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的出游安排,会让人觉得处于有点令人尴尬的境地,只有三天的时间,如果想好好地出去玩一遭,不仅时间不足,各大景区人挤人、人挨人的景象就足以让人大倒兴致;如果不出去转转吧,本来就已经蛰伏了一整个冬天,这个时候不好好外出赏赏花、踏踏青,舒展一下蜷缩了一冬的筋骨的话,可真是有点对不住自己;跟老婆、儿子一商量,这三天的假期还是应该出去走一下,不能是大的景点,路途也不能长,我们决定第二天,也就是五月二日到六十公里外的安徽琅琊山来一天自驾游,这样,观花、赏绿、游山、玩水、野餐、露营,一样都不会少了。
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从一号晚间开始,南京就淅淅沥沥下起了雨,二日早晨雨越发下得大了,老婆犹豫着是否还按原计划进行,天气报告说是阵雨,估计雨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了,于是自驾车上路,直奔安徽滁洲市而去。
琅琊山是4A级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在安徽滁州市的西南郊,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到了目的地,雨依然很大,却挡不住游客的热情,公园里游客不少,估计大多跟我们有着一样想法。

我们首先去醉翁亭,在醉翁亭对面,有一老者对熙熙攘攘的游客和络绎不绝的车辆视而不见,兀自坐在亭子下看书:

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声大噪的醉翁亭:


在醉翁亭旁边,有二贤堂,为纪念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两位贤人而建,相传两人在滁州任职期间为官刚正不阿,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这是号称琅琊山镇山之宝的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的雕刻,历经沧桑仍沥沥在目:

这是一株据说是欧阳修亲手种植的梅花,号称“花中巢许”,巢和许据说是上古时代隐居的两位贤人:

菱溪石:菱溪是安徽的一个地方,这块石头的每个孔洞都是相通的,喻为“路路通”,摸一摸这块石头就能够保佑你今后神通广大,“有路子”、“路子野”:

地上小水沟是二贤时期饮酒聚会的一种游戏,小沟里有水流,酒杯浮在水面上顺着水流漂动,到了谁的面前停下,这个人就要饮酒做诗:


旁边影香亭风景:


在醉翁亭的后面,沿着小路拾级而上,有一个玄帝宫,是烧香许愿的地方,前来求签问卜的人不少,香火很旺,许下了不少心愿:


出了醉翁亭景区的大院,我们到了欧阳修纪念馆,馆区的石刻和亭子等风景:





这时,已是中午时分,雨收云开,天气放晴了,我们顺着大路经过峰回路转,来到了深秀湖。这里是山间的一个湖泊,因地面湿滑,露营和野餐是行不通了,在湖旁的小卖部里买了土特产琅琊山酥糖,就在旁边的桌子上吃饭休息:


吃饱喝足,体力也恢复了,下午的第一站:琅琊寺


进了寺区的大门,右边就是东晋时期建造的无梁殿,香火也很旺,来此捐献功德的人非常多:


看到鼋身上驮的元宝样的聚宝盆了么?如果能把钱币投进去,预示着财源广进,如果没有硬币怎么办?旁边就有兑换,一块钱硬币换八个一角钱硬币,业务还很繁忙:

在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的后面,有一个雪鸿洞,据说达摩曾在此面壁六年,古说是先有雪鸿洞而后才有琅琊寺。现在洞旁内有一处水潭,养着一只蝾螈,俗称“娃娃鱼”,每人功德箱内投入一块钱才可进前观看,据当职僧人介绍,这条娃娃鱼还能活一百二十年,刚开始在这里放养时是别人用普通的矿泉水瓶带过来的,现在长到有二尺多长了:


雪鸿洞旁边的石壁上,有摩崖石刻:


出了琅琊寺的大门,沿着旁边的台阶向上走,我们就直奔南天门而去,一路大概有五、六百级台阶,中间没有休息场所,着实有些累人:


南天门是琅琊山群山拱聚的中心,旁边有一个古碧霞宫,供奉着道教神尊碧霞元君,民间称为泰山娘娘或智慧娘娘,掌管北斗玉枢,统摄岳府神兵,主司妇妇多子、保佑儿童,赐福赐寿之神:

碧霞宫里也有道士供游人烧香、解签的地方,但比起前面寺庙里的香火来是冷落了许多,就连宫墙院落也是大为逊色:

从碧霞宫出来,我们沿另一条山路下山。雨后,山间的空气清新,满眼清翠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

下山后,我们驱车向景区大门而去,快到达山门的不远处,最后来到了琅琊墨苑,这里是江南式院落格局的建筑,环境优美,有不少名家书法壁刻在此展览:


从琅琊山景区出来,又经过一个多小时驱车回到家,已是华灯初上时分了。
附:
中国四大名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心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陶然亭:公园位于北京市南二环陶然桥西北侧。全园总面积59公顷,其中水面17公顷。1952年建园。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首都北京最早兴建的一座现代园林。其地为燕京名胜,素有“都门胜地”之誉,年代久远,史迹斑驳。名闻遐迩的陶然亭、慈悲庵就座落在这里。秀丽的园林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光辉的革命史迹,使她成为旅游观光胜地。
爱晚亭:爱晚亭位于岳麓书院后青枫峡的小山上,八柱重檐,顶部覆盖绿色琉璃瓦,攒尖宝顶,内柱为红色木柱,外柱为花岗石方柱,天花彩绘藻井,蔚为壮观。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山长罗典所建。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经清代诗人袁枚建议,湖广总督毕沅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而改名为爱晚亭,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
湖心亭: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初名“振鹭亭”,又称“清喜阁”。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万历后才改名“湖心亭”。亭为楼式建筑,四面环水,登楼四望,不仅湖光荡漾,而且四面群山如屏风林立。亭的西面为西湖的南高峰和北高峰,景色十分壮观。游人登此楼观景,称为“湖心平眺”,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昔人有诗云:“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今亭为1953年重建。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