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震阳子《道德经注解》第一章 体道

(2009-06-10 10:17:21)
标签:

杂谈

分类: 名家与经典
道德经

 

第一章 体道

       太上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章解】震阳云:予谓头一个道字,就是先天无极大道.生天生地之母。这个母亲,就是中。中也者,乃天地之母,是人之正中,不偏不倚,人之大本,也就是天地之大本。第五章云:“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中之道。就是第廿章云:“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所以长生久税之遭,就是要守中。守中静观,就是求食于无极老母之乳。那么可道呢?可道并非长久之道,万物有生就有死。可名呢,也不是常名,乃临时之代号而已。没有名的时候,就是天地的一个起始。由无极而生太投.才有天地阴阳,就是万物的母亲。宇宙间有无二字。源出于一。一就是由无极破开而为一,一台起来仍然为无极元始。无极就是中.中内含着阴阳为中。有无源出于先天无极老中,一个母亲生出两个孩子,一个叫无。一个叫有。虽然无生出有来.虽然有,而终归于无。这就是同出而异名。无欲观妙,有欲观窍。逆而修之,无欲观妙。即成仙道。顺而生之,有欲观窍生万有。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都是一十母亲生出来的。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即真空内生妙有也。空而不空成仙道。妙哉!那么字宙间儿是吾闷所见的,都为有。就是唯物。那幺唯物为谁所支配,为谁所利用呢?予谓为真空妙有内之真灵所支配利用。换句话说,就是神。神就是真灵,真灵就是神。那么这个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摸还摸不者。虽然视听不见,搏之不得,乃是神依形生。投入人窍。就是人。投胎于物窍,就为畜生道。此神无生死,只有形才有生死呢!神虽无生死。但神有增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者,灵光增大。奸狡计毒阴险诡谲之辈,灵光减退.化生畜类.难复人身,

       那么大宇宙间,万古常存的无非是此真空妙有,虚灵不昧之原神,元始祖气而已。往大里说,大而无外,往小里说,小而无内,俱为元神容纳包涵。大干世界,河汉群真,日月星斗,谁也碰不着谁。被谁所容纳包涵呢?都被真空妙有、真灵不昧之神所容纳包涵。那么这个神,并不是某某万物万有之私有,而是一切万有公共的无私母亲。这个母亲就是元始无极老中,也就是道德经上太上道祖说的首句那个“道”。

吾曾记得群众中有一豪盲壮语:“无上没有玉皇.我就是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龙王。”好像夸张,细一想很对。玉皇就是老天爷,人民能办老天爷办的事,替天行道,人民自己就是玉皇。地上没有龙王.谁也没见过龙王什么样。人民修拦河坝治水,利用水库灌溉稻田。防旱排涝.求谋幸福,所以人民就是龙王。    

予谓大道至公,太和充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谁能多做一些好事、大公无私公德公益的事,谁就能够得道。历代得道神仙、诸神众圣,都是为人民求谋幸福的。做神仙做的事,就是神仙。多做一些好人好事.台乎道德的事,就能得道。所以道不远人,就怕人自远之。太上爷说过,大道至简至易,愚夫愚妇都可以成道。只要埋头苦干.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先全人道后全天道。人道不全,天遭远之。这就说明人间大道理还没做到,就_异想天开求天道,但是天道至尊至贵.天道不与,其实并非上天不给,是你本身无德。古圣云:“苟无至德。至道不凝。”诚然语也。道德经其实就是得道经。所以说没有德,就难得道.德者得也。世人没有三千功满,八百行圆,难以得其大道。太上感应篇云:“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但何者为之善?即便一言一行,都能积若,广行方便,大积阴功。阴功就是做了功德。不求人知,使其他人在不知不觉中.暗受其惠。此即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坚决做一个忠诚老实厚道的好人,习惯成自然,则与大道不远矣!

