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澳大利亚,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袋鼠和树袋熊(也称
考拉)。这两种可爱的动物,相当于中国的熊猫,珍贵又引以为豪。无论在悉尼市内的野生动物园,还是悉尼以北100公里左右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这两种动物都是必不可少的绝对主角。
客观地说,悉尼的野生动物园不大,动物品种非常少,(这对于凡事都喜欢追求“最大”和“第一”的中国人来说,不免有些失望)但很有澳大利亚特色。憨态可掬的树袋熊和只能向前蹦的袋鼠,似乎都不怎么怕人。

这张是我认为自己难得的得意之作。

他的另外两个同事走得更远,索性分别把蟒蛇和鳄鱼搂在怀里。

这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属于中央海岸地区一个著名景点。

可能这条巨蟒不是咬死农夫的那种毒蛇。

野生动物保护区内,饲养员把考拉拥在胸前。

放在考拉,又把小袋鼠作为新宠。

本该张开大嘴的鳄鱼紧闭了,它的主人确有些乐得合不拢嘴。

进入水族馆后,有些进入溶洞的感觉。

每个展窗里。都有不同的水族动物

他们彻底地被困囿于此、与世隔绝,终日见不到阳光。

灯光虚假地向它们提供着“光明”。

饲养员可以自由地出入各个动物的家门,所以,他开心地大笑。

懒洋洋的考拉,始终赖在桉树上不肯下来,吃完睡、睡完吃。

吻它时,忘记带上了N95口罩,很可能不慎把熊流感带回北京。

饲养员手里的纸袋是袋鼠的口粮──大米花。

美女与野兽

都还年幼

饲喂是假,照相是真。

这个动物连饲养员也不敢往怀里抱了,这是有名的专食尸体的塔斯马尼亚恶魔。

镜头切换到中央海岸地区。许多来过的游客,早已在上篇中就急不可待地问:鹈鹕呢?怎么没有鹈鹕?

每天下午3点半,准时在岸边开始饲喂鹈鹕等水鸟。
这些自发而来的,不是靠单位组织、用上班时间的真正志愿者,为此坚持20年之久!

于是,在中央海岸的旅游资源里,志愿者定时定点饲喂鹈鹕,已经成为固定的保留项目。

饲料主要来自海边酒店、餐厅里提供的鱼类剩余遗骸。

见到熟悉的施主,鹈鹕迅速游来。

并且一步到位,登岸等待。

但是,依然在水中的胆小者也同样可以获得赏赐。

运气往往比技巧更重要,听天由命、全看投掷的弧度和角度了。
饲喂过程很短,但意义不分长短。这些年迈的志愿者,让我们懂得什么才叫“志愿者”!

他们必须拥有宽阔的胸怀和博大的爱心

同时,还有不必故意作秀的轻松以及不用被迫接受任务的烦恼与无奈。
转自: 独行伊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