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旅游产业发展评述
(2009-05-08 11:51:53)
标签:
旅游 |
分类: 虎狼e族联播 |
[摘 要]:户外运动旅游是伴随旅游业发展而从传统的体育运动中独立出来的新型旅游。本文引述了户外运动相关基础理论,提出了户外运动旅游的概念,分析了我国户外运动旅游的资源开发、组织与运营机构、参与者、户外用品市场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发展我国户外运动旅游产业的策略。
[关键词]:户外运动旅游;产业现状;评述户外运动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并取得迅猛发展。户外运动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成为新的旅游产业——户外运动旅游。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繁荣,户外运动旅游将成为中国旅游产业新亮点之一。
原文见http://www.lxsmedia.com/showart.asp?id=2135&showpage=1
户外运动概念
外国学者多认为在假期或余暇时间背起行囊去无人光顾过的自然领域开辟自己的路,挑战身体的极限,感受一种超乎寻常的体验,这种结伴走进大自然去探索有趣的、神秘的、有价值的东西,享受个性化服务的旅行活动即是户外运动。国内学者多将其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认为广义的户外运动指所有在户外进行的以健身、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运动项目,它几乎涵盖了所有运动,包括各种室外球类、骑马、射箭、游泳、水上运动等大类和其中的各种小项。而狭义的户外运动指那些在室外进行的,以健身、休闲、乐为目的,通过参与者的努力而使身心得到锻炼,同时更能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的运动,比如登山、攀岩、漂流、潜水、速降、滑翔、滑雪、徒步、野营、探险、穿越、骑马、骑自行车等活动。
国内外学者对于户外运动的理解,首先强调其背景多是基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同时关注旅游者的参与体验性,即参与者通过在自然环境付出一定的体能消耗参与某项运动得到的心灵上的满足感;其次是与传统旅游不同的在线路与体验内容方式上的独特性,户外运动内容本身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性、新奇性。其中,广义的户外运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户外休闲与旅游活动。广义定义为户外运动理论研究创造了一定价值,但因其不能确定明确的范围,容易产生混淆。学者对狭义的户外运动做了较为明确的限定,为户外运动开发提供了范围界定。但是随着户外运动项目的不断丰富,狭义定义应进行适时完善。现行的户外运动主要指狭义的户外运动,也是主要的研究范畴。
户外运动旅游
户外运动是一项体育运动,而户外运动旅游则是将体育运动变成一项参与性较强的旅游活动。随着旅游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人们对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的不满,户外运动旅游将成为新型的旅游式。
关于户外运动旅游的概念,国内有较多类似的说法,如户外自助旅游、户外旅游、户外休闲旅游等。户外运动旅游是指人们以亲身参与某项户外休闲运动为旅游内容的旅游行为。它强调旅游者亲自参与并从中获得某种自然环境带来的旅游体验,是一种新型旅游行为。旅游者在旅游区内某个景点参加某项户外运动也可以称这个行为是户外运动旅游。所以,户外运动旅游不一定全都是以户外运动为目的的旅游。
户外运动旅游可以根据其本身的难易程度分为大众型户外运动旅游和专业型户外运动旅游。大众型户外运动旅游如竹筏漂流、集体登山等,堪称中国最美的溪流的武夷山九曲溪竹筏漂流本身就是一项大众参与的户外运动旅游项目;而专业户外运动旅游则是指参与人数较少,人员要求限制较严格的旅游项目,如攀岩旅游、溯溪、蹦极等。如何将少数人的专业户外运动旅游项目开发成大众型项目是户外运动旅游开发的主要任务之一。
国外户外运动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户外运动源于19世纪60年代欧美的探险及科学考察,早期的户外运动组织主要以俱乐部为主,如登山俱乐部野营俱乐部滑雪俱乐部等,主要是为爱好者提供各种服务,当时的俱乐部普遍采用会员制。150年后的今天,户外活动俱乐部依然是户外运动旅游主要的组织形式。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户外运动旅游产业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美国有94.5%的人选择户外运动作为休闲方式。美国户外产业基金会(Outdoor
Industry
Foundation)公布的2006年户外休闲活动研究报告指出,美国户外产业已经涵盖了22个户外活动项目。户外排行前五位的活动分别为自行车、自驾车、钓鱼、徒步、野营。美国2005年户外休闲运动产业总值达到73亿美元。法国人每年在运动方面的花费超过27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近2%。英国人在运动用品及服务的开支较法国人几乎高出50%。目前,英国共有约15万人玩攀岩,全国有400座以上的人工攀岩馆。在亚洲,日本的许多旅游点都设有相应的户外休闲娱乐项目和设施,日本的户外运动旅游业以登山和水上运动等项目为主。新加坡也致力于发展体育旅游。其他发展中国家凭借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势,正在兴办各种户外运动活动以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
我国户外运动旅游产业现状研究
资源开发现状
我国自然旅游景区类型多样,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户外运动旅游景点。20世界90年代开始,我国开发了诸如高原登山、黄河漂流、赛龙舟、那达慕大会、冰雪旅游活动项目。近几年开展的森林旅游、登山探险、山涧江河漂流、自行车旅游等项目也吸引了广大国内外游客。
