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村的阳光(一)

标签:
爨底下村韩姓古驿道村落山村旅游 |
分类: 虎狼e族旅游 |
古村的发展得益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修建的古驿道,它是通往河北、山西、内蒙古的必经之路,因此既是重要的军事通道,又是对外交流与发展的商旅之路,为村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村落环境与70余套灵巧、精良的山地四合院,正是古山村当时经济繁荣发达的象征。古村重视宗族、血缘的维系,在推崇爱家爱国思想和伦理道德规范村民行为的教化下,村民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历来有报国献身精神,至今村中还保存有韩家子弟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的立功喜报。村民对国家有着炽热朴实的爱。
日本侵略者入侵家园时,仅有108户的村庄,就有70余名青年参军,其中34名青年为国捐躯,另有30多人随军南征北战,展示了村民爱家、爱国的民族精神和事迹。解放后,由于丰沙线铁路和109国道的开通,使古山村失去了古驿道商品交易及客栈的地位,从商旅必经之地转为发展农业生产为主的小山村。
爨底下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村内至今仍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成为历史的遗存。20世纪80年代处于封闭贫穷的山村,大量青年外出求知、安家,村内只剩13户人家,30多人,至此古山村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也正是因经济的衰退,村民无力建造新房的特殊情况,却保留了古村原始风貌和融于自然的田园环境,保留了一处具有珍贵历史文物价值的古村落,它已成为京西具有文物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的人文资源。
古村群山环抱布局随地形高低变化依山而建,在以龙头山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控制下,将76座精巧玲珑的四合院民居,随山势高低变化,分上下两层,呈扇形向下延展,以放射形态灵活布局在有限的基地上,建筑布局严谨和谐,变化有序。村落的整体布置形似“元宝”,气势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