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建筑群(二十五)(终结)
(2013-12-20 21:00:24)
标签:
建筑上海开埠170周年上海外滩建筑群文化 |
分类: 建筑 |
巴马丹拿
巴马丹拿集团(p&t-group)前身为巴马丹拿香港集团。可能是东南亚区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建筑及工程事务所。巴马丹拿集团现聘用了超过九百名职员,并于香港、澳门、新加坡、台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中国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成立分区办事处。 同时,集团亦于印度、中东、新西兰、夏威夷、美国和加拿大等地成立联营办事处,为各地工程提供全面的建筑、结构及机械工程、城市规划和项目监督等服务。 此外,集团也设有平面设计、模型制作及摄影等专业指导部门,为客户提供更完备的顾问服务。
19世纪,巴马丹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8年,是由一位英国建筑师威廉·萨尔维(William Salway)在香港创立。1858年,他从英国出发,途经香港前去探望在澳大利亚的父母,却在香港停留了下来。十年后的 1868年10月1日,他在香港开创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也就是后来的P&T的前身。1870年,事务所加入了一位随军的测量师W.威尔森(W.Wilson)。
1880年代,年轻的建筑师卡文·巴马(Clement Palmer,1857年—1953年)加入该事务所,不久他参加汇丰银行总行大厦(第二代)的设计竞赛并获胜,他的成功奠定了巴马在事务所的地位,他成为此后近30年事务所的设计主持。1895年,他和合伙人、结构工程师亚发·丹拿(Arthur Turner)两人被授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资格(RIBA),事务所也以他俩的名字重新命名为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
20世纪上海时期,1912年(民国元年),事务所派乔治·威尔森(George Leopold Wilson,1880年—)和洛根(M.H.Logan)前往上海开设分所,并开始使用“公和洋行”这个中文名称。几年以后,威尔森和洛根成为事务所的正式合伙人和主持人,于是将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
乔治·威尔森来到上海后接到的第一个设计任务是位于外滩4号(改为3号)的有利大楼(Union Building),这是上海第一座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建筑,外观基本属于仿文艺复兴风格。1916年大楼建成,巴马丹拿也在上海获得了承认,并将行址迁入该楼。
此后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巴马丹拿在上海陆续设计了一批颇具水准的建筑作品,成为上海实力最为雄厚的建筑设计机构。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约有10座是他们的手笔,几乎占到总数的一半,其中堪称代表作的有汇丰银行大楼、江海关大楼、沙逊大厦和中国银行大楼。这些建筑今天均已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巴马丹拿从中国大陆撤出后,继续以香港为基地发展业务,一般多采用中文名称巴马丹拿。1970年代,随着香港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起飞,机构规模也日益壮大,员工人数也1960年代初的60多名发展到700多名,并陆续在以下地区设立分公司,拓展业务:
澳门新加坡台湾泰国马来西亚中国与以往相比,该机构的建筑呈现出风格多元丰富的特色,体现多种文化传统和地域特征的影响,并赢取过香港与外地的许多奖项。
巴马丹拿的合伙人已经不单只有英国背景,而是来自世界各地,其中也有相当比重为香港本地建筑师。
2003年,该机构在全球排名第52名。
19世纪,巴马为汇丰总行大厦的前后部分设计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立面,面向德辅道的一边(当时临海)采用了当时香港最普遍的外廊式(殖民地式),和周围的建筑保持了和谐;面向皇后大道的一面则采用了当时英国本土流行的新古典主义式样,拥有科林斯柱廊和一个巨大的穹顶。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建筑师对香港多元社会的一种理解,也得到了业主的认可。这幢大厦于1886年落成,到1933年被拆除重建。
20世纪,1921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Hongkong&Shanghai Banking CO.)已经发展成实力最雄厚的在华外资银行,并且它设在外滩12号的上海分行业务量已经超过了香港总行。于是汇丰上海分行决定投入巨资,拆除建于1877年的三层文艺复兴式旧楼,重建一座更宏伟的分行大楼。巴马丹拿为它设计了一幢“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正中巨大的穹顶,沿江正立面的爱奥尼亚式柱廊,粗犷的花岗石外墙,大理石、黄铜等装修材料,精美的壁画,无不有助于业主展示其财富与权势。这幢大楼的建成,同时也使上海人充分领略了巴马丹拿对于西方古典手法的纯熟运用,为该事务所赢得了巨大声誉。
江海关大楼
上海汇丰银行大楼的北侧紧邻中国最重要的海关——江海关。汇丰银行大楼重建后,1925年,江海关也决定拆除原有的哥特式红砖建筑,出资430万两白银,请巴马丹拿为它设计一座新楼。1927年12月19日,江海关新楼落成,其建筑风格总体上仍属于古典主义,正立面建有风格地道的多立克柱廊。不过,顶部层层收进的钟楼所表现出的立体感和高耸感,说明巴马丹拿的审美趣味正在趋向于艺术装饰主义(Art Deco)风格。
沙逊大厦
