李王后”。她丈夫梁王以及我们徐州的几座汉王陵,也是凿山为陵的,都达不到她这座陵墓的规模,她的这座陵墓有“天下石室第一陵”的美称,着实厉害!
这座墓东西长有210米,南北最宽有70多米,两个墓道,三十多个甬道,两个主室,这全部都是在山体岩石中完成的工程,数量之大,就是放在今天也不算小了,而在没有大型施工设备的过去,这都是古代工匠们一锤一扦“抠”出来的,真是令人敬佩。我们不禁感慨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主角,他们的智慧成果才是最美的风景。
陵墓在祠后,坐西朝东,前面有一长方形的庭园,面积有五、六十平米,地面铺石板,三面石头垒砌,有三米多高,似西部黄土高原的地坑院,只是黄土换成了石头。墓门坐西面东,因东方属生,是否有“向死而生”的思想,不得而知。这个院落叫“前庭”,是客人停留车马,主人迎送客人的地方。古人讲“事死如事生”,生前有的东西,死后在另一个世界里“一样不能少”。
看介绍说,发掘时院里全部用条石塞满了,上面还有夯土,人处的空间没了,咋迎送客人?即使灵魂如烟似雾也需要些缝隙吧!大概古人也心知肚明灵魂的有无缥缈,为了防盗,也顾不了这些了。这个坑院,如今放上栏杆作为验票处,总算物有所值,没有白修。只不过迎来送往的是一批批操着南腔北调的游客而已。
进入墓道,是一个缓缓的下坡,为方便人们参观,脚下铺了木板,石壁上安装了照明设备,但依然有一股渗人身骨的阴气在里面环绕。墓道两旁开凿的一间间墓室,叫耳室,很形象的一个名字,各种功能的都有。什么车马室、武库室、生活用品室、疱厨室、炊厨器具室、酒器、礼器、乐器储藏室等等,应有尽有。
头一个主室是东宫,这是主人接待宾客、议事、宴饮的地方。东宫的名称,是从墓道塞石上的刻字而知晓的,还真不是随便叫的。后来查阅资料得知,当年考古人员从地面的板瓦、筒瓦残片推论得知,这里原来是有一座瓦顶木结构建筑的。所以,我们这才知道,我们现在眼前看到的石室是它的“毛坯”,至于“成品”的模样,肯定相当地豪华富丽。这种情况可能会颠覆我们很多人的认识观,本来以为尸体就是放在这冰冷、坚硬、阴暗的石洞中算了,那里想到还有豪华的装修和纹饰。可见,“事死如事生”一语可不是空口白话,那可是要落到实处的。
往前走到了主室,这里摆有李王后的半身塑像,这当然是后加的,意在昭示游人这里是墓主的生活区。这里有几件事比较好玩:一是在主室的周围有一圈回廊,介绍说是留待墓主清闲时散步用的,看来古人也晓得“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的道理,不能老是躺着,卧生百病;二是这里有最早的带“马桶”的卫生间,只不过所谓“马桶”是用立起来的条石围成的。我记得徐州龟山汉墓中也有卫生间,大概是蹲坑式的,没有这里的高级,环境也没有这里宽敞;三是在南边的回廊有一条朝南开凿的甬道,是为了和南峰的梁王墓打通,留待夫妻俩幽会,现代人给它起了一个浪漫的名称叫“相思道”。但据介绍,这条甬道最终并没有打通,两千多年来这对夫妻一直是“分居”状态。
按照汉朝陵寝制度的讲究,两座不同的石室相互贯通之后,才算一座墓,叫做“同墓不同穴”。如今没有打通,有些说不过去。究竟是施工的问题、经济的问题、还是人为的干预?这是这座陵墓留给我们的一大谜题。另外古人在没有现代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在地下是如何找到南峰梁王陵位置的,也是令我们百思不解的又一谜题。
二、梁孝王陵
从王后陵东面墓道进去,然后从西面墓道出来,这是唯一一座不走“回头路”的大型崖洞式墓葬,好像一座山都被它掏空了。墓葬的北面是一座废弃的采石场,王后陵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工人开山采石时发现的。我们按路牌往南走,经过了一座芒山寺,兜了一个圈,来到梁孝王陵。它位于保安山的南峰,也是坐西朝东,凿山为洞的陵寝。若空中俯瞰,他和王后陵分别占据一座山的两处山峰,并排而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夫妻俩可谓生享荣华,死享哀荣了。
