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_杭州.象山中国美院

(2014-06-26 21:11:10)
标签:

房产

当代建筑

杭州.象山中国美院

文化

分类: 建筑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_杭州.象山中国美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周围是青山绿水。新建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设有视觉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和基础教育中心三个教学单位。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http://s3/mw690/001KWzEJgy6JZ1360WSe2&690

设计者认为:规划并建设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不仅是一个景观问题,而是在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决定着知识与教育将来在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世界中成长,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 、艺术观、道德观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养育,并最终影响、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未来。

http://s4/mw690/001KWzEJgy6JZ1dqDLlb3&690

所以整个方案正是重新发现自然,并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的自然之中的一个尝试。

http://s11/mw690/001KWzEJgy6JZ1kXYO61a&690

据王澍教授介绍,他在这个规划完成之前,几次爬上六合塔,并拍下了从塔内各个窗口向外看的镜头,这些镜头表现的是一系列变化微妙的山水美景,王教授后来把这些镜头的效果分散在了象山校区的各个角落,当然是做了一些更改的。

http://s9/mw690/001KWzEJgy6JZ1ry7jO28&690

因此我们在一路的参观中,就经常会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风景跃如眼中,最妙的是在一个院子里,一回头,透过那个大门框,我们竟然看到了《溪山行旅图》的镜头!在这个迷宫一样的校园里,你走着走着,就常常会有这样的惊喜。

http://s3/mw690/001KWzEJgy6JZ1vjR8md2&690

象山山耸水环,风景充满诗性迷蒙,设计者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出发,对山水进行整理,这种思想隐含的一个重要意思是:人的房屋不应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弱势山水中,房屋应该质朴而谦逊,避免过分夸张的建筑体量与造型表现,建筑首先应考虑隐退。

http://s6/mw690/001KWzEJgy6JZ1CbdZPd5&690

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也在其中体现。设计者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发,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校园建筑都是“回”的某种削减结果,如汉字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态,直接来自对象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态的直觉把握。为保持这种文化上的连续性,规划方案种选择了两组旧农舍,建议迁而不拆,就地改造。我们看到远处田野中的高压线铁架,成了视觉中的灭点,真是绝妙!

http://s8/mw690/001KWzEJgy6JZ1FxxCT17&690

设计者营造出了一个半人工的缓坡谷地,与现代大学较大体量的建筑对应,不用传统的小桥流水程式,而是选用类似与庆元、龙泉一带的廊桥跨越谷地和象山北麓的艺术工作室群相连。但这种对景区进行有意分隔的做法,既是传统中国的,也是全新的当代创造,形成在喧嚣繁华的市镇中,一片宁静旷远的场所。园区的西端有意不布置高大建筑,使风景向远处延伸,以借西侧远山之景。园区东端入口保留了大片鱼塘、茭白地和稻田,不做建筑,不做改动,设计者希望一片本真的阡陌田园能够在一座大学校园中一直存在下去,特别是在一所美术学院的校园中。“天人合一”本身就是一种风景,它特别和某种贴近自然的劳作有关。

http://s11/mw690/001KWzEJgy6JZ1KHYFQ3a&690

校园设计中特别注意了穿越山水、建筑的漫游环路,建筑中的宽大走廊,如路亭般的山边、水边小屋,都是某种既可步行,又可展览,又可以进行学术讨论的地方,它们甚至是某种非常规的教室、会议室,与它们相连,是连绵不断的步行小道,在山上山下、水边水上,使校园既是理想的教育场所,同时也成为城市旅游西进的一个新的文化景观。集中布置在象山南北两侧,杜家浦河边,方案为此专门设计了环山沿河的开放的艺术走廊,宽度从30米到120米不等,以林木花草为主体,间杂小型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群,室外雕塑,环境艺术作品。 

http://s12/bmiddle/001KWzEJgy6JZ1R5MsH7b&690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发展出一种面对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这促使设计者做出一种选择:不将任何人为的设计思想强加在这片土地,将现场先在的建筑原则,将建构材料的选定为无前提的第一选择,它们应扎根在象山这片土地之中。