我国自然景区依靠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仅需引进部分户外运动项目便可成为良好的户外运动旅游区。但笔者经过检索统计发现,在目前我国的国家森林公园里,大约仅有5%进行了户外拓展区开发设计。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少数游客避开已开发的常规旅游线路,开拓了自己的游线,进行“无景点旅游”。这个现象给我们一个启示:部分景点实行不完全开发或者未开发往往更能满足这些游客的猎奇心理。户外运动旅游属于少数人的旅游,如何让少数人的户外运动旅游变为大众型项目,是值得旅游资源开发的专家学者们研究的一个核心任务。
组织与运营机构
我国户外运动旅游组织机构根据其经营性质可以分为盈利性组织与非盈利性组织。非盈利性的组织机构主要是由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和各地的协会组成,主要包括: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登山协会、各地市登山协会、各地市体育局下设的管理户外运动的相关部门。这些机构目前都设在体育相关管理部门,目前尚未有旅游部门参与户外运动旅游的管理。户外俱乐部是目前最主要的盈利性组织。我国最早的俱乐部出现在1996年,如今已经发展到400余家。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经营内容主要是组织户外运动,也兼营户外运动产品。门传胜(2006)通过对沈阳户外俱乐部的调查表明,其经营模式一种是卖场+户外俱乐部,另一种则是挂着户外俱乐部招牌,经营单一品牌的卖场,部分俱乐部还采用会员制经营。俱乐部开展的项目以登山及滑雪、滑冰为主,其他项目发展缓慢。
我国户外运动俱乐部刚刚起步,经营规模还比较小。影响我国户外运动旅游俱乐部的因素很多。首先,对“户外运动”定义的理解过于片面和狭窄,致使多数消费者(含潜在消费者)认为户外运动尚隶属于“贵族运动”;其次,相关法制不够健全,俱乐部缺乏监督机制;再次,俱乐部成员往往以会员形式参与,总体人数少且不稳定;另外救援保障体系不完善,面对突发时间不能有效解决。
参与者
李萍(2007)认为我国参与户外运动人群以年轻的白领为主,其次是IT人员、外私企职员、经济富足且心态年轻的人士、公司老总或个体老板等,以及喜欢旅游和艺术的自由职业者。李香君等(2007)调查表明,南京户外运动爱好者首先是年龄在21岁到40岁的个人、朋友群或专业的户外人士,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白领阶层,大学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其次是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员团体以及41岁到50岁的普通市民。
我国户外运动旅游的参与者比例很小。首先,影响我国大众参与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对“户外运动”定义理解存在误区,认为户外运动旅游是少数人的专利。另外,户外参与者缺乏专业知识也是影响户外运动旅
游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将休闲运动纳入到户外运动旅游范围,大力开发大众型的户外运动旅游资源,让更多的人参与,改变人们对户外的狭义理解。提高户外旅游者的专业知识与安全意识也是提升户外运动旅游参与的必要措施。
户外用品市场
中国户外运动旅游产品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当本栏目独家支持:时部分军用品、劳保物资经过改造成为最初的户外运动用品。之后几年北京秀水街开始出现一些以外贸单伪货为主的专门户外运动产品。20世纪90年代末期,部分户外名牌产品开始在国内各大商场销售。随后国内开始进入真货与伪货并存时代。近几年,国内很多户外运动旅游用品生产商开始发展自己的品牌,并逐渐占有一席之
地。目前户外运动旅游产品主要经营模式包括:大型商场(专卖柜)、大型的多运动品牌专卖店、批发集贸市场、邮购公司、网上商场、专卖店等。其中,“专卖店+俱乐部”的渠道模式因其销售与使用、培训合为一体,使产品与用户的关系结合更密切,具有较大的销售优势。
中国户外运动旅游用品市场起步晚,且主要在大中城市。程占群(2006)认为由于户外运动人群比例很小,户外运动旅游用品仅约占整个体育用品市场的1‰,整个市场并不规范,还不能形成独立的产业规模,甚至部分品牌仍处在负效益市场运作中。梁强(2007)等认为国内“户外”用品的问题在于国产户外品牌的文化缺失。
措施与对策
第一,加大理论研究力度,确立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市场情况、法律法规等做专门的官方统计与专业总结研究,让投资者随时都能了解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市场机遇。
第二,扩大户外运动内涵,拓展户外运动旅游领域。积极宣传“大户外”、“泛户外”概念,有利于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户外运动的理解,有利于将狭义的户外运动旅游拓宽到休闲旅游业,从而推广户外运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三,提高户外运动旅游产业开发意识。合理利用我国户外运动旅游资源优势,适当引进户外运动旅游项目,建立户外运动旅游区。积极引导潜在消费者,使休闲型户外运动旅游成为大众旅游方式。
第四,旅游相关部门完善户外运动产业管理。旅游相关部门应完善户外运动旅游法规,规范管理产业市场,为户外运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国家体育总局登山管理中心于2001年出台了《户外运动俱乐部资质认证标准》和《户外运动俱乐部技术等级标准》。国际旅游局早在1998年就颁布了《漂流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这是国际旅游局首次针对户外运动旅游项目出台的安全管理办法,但至今尚未针对整个户外运动旅游产业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
第五,建立救援保障体系,加强户外运动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户外运动旅游救援中心,加强救援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广登山及户外运动专项保险;加大户外运动旅游的安全规范管理,为我国户外运动旅游的健康蓬勃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作者:郭进辉 来源:旅行社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