梁孝王作为“男一号”,按理说他的墓葬应当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陪葬品最丰富的。而事实很“打脸”,从整体来看,它全长只有96米,宽30米,墓道也只有一条,里面虽然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回廊都有,但规模只有他夫人的不到二分之一大小,很奇怪。
进去之后,沿着向下的坡道往里走,仍然是阴气逼人。前室的两边是车马室,中室的东面有一间耳室特别大,里面有兵马俑的军阵,这是他夫人墓里没有的,大概是念及梁王有过军功,为大汉朝做出过巨大贡献,特地开辟的吧。后室同样摆放有梁王的塑像,当然也是后加的,昭示这里是梁王的寝室。寝室的旁边有一耳室,摆放有仿制的金缕玉衣,大概就是当年停尸的地方。后室的周围依然有回廊。我注意到回廊望北的方向并没有开设“相思道”,难道是隔壁夫人的“一厢情愿”?
小是小了一点,但梁孝王的名气仍然是树大招风。招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盗墓大军,所以这个墓被多次盗掘过。更有甚者,据历史记载,曹操当年还设置专门机构和专门官职并且利用军队大张旗鼓、明目张胆地盗掘过这个墓。据说这个墓在宋朝的时候就空空如也,成为了人们纳凉避暑的处所。可怜孝王一世英名,落得个尸无存处,魂无安所。惜哉!悲哉!
虽然只剩一个空壳,这个墓还是有一些亮点的。一是这墓的墓道结构是倒立U型,是用三块梯形的石板扣合而成的拱券型结构。一般认为拱券顶是汉武帝开通西域之后传过来的,而梁王死于公元前104年,那时西域未通,而陵墓的修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时间应该更早,所以,这个发现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还有在墓中发现有储存冰的墓室,可见在汉朝人们已经懂得储备冰,使用冰了,而且把冰带进了坟墓之中,古人智慧不可小觑。
梁王陵的前面,有一片空地,看介绍知道这里原来是梁王陵的寝园遗址。“寝园”这一名称来自汉朝,是重要的祭祀场所。寝园占地还真不小,南北长110米、东西长50米,有5500平米这么大,里面有回廊、前庭、寝殿等建筑,如果不是有几块埋没在荒草中的柱础石和标明遗址名称的石碑存在,俨然就像一座足球场。但你不能小看它,它发掘的意义很大。主要是由于出土了写有“孝”字的瓦当、筒瓦等实物,坐实了保安山上的墓是梁孝王的墓这一史实。另外,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对汉代的陵寝制度有了直观深入地了解。由于整个保安山这两座大墓和寝园形成了一个倒立的“品”字型结构排列,外面以矮墙包围,专家判定这两座墓主的关系是而且只能是一对夫妻。
据事后查阅资料得知,当初考古发掘过程中,在判断墓主身份的时候还有些曲折。按照考古惯例,考古队把先前那个南峰的墓称为1号墓;后发现北峰的墓称为2号墓。由于北峰的2号墓的规模远远大于南峰的1号墓,专家们一度认为2号墓应该是梁孝王墓,而坊间一直传说是梁孝王墓的南峰1号墓可能是王后墓。正当他们为墓主人的归属无法最终确定而大伤脑筋的时候,2号墓中一件文物的出土,让这场争执尘埃落定。尽管2号墓也多次被盗,但要“感谢”盗墓贼在墓里给留下了一枚铜印,上面刻着“梁后园”三个字。这样,就坐实了2号墓是王后墓,1号墓还是梁王墓,坊间的传说没错。至于王后墓的规模为何大于王陵的规模?专家们推测:由于王后在梁王死后二十一年才死,陵墓修建的时间要远远长于梁王陵修建的时间,时间宽裕了,规模和精细的程度自然就不一样了。况且梁王属于暴死,一些既定的设计方案恐怕无法实现,规模比预先设计的小,岂不正常吗?