http://s15/mw690/001KWzEJgy6JZ1Zh3Cm3e&690

这就是象山校区,设计者相信,它还应该是会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变化、不断有新的创造的作品。

http://s10/mw690/001KWzEJgy6JZ2742gxd9&690

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

http://s1/mw690/001KWzEJgy6JZ2d99Ekf0&690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王澍在该校象山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成功地把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带入当代建筑,以达到平衡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甚高大的山的目的。

http://s13/mw690/001KWzEJgy6JZ2iIaNm5c&690

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施工的那一天开始,王澍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建筑工人,一周有三次,他都待在转塘镇工地上,而一般情况下,一位建筑师两个月去一次工地已经算是勤快了。这样做的收获之一是,一直到现在,王澍的蓝色CK外套还是被他穿得像工装。工人们并不知道这个穿着蓝外套的人是中国最优秀建筑师中的一位,只知道他要的东西太古怪:墙面不抹灰、院子只造三面。时间长了,他们说:“凡是我们认为做对的地方,就一定是做错了。凡是我们做错的地方一定是王老师要的。”

http://s11/mw690/001KWzEJgy6JZ2zVkwO2a&690

理解象山校园,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http://s3/mw690/001KWzEJgy6JZ2ICUHo72&690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http://s2/mw690/001KWzEJgy6JZ2PH0Vr41&690

一个外来者对象山校园的惊奇,一定是从大门开始的。象山校园的大门不是“门”,而是“墙”。是没有围合的墙的自然延伸,墙身矮得经常让人有翻过去的冲动。但这是一堵砖砌的墙,那砖也不是普通的砖,而是从乡下拆房现场收上来的老砖。

http://s4/mw690/001KWzEJgy6JZ33qCn9f3&690

在象山校园的空地上,这样的砖瓦堆成一座小山。事实上,整个象山校园就是建立在这些旧砖瓦上面的。在整个中国都在“拆”的时候,王澍的象山校园却使用了大量的旧建筑材料,所有的砖头、瓦片、石头都来自浙江省的拆房现场。到第一期工程开工前,王澍和中国美术学院在浙江省内收了330万件砖瓦。

http://s13/mw690/001KWzEJgy6JZ3lsEBS9c&690

“循环建造是中国建筑的特点。”王澍解释说,“一个是资源上的节约,也有经济上的考虑,旧的价钱比新的要便宜一半。另一方面,我们用很具体的形式继承了传统。”“我的校园一建造起来就有时间,带着50年甚至100年的时间。”

http://s11/mw690/001KWzEJgy6JZ3p7MPEfa&690

这座带着时间的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10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http://s1/mw690/001KWzEJgy6JZ3t7pok40&690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都会讲究一个势。第一期完工的建筑是教学楼等公共建筑,在山的北面,地势是北高南低,北边的房子要高,这是一个合院的基本语言。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你知道,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下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里下来。”他说,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砖在校园中的运用既实用又富有趣味性。在每一个“合院”中,王澍都利用石头基座等营造出地势落差,造了很多“下沉的院落”。这些院落的灵感来自传统建筑中的“天井”。院落种着葱翠的树木和修竹,地面是古老的青砖,青砖的缝隙里长着很多青苔,踩上去滑滑的,心里却有一种沉沉的踏实。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里,王澍把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而在图书馆这处院落里,围合处会有一个缺口,种上一棵树。王澍说,等树长大,学生们会在树荫下看书。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http://s7/mw690/001KWzEJgy6JZ3xSHxc76&690

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在于尺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小的,但王澍的建筑尺度观念即使在现代建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

“建筑是对人的生活方式有影响的。”王澍坚信这一点,他曾有一句名言:桌子是从屋子里长出来的。现在,他说,每幢房子都是一座空的剧场,建筑师有时像导演,把屋子搭好,就可以等着自己设计的剧情上演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