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表现散漫,怎么办?
标签:
散漫管教教育儿童性格申宜真小学生心理 |
分类: 家庭教育 |
所有小学生的父母都曾经为一个问题苦恼过,那就是孩子的专注力。如果听说孩子在上课时很散漫,或者看到他在家里做作业的时候不够专心,父母就会觉得“孩子是不是缺乏专注力” ,可是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又会表现出惊人的专注,于是父母就搞糊涂了。事实上,的确有些孩子本来学习很好却能在转瞬间就变得一看到书就犯困,也有一些孩子最初一坐到书桌旁就做些不相干的事情,却从某一天突然开始对学习感兴趣了。
对于专注力,我们不能仅仅依据看得见的症状来下判断。即使在父母眼中孩子缺乏专注力,但真正在专注力方面存在问题而跟不上讲课进度、学习不好的孩子,在全体学龄期孩子之中仅占5%~7%。这些就是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的孩子。如果孩子没有患多动症,那就不是因为缺乏专注力而表现得散漫。
第1个原因是不想学习。
不想学习就自然不会集中注意力于学习。这类孩子对其他事物的关注要比对学习多,比如运动。关注运动的孩子大多都会觉得静静地坐在一个地方学习很无趣,没有学习的欲望,因此才会总是想着别的事情,无法集中注意力。
这个时候父母应该让孩子去做他喜欢的运动,在满足他的愿望之后再让他学习,或者告诉孩子如果他先学习一定的时间就让他去运动,以这种方式来恰当地调节孩子的喜好和学习。这样一来,孩子的兴趣就会一点点地向学习转移了。如果孩子开始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他就会因为这种感受对学习产生兴趣。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是不用刻意努力就可以集中注意力的。因此,不要强制孩子去学习,先满足他的其他愿望,让他自己对学习产生兴趣吧。
第2个原因是社会性不足。
你肯定会觉得奇怪,社会性和注意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事实是如果孩子的社会性不足就很难在学习上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集中注意力。
从广义上来讲,社会性是指理解他人处境并与他人融入同一过程的特征。以学校的上课时间为例,认真听老师讲课并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其他孩子一起去学习和沟通就是社会性的体现。社会性不足的孩子,常常无法接受老师的指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想法里。这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像别人一样,即使不喜欢也要忍耐、学习和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也许这样的孩子在自己做某些事情与别人无关的时候,能够发挥专注力,但就是在需要遵守共同规则的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时,父母应该从孩子所缺乏的社会性着手,予以弥补。要
着重培养孩子遵守共同的规则、与别人融入同一过程的能力。
成人在心乱、焦虑的时候会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要做的事情上,孩子也是如此。在内心不安或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他们就不能专注于学习。例如,精神上受到过严重打击的孩子,在初期焦虑症状消失后的一段时间内也时常不能集中注意力;遭遇过交通事故等严重事故的孩子,注意力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集中,学习成绩也会下降。只有引起焦虑的问题得到解决,孩子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
孩子体力好,喜欢东跑西颠,会被误会为散漫。这样的孩子通常会在配餐时间匆忙地扒两口饭,就忙着跑向运动场。他们会在上午的时候因为精力过剩表现得很散漫,下午的时候因为精力下降平静下来。对待精力旺盛的孩子,应该让他们规律地做运动,将精力发散出去。孩子的旺盛精力得到尽情地发散后,就会平静下来专注于学习了。
这样的孩子会在父母让他学习的时候产生反抗心理,故意在上课时不集中注意力。这是一种默默进行的消极反抗。此外,这些孩子也会在和别人一起学习的时候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在和父母一起学习的时候故意作出散漫的行为。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应该从改善与孩子之
间的关系入手。
近来,为散漫的孩子而苦恼的父母比以前增加了不少,我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当下教育环境的改变。让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二三十年前小学教室里的情形:一个班六七十名学生闹哄哄地挤在仿佛沙丁鱼罐头一般的教室里,老师只有一位。课堂上有的孩子会想办法避开老师的视线玩,休息时间里很多孩子跑到隔壁班去找好朋友,甚至还有孩子因为来不及去卫生间在课堂上尿裤子。一下课就以惊人的速度奔向操场、回到家扔下书包就跑出去、不到太阳落山就不回家,这些都是每天都要上演的场景。那个时候,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散
漫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的散漫就会不知不觉地消失,变成稳重的学生模样。
然而现在是什么样子呢?小学1年级的孩子就得一动不动地坐45分钟听老师讲课;休息的时候在教室里也不能尽情地跑来跑去地玩;放学回家之后也是要么上课外辅导班,要么做练习题 ,都是需要安静地坐着并集中注意力的事情;父母和老师们也对听话又老实的孩子给予很高的评价,对所有的孩子都强调要好好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行为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就被打上了“问题”的烙印。也就是说,从前孩子们很自然的行为,现在被认为是有问题的。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下,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对于那些真正有问题的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并采取治疗是必须的,然而不是多动症而仅仅是“看起来散漫”的孩子却被诊断为多动症,就会产生问题。
多动症要依靠专业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针对病情使用药物或其他方式进行适当的治疗。近来,用于治疗专注力问题的药物被当作“使头脑变聪明”的药被随意滥用的现象越来越多,令人担忧。做出多动症的诊断要慎之又慎。孩子究竟是因为上述的原因而表现得散漫,还是因为大脑存在问题而缺乏专注力,要对此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摘选自《申宜真小学生心理百科》
http://s10/bmiddle/5ff44289t9f340cbc4779&690
16开/488页/双色印刷/2010年12月出版/49.90元/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及当当、卓越有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