三、梁王那些事
现在说说梁王刘武这个人。此人绝非等闲之辈,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他写入“世家”,可见端倪。他出身皇族,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汉景帝刘启一母同胞的亲弟弟、雄才大略汉武帝刘彻的叔叔,血统纯粹、出身高贵、门第显赫,用现代话说那是根红苗正,“政审”条件绝对没得说。
他的母亲也不是一般人,那是对汉初政坛有重大影响的大名鼎鼎的窦太后。有趣的是窦太后还特别喜欢他这个小儿子刘武。喜欢到什么程度呢?竟然一门心思想让他哥景帝刘启“百年”之后传位于他,让刘武也过把皇帝瘾,这样,一母生二帝,老太太做梦都能笑醒。在这种情形下,弄得一向颇有心机的汉景帝在一次家宴上,也不知是为讨母亲欢心,还是整点酒一时兴起,明确表态:“千秋之后传梁王”。这么简单一句话算给刘武画了一个“大饼”,象一只潜力股把他牢牢给套住了。要知道以当时窦太后在朝堂上的威望和强大的话语权,刘武得到这个“饼”的机会不是没有,这只股涨停的可能不是没有。如果仅靠以上两条,我们只能说刘武顶多也就算个“奶宝”,有点“软实力”而已。
没想到接下来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把刘武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更把他推到了事业和人生的巅峰,让我们看到了刘武响当当的“硬实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被称为“吴楚七国之乱”事件的发生,它是汉帝国立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政治危机。事情是这样的,景帝听从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下令削藩。由于操之过急,触动了藩王的根本利益,以吴楚两大国为首,联合其他五个诸侯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叛军兵锋直指汉帝国的心脏——长安,当时以梁国所处的现在商丘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为叛军向西进攻长安的必经之路。而汉景帝按照周亚夫提出的战略设想是这样部署的:以梁国正面抵御叛军精锐部队的猛烈进攻,拖住它。周亚夫则率领“中央军”迂回包抄袭击叛军的后方,断其粮道,前后夹击,合围消灭他们。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明白人一看就知道,这苦活、累活、玩命的活全叫梁王一人包了,平叛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梁王刘武能否顶住叛军的进攻。也不知景帝当时安得什么心,竟不派一兵一卒,把“梁兄”象“肉包子”一样扔给了叛军这条“饿犬”。要知道叛乱初期,叛军兵锋是极盛的,他们士气高涨、杀气腾腾,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以致汉景帝不得不把提出削藩的御史大夫晁错穿着官袍腰斩于上班路上,以此消除叛军造反的理由。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七国联军根本不为所动,照样猛打猛冲,根本没有休兵息战的意思。更要命的是梁国以睢阳(现在的商丘市)为中心的地区,是一马平川的中原平原,根本无险可守,就靠几座孤城硬抗,那真是“屎壳郎垫桌腿”——苦苦支撑。可谓兵临险境,势如累卵。危重之时,一度摇摇欲破,濒临破亡,告急文书如雪片一样飞向京城。
看到自己的“宝贝疙瘩”命悬一线,把个窦太后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天天找皇帝,让其发兵救梁国。而景帝则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给“老娘”玩起了“文字游戏”,下个“红头文件”要求一下,既不抓落实,又不抓贯彻、敷衍了事。总之,既定战略方针不变,梁王的死活那是不管,听天由命,任其自生自灭。
也亏得咱梁王福大、命大、造化大!当然,也与他在布局用人指挥方面统筹安排得当有关。实事求是地讲,梁王还真不似那波纨绔子弟,是有“两把刷子的”。尽管“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梁国的损失极为惨重,可叛军的锐气和兵力也叫他消耗得差不多了,“梁国保卫战”取得了一场惨胜。梁国保住了!大汉帝国也就保住了!叛军愣是活生生没过梁国这道坎。