江圣云: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德是道的动转。老于说的道德,是从先天虚无立论,神妙莫测,无声无臭,不可捉摸。孔于赞“道”为犹龙,是赞美他的道德,像龙的或潜或跃.或现或隐.变化莫测,有无莫知。他的立言,也是这样。要执着后天有形有质的道理,如何能窥犹龙的一鳞一爪呢?但老子的话,虽说是从先天虚无上立论,却至虚至实,至无至有,有体有用,有本有末,并不是虚无的没用处。就像这一章,说真常的道,不可言说,“道”是假定的名词。那么名也不可强名,是虚无的了。然有不可言说的道,才生出可言说的一切道来.有不可标记的名,才生出可标记的一切名来。“道”为天地之始,为万物的母亲,是虚无却不虚无。生天地万物的道.看不见,昕不着.仍是有而不有.有仍归于无。所以说有无二者,同出而异名,同是玄妙莫测。

人受道的全体。人就要体道的自然。真空必观道的玄妙,妙有以观道的窍眼。这窍妙二字,后世丹家解为玄关一窍,修养通了这一窍,便能成不老金仙,不知这等解释,只见得一鳞一爪,如何能知龙德的全体呢?白居易说过:“老子不言药,不言丹,不言白日上青天。”可见这窍妙二字.固然是道的体用,就是天下国家身心性命.一切事事物物,莫不各有窍妙。比如,这锁的簧管.便是窍,钥匙中了窍,锁就能开。要明白窍妙,却是报容易。所以八在世界上处世为人.第一要知道窍妙。修身不知窍妙,就戕贼性命,行政不知窍妙.就坏乱国家,科学家能制造飞机轮船.无非知道物质的窍妙。舜帝无为而治天下,孔子为相三月,鲁国大治。无非知道为政的窍妙。事事物物各有窍妙。如果从枝叶上求,就劳而无功了。要从根本上入手,知道“道”的窍妙,一切事物则不求知而自知了。

以下黄真人元吉老先生谈谈修道初下手之功云:学人下手之初,别无他术。唯一心端坐。万虑胥捐。垂帘观照,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有个虚无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两全,凝注中宫。不顷刻间,神气打成一片。于是听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毫明觉心。久之恍恍惚惚,入于无何有之乡矣。斯时也,不知神之入气,气之归神。浑然为一,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聩也。若使昏聩。适成槁术死灰耳。修士于此,当灭动心,奠灭照心。唯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于无知无觉之际,忽然一觉而动,此即太极开基。须知此一觉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来真觉。道家谓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徽,亦有妙窍。人欲修成无上正觉,唯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故日:“天地有此一觉,而生万物,人生有此一觉,而结金丹。”但此一觉,有如石火电光,当前则是,转眼却非,所争毫厘间耳。学者务于平时审得清,临机方把得住。古来大觉如来,亦无非此一觉积累而成也。修士兴工,不从有欲无欲、观妙观窍下手,又从何处以为本乎?虽然无与有、妙与窍,无非阴静阳动,一气判为二气.二气仍归一气而已矣。以其静久而动,无中生有。名曰阳生活于时。以其动极复静。有又还无,名目复命归根。要皆一太极所判之阴阳也。两者虽有异名,而实同出一源也。太上谓之玄玄者,深远之谓也。学者欲得玄道,必静之又静.定而又定。其中浑无物事,是为无欲观妙,此一玄也。及气机一动,虽有知却不生一知见,虽有动却不生一动想。有一心无两忠,是为有欲观窍,此又一玄也。至玄之又玄.实为归根之所,非众妙之门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窍,不知修养,是以旋开旋闭,不至耗尽而不已。那么至人于玄窍开时,一眼觑定,一以直造无上根源,而成大觉金仙矣!所以下手功夫,在玄关一窍。

太上首章之初,混混沌饨,无可端倪,即将无名有名、观妙观窍指出。足见修道之要,除此一个玄关,余无可进步也。故开首四句,说大道根源,无形无状,不可思议,无可端倪边际。即修士静养于静室,天地忽劈之际。静极而动,一觉而惺。即人侦气于动,就是感觉气要动,此即炼丹之始基。第此倏忽之间,非有智珠慧剑.不能得也。要之即念头起处,为之玄牝,实为开天劈地.生人生物之初。自古神仙,无不从此一觉而动之机造成。又日:“无欲观妙,有欲观窍”。两者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故同出而异名。有形像者.可得而思量卜度。若此窍妙,无而有、有而实无,不可名状。总舌如悬河,亦不能道其一字.所以谓之玄之又玄。那么玄学者,亦不得视为杳冥,毫不穷一个实际下落。果于此寻出的的确确处,在人枧为恍惚.在我实有把握。久之著手成春.头头是道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