1926年,巴马丹拿设计了上海第一幢10层以上的大楼,也是上海第一幢抛弃古典风格的高层建筑。当1929年9月5日大楼落成时,它那典型的艺术装饰主义风格曾引起上海滩的轰动,它的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多年来一直是外滩一个醒目的标志。大厦的业主是英籍犹太人沙逊家族开设的新沙逊洋行下属的华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新沙逊洋行利用大厦的大部分楼面开设了一个顶级的豪华饭店华懋饭店(Cathay Hotel),有9个国家风格的客房。底层东大厅租给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顶楼是沙逊自己的豪华住宅。1956年以后饭店名称改为和平饭店。
外滩中国银行大楼
外滩中国银行大楼的原址是德国总会,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后被中国银行接管。1928年,南京政府建立以后,中国银行总行也从北京迁到上海。1936年-1937年,中国银行上海总行重建,巴马丹拿与中国建筑师陆谦受合作设计了这座艺术装饰主义风格的17层大楼,上方是中国传统的蓝色琉璃瓦四角攒尖顶,一些细部装饰带有中国传统色彩。大楼总高70多米,略低于相邻的沙逊大厦。
南京中央大学大礼堂
原南京中央大学大礼堂位于东南大学校园中央,与东南大学南大门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她是原中央大学校长张乃燕于1930年3月28日动工兴建的,后因经费困难而停工。1930年至1931年,朱家骅任中央大学校长,他利用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召开国民会议的名义,获得国民政府的拨款。此后,由建筑系教授卢毓骏主持续建,于1931年4月底竣工。 大礼堂由英国公和洋行(即巴马丹拿公司)设计、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包建造。 大礼堂造型庄严雄伟,属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主立面取西方古典柱式构图,底层三门并立,南向,三排踏道上下。正立面用爱奥尼柱式与山花构图,上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铜质大穹窿顶,顶高34米。堂内三层,面积共4320平方米,可容2700余人。1965年添建两翼,为杨廷宝设计,2544平方米。 数十年来,海内外校友均视礼堂为母校之象征。1994年4月,在台湾的中大校友余纪忠先生捐资107万美元修葺大礼堂,使其焕然一新。国民政府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曾在这里召开。大礼堂是现今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主要作品
有利大楼Union Building1916年外滩4号
上海永安公司Wing On Company1918年南京路635号
扬子大楼Yangtze Insurance Building1920年外滩26号
格林邮船大楼Glen Line Building1922年外滩28号
麦加利银行大楼Chartered Bank1923年外滩18号
汇丰银行大楼Hong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rp1923年6月23日外滩12号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Yokohama Specie Bank1924年外滩24号
江海关大楼Customs House1927年12月19日外滩13号
沙逊大厦Sassoon House1929年9月5日外滩20号
犹太会堂Jewish Synagogue1931年博物院路(已拆毁改建文汇报大厦)
上海亚洲文会大楼Royal Asiatic Society1932年博物院路(虎丘路)20号
河滨公寓Embankment Building1933年北苏州路310—434号
汉弥尔登大楼Hamilton House1934年江西路170号
都城饭店Metropole Hotel1934年江西路180号
高纳公寓The Grosvenor Garden1935年法租界迈尔西爱路
中国银行大楼Bank of China1937年外滩23号
上海三井银行Mitsui Bank1937年九江路50号
郭宅1924年静安寺路1418号
国立中央大学大礼堂
香港
自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间,巴马丹拿在香港陆续完成20多座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多数都属于现代风格的摩天大厦:
中国银行大厦(Bank of China Building):位于中环德辅道中2A号。建于1950年代,1991年以前曾是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所在。
太子大厦:位于中环遮打道10号,建于1965年,大厦楼高29层。置地公司的物业。
怡和大厦(Jardine House):位于中环康乐广场1号,楼高52层(179米),置地公司物业,于1973年落成,是香港首幢摩天大楼,在1970年代曾经是香港及东南亚最高的建筑物。
怡和大厦:前称康乐大厦,1988年,怡和集团总部搬迁至康乐大厦,并易名为怡和大厦。圆形的窗户设计是怡和大厦的特色。
交易广场:位于香港中环康乐广场8号。交易广场共有3座办公大楼,底层设有商场,地下设有巴士总站。建于1980年代。
娱乐行:建于1990年代。
渣打银行香港总行大厦:建于1987年。
中国大陆南京金陵饭店:1983年,巴马丹拿(巴马丹拿)回到中国大陆后负责设计的第一个项目,1980年代中国大陆的最高建筑。
乔治·L·威尔逊
从百乐门到十里洋场,从外滩到金茂大厦,上海自上世纪初就被冠以“大都市”之美称。而世人却少有关注那些构成大都市灵魂的标志性建筑,以及那些巧手搭建出这座都市的建筑设计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勾勒出上海天际线的一位大师——威尔逊。
威尔逊这个名字,或许对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来说很陌生,但有一样东西提起来,所有上海人马上能够在脑海中组成一个完整的印象,那就是外滩。又有多少人知道,正是这位不为人熟知的威尔逊,一手打造出了外滩的天际线,让这连绵几公里的建筑组成了所有人心中的上海城市意象?
