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听说天水的气候有江南味道,宜人舒适,没想到迎接我的是一场雨……
黑乎乎的云越来越厚,越来越沉,车窗外的雨时急时缓,淅淅沥沥敲打着车窗玻璃.我久久地凝望着雨,听着雨,在慢慢地静静地感受着雨,感受雨如珠帘般的婉约含蓄,感受雨似羊毛般的单纯温柔,感受雨像星星般的深邃透彻,感受雨犹青雾般的洒脱奔放……
雨,继续下着,汽车的行驶随着哗啦啦,淅沥的雨越发凝重,我渴望汽车的停止,我渴望早日到达目的地……
雨,渐渐地小了,小的再听不到声音……
下午4点20到达甘肃天水,与久等的堂妹夫妻短暂寒暄,他俩带路直奔麦积山。
麦积山石窟距甘肃的天水市约四十五公里,公路平坦直达,约30分钟到达景区,景区烟雨蒙蒙,这时我才发现麦积山就在眼前的烟雾缭绕之中时隐时现。麦积山形似麦垛,在群山中突兀而起,许多状如蜂巢的洞孔和凌空的栈道在薄雾稀散中渐渐清晰,周围簇拥的青山细雨中更显青翠。阵阵水雾从山林中飘出,聚在一起,又慢慢散开,山风轻轻地搅着这层薄雾并送它们渐渐上升,麦积山的大佛在这烟雾飘渺之中时隐时现,更显神秘,杜甫
“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的美景尽入眼帘。
登临栈道,俯瞰山谷,虽然远处浓雾掩蔽了翠绿群山,仍可感觉惊险雄伟。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至今已一千六百多年了,分东西两面摩崖,有无数洞窟佛龛,也有露天依崖而塑的大佛。原建的木栈道因年代久远而毁坏,现在已换成了钢筋水泥栈道。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凌空的栈道连接通行。石窟的布局独具匠心,全都开凿在20-30米到70-80米高的悬壁上,险绝陡峻。据史料载,麦积石窟是384-417年间的十六国后秦时期开始凿窟造像的,经了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现有洞窟有194个,保存各代泥塑、石雕7800多件,壁画1000多平方米。泥塑分为高浮塑、圆塑、影塑,壁塑四种,有北魏时期的“秀骨清像”,隋唐以来的“丰满圆润”,无不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不愧为“东方艺术雕塑馆。我沿盘旋的阶梯,一边欣赏佛国的故事,也一边赞叹先民们的智慧,更为他们的虔诚而感动。
今天的游人不多,五六个老外聚精会神的听导游讲解,我饶有兴味不紧不慢的跟在后面免费随听,我看到和了解了祖先在1500年前留下的杰作。想当年动用了20多万人力来在麦积山上开凿石窟,可以想象那场面是何等壮观。自然灾害与人为的灾害千百年来曾无数次把厄运带到麦积山。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取道人蜀路过麦积山,对麦积山的情景发出过感叹:“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日香眼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诗里行间让我深深感受到历史的失落与凄凉。
我走在凌空穿云的栈道上,呼吸着沁人心脾的空气,沐浴着水意浓浓的雾气,那镶钳在绝壁上的精美绝伦的或石雕或泥塑或彩绘的千尊造像牵引着我,让我心境渐渐平静下来,石窟全貌的凛然之气,从后秦到明清历时近千年,历经无数名工巧匠,从高大神圣的佛祖到谦恭卑微的供养人,神态举止、衣貌裙裾俨然如真人般传神、生动,或喜或悲眉目传情,或目不斜视、慈眉善目、恬静安详,站在那里,我的灵魂也仿佛得到了净化和点拨,内心漾起一股宁静和淡泊。后秦的古朴神秘,北魏的清骨秀风,隋唐的肌圆玉润,还有宋元时期的生活写实及超然物外,蕴含着多少人的智慧及血汗啊。虽历经地震等自然灾害,又经灭佛事件和外域入侵的铁蹄,但好多造像依然面容姣好,光滑细腻,几乎没有脱落,看着一个个洞窟,感觉每一处的泥塑和石像似有惊人的内心世界般,仿佛有一种生命的流动,是人给了这些艺术生命,还是艺术给人带来生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