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竹风坚劲板桥霜——郑板桥楹联赏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作为风格卓著的楹联大家,郑燮的楹联作品或清新自然,富有情趣;或精辟隽永,充满哲思。
郑燮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在任十二年,囹圄屡空。因岁饥为民请命,触忤上级,遂辞官归隐。离任时,百姓痛哭,家家画像以祭。
郑板桥对联清新自然,主要体现在语言浅近、鲜活,极少用冷僻字上。如他自拟春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上联春风是梳子,柳是美人;下联“瞒”字具情味。意境清新,语言通俗,春天风雨均人格化。又如其题厨房联:
青菜萝卜糙米饭;
瓦壶天水菊花茶。
此联虽写厨房,却是作者简朴生活和清廉品性的写照,粗茶淡饭,怡然自乐。语言晓畅如话,淡雅清新。另有“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漫扫白云看鸟迹;自锄明月种梅花”、“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能斗茶”、“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等联,无不用语浅近、朴实,清新、自然。
郑燮诗、联、书、画皆精。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使其楹联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如其题山东潍县草庙子花园联:
花落家僮未扫;
鸟啼山客犹眠。
写出优雅山居环境,凸显主人追求自由闲适的生活情趣。再如其题扬州瘦西湖月观联: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明月高悬,倒影湖中,柔和、纯净,不知满湖是水,还是月;云涌天空,小金山若隐若现,不知一天是山,还是云,写出瘦西湖迷离、虚幻景象。又如其杂联:
洗砚鱼吞墨;
烹茶鹤避烟。
上联写溪边洗砚,游鱼吞墨,富有情趣;下联烹茶,仙鹤避烟。物我两谐,落寞中透出幽美。另有其“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江秋逼山翠;日瘦抱松寒”、“秋水初晴浪澄烟外;幽兰未放香在云端”、题兴化城隍庙联“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明月;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等联,都如诗如画,境界雅致、高远。
另外,郑板桥的楹联精辟隽永、充满哲思。如他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茶亦醉人何必酒;花还耐雪况于松”等均饱含哲理且脍炙人口,因此成为流传至今的楹联精品、警世良言。如其题兴化李园静坐亭联:
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
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
仔细涵咏,确为进德修业的至理名言。又如其自题联:
书从疑处翻成悟;
文到穷时自有神。
更是读书、作文的经验之谈。另有“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世道不同,话到嘴边留半句;人心难测,事当行处再三思” 联,看似牢骚语,实是文字狱盛行的乾隆年间明哲保身的重要法宝。至于其六十自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更是郑燮晚年楹联的压轴之作。虽系述怀言志,却写得清新自然、生动活泼,也是郑联一贯风格。
通过以上赘述,我们可以发现郑板桥楹联的基本特点:语言运用清新自然,口语化,作品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联语精辟隽永,脍炙人口,发人深思。另外,其自题联数量多,充分体现了郑板桥楹联创作过程中摆脱世俗束缚、彰显个性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