这一通“操作”之后,“平叛第一功臣”的大帽子,稳稳地戴在梁王刘武的头上。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你闭眼都能想象到梁王的个人威信和声望会达到怎样的高度。不管那位极不厚道的汉景帝是真心还是假意,朝廷源源不断的大量封赏,梁王是拿到手软的。金钱、美女、土地等等不说,就单单在礼仪制度上,梁王到京城谨见皇帝,景帝不知是觉得有愧还是“心虚”咋的,或是做样子给“老娘”看,居然命人用自己的车仗远远地跑到潼关外去迎接梁王,这是何等规格的礼遇!以皇帝的仪仗接待诸侯王,绝对是空前绝后,史无前例的事。另外,梁国的随从官员可以自由的出入皇宫,只需在“传达室”登记一下。仅此两件事,就能看出梁王那是汉帝国名副其实的“二皇帝”了。
本来梁国就是汉帝国之下疆域最大的藩国之一,占据着江淮最富庶的地区,紧临洛阳、长安,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七国之乱”之后,疆域进一步扩大,财富进一步增加,人脉人气也是一路飚升,天下英才纷纷弃长安而往梁国。你别说梁王本人还是个“文艺青年”,我们熟知的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人也成为了他的座上客。他在今天商丘的东面,建了一座可媲美“上林苑”的皇家园林——梁园,那也是极尽奢侈豪华之极。八百多年后的李白,游历至此,面对已无迹可寻的梁园,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梁园吟”;王勃在千古奇文“滕王阁序”中也有“睢园绿竹,气临彭泽之樽”的名句,其中睢园就是梁园。此时的刘武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天时地利人和占尽,事业人生达到了“珠穆朗玛”。
唉---!凡事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辩证规律,历史上又有几人逃的脱!随着个人声望和地方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景帝画的“大饼”,又时不时地浮现在梁王的眼前,它仿佛很远又好像很近,成为“梁兄”心中挥之不去的美丽“图画”。等他那位心机叵测的哥,废掉太子刘荣改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时,这张“大饼”就彻底化成了一缕青烟,随风而逝了。功勋卓著、心高气盛的刘武怎能咽下这口气,他被彻底激怒了,感到自己被他哥给耍了。既然我治不了你皇帝,还治不了那般出“坏主意”的大臣。于是他开启了一项疯狂的举动,对于反对他接班的大臣,找刺客一一进行暗杀,这事就闹大了。刺杀“国家要员”属于政治恐怖行为,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政权都不能容忍。等凶手行迹暴露,中央政府查到梁国,他又藏匿凶手,抗拒“组织调查”,这就等于要和朝廷“分庭抗礼”,公开对抗了。这样就给足了汉景帝收拾他的理由。好在窦太后还活着,看在“老娘”的面子上,景帝暗示手下调查人员让凶手自杀,材料销毁,没有追究刘武的责任,此事不了了之。但从此他也“风光”不再,俗语说“爬得越高,跌得越重。”渐渐失势的刘武,最终落得个郁郁寡欢暴病而死的结局,一代枭雄人生大幕悄然落下了。
四、梁共王陵
从梁孝王陵往东南方向走,来到僖山,这里是梁共王陵。共王叫刘买,是刘武的长子。刘武死后,景帝把强大的梁国一拆为五,分别封给了他的五个儿子,刘买作为长子被封为梁王。他死后的谥号是“共”,所以我们称其为“梁共王”。此时梁王还是那个梁王、梁国已不是那个梁国了,不仅疆域土地大为缩减,经济军事实力也是大大削弱,人气人脉以及话语权那就更别提了。
共王陵仍然是掏山挖石的崖洞墓葬,坐东面西,长约70米,地宫仍然是由墓道、甬道、主室、武库、仓屋、衣物存放室、疱厨、沐浴室、厕间及排水系统组成。比较一下,该墓和前两座墓有诸多不同之处。
首先墓道特别长,有约60米,占了总长度的八成多,宽5.53米,深10米,而且是露天开凿的,形成了一个长条形的凹坑,这样以来,墓穴整体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工期紧张,把掏山挖洞改为露天开穴,毕竟后者比前者施工难度和成本要小得多;二是在挖洞过程中,由于上层山体不够密实坚固,无法形成安全可靠的崖洞,临时修改施工方案所致。这样,本来应当放在内部侧室里的车马和陶俑就摆在了墓道上,在这里出土的马车、骑士俑和彩绘女佣,还摆出一副梁王出行时的盛况,霎是有趣!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共王墓道东南角的地窖里除了零星的“榆荚”半两钱外,出土了成串的钱225万枚,重达5.5吨重!没有被盗,完好无损的保留下来了,你说奇怪不奇怪?恐怕盗墓贼也没想到,钱会放到墓道下面!