1912年,这位建筑师来到了当时的上海,筹建公和洋行上海分行,设计建造了洋行在外滩所建造的九栋建筑中的六栋。闻名遐迩的汇丰银行和海关大楼便是出自他之手。这两座大楼在设计上互为一体,构成外滩天际线中的重要一笔。
一百年过去,如今的外滩上,建筑师们的杰作依旧屹立在那里,楼前车辆行人依旧川流不息,仿佛一百年的光阴中,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样子。大楼前来来往往的人们,或目不斜视,或偶尔一瞥,便匆匆经过。世人皆知它们是上海的标志,又有几人仔仔细细地打量过这些承载着上海记忆的标志呢?
其实,走进它们你就会发现这几幢建筑别有洞天。就拿汇丰银行来说,今天作为浦发银行大楼的原汇丰大楼,在威尔逊设计时摒弃了繁琐、夸张的巴洛克风格,以简洁、纯净的新古典主义为主。上有罗马式穹顶,而建筑的主要部分则讲究严格的对称,形成视觉上的均衡感,肃穆而又不失典雅。整座建筑以竖直的线条为主,这点与同为威尔逊设计的和平饭店结构如出一辙。没有了繁琐的装饰,建筑本身的比例与结构之美得到了完美的呈现。楼内的穹顶上绘着具有宗教色彩的壁画,有着如教堂般庄严、深远的感觉。
海关大楼作为后期建造的作品,则体现出威尔逊这位建筑大师不断与时俱进的建筑理念。大楼的整体仍是讲究比例与结构上的美感,没有多余的装饰。门口立柱上的每一道凹槽都是手工雕琢,弧度与角度都极其精确。柱子底部稍粗,到了顶部逐渐收拢。这一点很少有人注意到,但大致看来,却能够体会到一种饱满而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仿佛破土而出的春笋。大楼主体更加简洁,符合办公楼所需的标准,顶部钟楼层层叠上,形成一种高耸的感觉,这座大楼的亮点也在这里。
若站在黄浦江上来往的游船上远望浦西外滩,就能将这条上海的天际线尽收眼底。这条线自左开始,平平而起,到了浦发银行和海关大楼这里,成了一个起伏,而后又落下,行至和平饭店这里,便又是一个动人心魄的起伏,复又平缓,再到上海大厦,戛然而止。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有人曾将这条天际线用电脑绘制下来,按节拍分割,最后形成的竟是一曲雄浑的交响乐。
这条城市的轮廓,早已深深烙印在上海人乃至所有人的心里,那些沉默的建筑偏偏好像一曲跌宕起伏的华彩乐章,回响在黄浦江边。而威尔逊,便是这曲乐章的作曲者,用自己的双手和思想编织了这一曲城市交响乐。
乔治·L .威尔逊的杰出职业生涯1898年开始于伦敦的 H.W 派克建筑师事务所。1901年到1908年间他作为J B 克鲁森的助理,开始频繁的前往法国和意大利,他乐于离开英国接受新的挑战,1908年他在香港公和洋行(即巴马丹拿建筑师事务所前身)得到了一个助理的职位。1912年威尔逊来到上海筹建公和洋行上海分行,1914年他成为合伙人。由威尔逊主持或协助设计了公和洋行在外滩所建造的9幢建筑中的6幢,其中包括最著名的汇丰银行大厦、海关大厦及沙逊大厦。威尔逊设计的外滩的其他标志性建筑包括汉密尔顿大厦、上海新城饭店、皇家亚洲协会大厦。其实整个外滩建筑天际线的关键几笔就是出自威尔逊之手,特别是汇丰银行和之后建成的海关大楼之间的关系。1925年,海关决定重新建楼时,新的汇丰银行大楼已经成为外滩占地最大、最雄伟的大楼,威尔逊认为,海关大楼在设计上应尽可能与汇丰银行大厦成为统一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