其次,他爹娘分别有三个和两个主室,而共王陵只有一个。并且他俩的主室周围都有回廊,到共王这里也给省略了,变成了巷道。至于相思道更是没影的事,他的王后埋在那里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半截子”工程?还是原先的设计?不得而知。
据史记记载,刘买就当了七年梁王,而且在削藩的大环境下,实力今非昔比,陵墓不可能再造的有多大规模,应当是不争的事实。客观来说,能有现在这么大的规模,也许就不错了。
然而,谁也没想到,就在“一切从简”的刘买墓中,出土了一件人们意想不到的国宝级文物——学术界称为“四神云气图”,这是在主墓室上方的一幅壁画。它在我国考古发现史上有四个“最”:一是西汉早期壁画中面积最大的,有近30平方米;二是保存最完整的,没有破损和剥落,崭新如初;三是墓主人级别最高的,为王侯级别:四是这幅画应该是代表了西汉初期绘画的最高水平,艺术水准和价值极高。梁共王于公元前143年即位,距今2100余年,这幅画的绘制年代比敦煌壁画早630年,被称为“敦煌之前的敦煌,敦煌之外的敦煌”,绝对是精品之中的精品。
这幅壁画的真迹已经被割取保存在河南省博物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复制品。它是红色的底子,中间一条飞龙占据着画面的中心位置,周围有白虎、朱雀、以及一只学术界称之为“龙鱼”的动物,这就是所谓的四神,周围还有灵芝、云气图案。给人感觉构图疏密有致、形象生动活现、线条流畅清晰、色彩鲜明亮丽、意境疏朗大气、雄阔深邃。我对美术是“门外汉”,具体艺术特点,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作粗浅的描述,
古代星象学把赤道附近的二十八颗星星,按东南西北的方位七个编成一组,东方一组长条排布,形似龙,又因东方属木主生,主青色,称为青龙;西方一组似张着大口的老虎,西方属金主沉,主白色,称为白虎;南方一组像一只展翅的大鸟,南方属火主红,称为朱雀;北方一组七星距离较近,象一只披满鳞甲的乌龟,北方属水主黑,称玄武。西汉早期,也就是道教的前身——黄老之学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这幅图就为死者勾画出死后升入天国的景象,只是没有玄武,大概是避刘武的讳,用了“龙鱼”代替罢了。
现在回过头来,说一说在共王陵里发现的钱币,联系到前两年发掘的海昏侯刘贺的墓中出土的大量金饼、钱币等,说明汉代的墓葬中随葬金钱是常有的,那么为什么梁王陵和王后陵没发现呢?大概是树大招风,被盗墓的弄走了。据记载,曹操就动用军队设立专门机构来盗墓取宝,以供应军饷,梁王陵就是他盗的。共王陵里的钱币之所以保留下来,是他别出心裁的把钱是放在了甬道下面,躲过了盗墓贼的搜寻。另外,正如前面所讲的,共王在位短,梁国经济实力已走下坡路,梁王陵不受盗墓贼待见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五、不容忽视的“墓塞石”
一上午,我们看了三个墓葬,绕了一圈,又从王后陵前面的台阶下来了。在园区的南面有一条走廊,走廊里面堆放着从墓道里清理出来大小不等的墓塞石,多为长方形,少为棱形。最大的有一米多长,八九十厘米宽,四、五十厘米高,重可达一至二吨。王后墓中一共清理出3000多块塞石,真是难以置信,这还不包括梁共王墓里清理出来的塞石。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石头上还有文字,总计发现了一万多个字,但是不同的单字只有一百多个,字体为扁方形篆体。这些文字以表示塞石位置的序号为首,以及塞石尺度、干支计时、工匠姓名、宫室方位等等,它对研究汉代书法、石刻艺术、计量长度等情况,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看来塞石也是“宝”。令人疑惑的是如此之多的数量和重量的塞石是如何码放在甬道里的,根据发掘的情况只能知道,是一排排由内及外码放的,石与石之间还灌有粘合剂,这其中一定凝结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智慧和技艺水平,抚摸着这些粗大笨重又方方正正的巨石,我们打心里由衷的赞叹和钦佩。尽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这样的塞石仍然挡不住盗墓贼的“光临”,帝王将相们的尸骨都不见了踪影,而工匠们的杰作仍然在两千多年后,闪烁着智慧和思想的光芒,令今人不能忽视它的价值。
六、王后的“绯闻”
刘武的王后姓李,它的墓应该是已发现的全国最大的汉代崖洞式墓葬,没有“之一”。而且拥有两条墓道,非常罕见。李王后的身世在史料上我们查不到,司马迁在“梁孝王世家”中有一段记载,很有意思,让我白话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刘武死后,梁王位子传给他的儿子梁共王刘买,刘买当了七年的梁王死了,接着传位他的儿子梁平王刘襄,此时的李王后应该叫“太王太后”了,她还活着。刘襄的王后姓任,刘襄非常宠爱她。梁孝王刘武在世时,喜爱一件叫“罍樽”的宝贝,说“直(值)万金”,我们估计是一件类似国宝级的文物。刘武死前叮嘱“李王后”,好好保管,谁也不许动。任王后想得到这件宝贝,“李王后”(为叙述方便权且如此称呼)不同意,任王后就告诉刘襄,刘襄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打开库房从里面拿出来交给了任王后,“李王后”听说后,没被气死。她知道仅靠她的力量是要不回来的,于是等中央政府的官员到梁国来检查工作时,她就想向中央官员反映情况,结果还没有出门,就被刘襄发现了,“李王后”欲强行出门告状,结果被刘襄两口子死死关在门里,推搡争抢中李王后手指都被门挤破了,可见当时争执的多激烈!“李王后”不愿善罢甘休,要继续告状。这刘襄两口子也不是善茬,威胁要把“李王后”与食官长和郎中尹霸等人“通好”的事张扬出去。这下“李王后”被击中软肋乖乖地“鸣金收兵”。之后不久,郁郁寡欢的“李王后”就病故了。
按理说“家丑不可外扬”,此事权且就告一段落了,但没完。有一个名字怪怪的叫“类猂反”的人,犯了杀人罪,恰巧他知道“罍樽”的事,为了“立功赎罪”,他把这件事给检举出来了。当时汉帝国的皇帝已经是汉武帝刘彻了,正推行削藩政策,千方百计地在找地方的“茬”,接报后立即派人调查,结果属实!居然把任王后处死了,处死任王后的理由,司马迁没说,我想大概是以“不孝”的罪名处罚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不孝”和“叛逆谋反”是一样的“大罪”。另外,作为惩罚,汉武帝还从梁国划走了八座城,平王刘襄真是人财两亏。好在他自己仅仅落个因“缺乏教育”,被批评教育训斥一番了事。至于“李王后”的“生活作风”问题,念其已死就不了了之了。
看完这些已近中午,吃完饭,我们就返回徐州了,其余的景区就没有去,着实有些可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