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 BLOG文/图 归类标签
《针灸点穴入门歌诀》注释
第01
http://s13/mw690/001KWoJ2gy6JCobXqJm3c&690
《针灸点穴入门歌诀》注释
阜水人 编纂注释
目录
一、向初学者推荐《四总穴歌》
二、《经气相应取穴法》介绍
1. 左右对称相应取穴法
2. 前后水平相应取穴法
3. 手足同名经上下左右交叉相应取穴法
三、《脏象反应点取穴法》介绍
1.《眼针疗法》应用的脏象反应点
——《眼廓之脏腑“经位法象”歌诀》注释
2.《耳针疗法》应用的脏象反应点
3.《生物全息诊疗法》应用的脏象反应点
名词解释:点穴
① 指:针灸取穴操作。
例如:宋·王执中 撰《针灸资生经·第二 点穴》:“千金云: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而量,准而折之,又以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細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
又如:明·杨继洲 著《针灸大成·卷九 灸法》:“《千金方》云:凡灸法,坐点穴,则坐灸;臥点穴,则臥灸;立点穴,则立灸;须四体平直,毋令倾侧。若倾侧穴不正……《明堂》云:须得身体平直,毋令踡缩,坐点毋令俯仰,立点毋令倾侧。”
② 指:指针疗法,又称“指压疗法”、“点穴疗法”。系医生用手指在穴位处紧按揉压、摩动或掐切之,以代替金属针刺入皮下的一种简便的治疗方法。操作时,一般用拇指、食指(稍屈)及无名指(稍屈)围护住中指末节,以中指尖按揉穴位;或用拇指、中指(稍屈)捏住食指末节,以食指尖按揉穴位,指力由轻至重,至局部有痠麻胀感,时间长短应酌情而定。
例如:《针灸大成·卷九 医案(杨氏)》:“壬戌岁,吏部许敬菴公……患腰痛之甚……诊其脉,尺部沉数有力。然男子尺脉固宜沉实,但带数有力,是湿热所致,有余之疾也。医作不足治之,则非矣。性畏针,遂以手指于肾俞穴行补泻之法,痛稍减.空心再与除湿行气之剂,一服而安。公曰:手法代针,已觉痛减,何乃再服渗利之药乎?予曰:针能劫病,公性畏针,故不得已,而用手指之法,岂能驱除其病根,不过暂减其痛而已。若欲全可,须针肾俞穴,今既不针,是用渗利之剂也……”
另外,以拇指和食指端(或以器械 如:球头探针、三棱针柄尾端、火柴棒,圆珠笔杆尾端 等)在患者耳廓或眼眶边缘内外、鼻、手部、前臂等处进行捏掐点按的治疗方法,亦属于点穴疗法。
在推拿手法中,有一种“点法”:指作用面积小而用力较重的按压穴位的手法。也有人称此为“点穴”的。
以拇指和食指端在患者脊柱或脊柱两侧进行点按的一种治疗方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之一种,或称为“点脊疗法”。一般用于治疗内脏疾病与小儿疳积,腹泻等症。也有人称此为“点穴”的。
例如:《针灸大成·卷十 保婴神术(按摩經)》:“夫小儿之疾,并无七情所干……共疾多在肝、脾两脏,此要诀也。急惊风属肝木,风邪有余之症……盖热甚则生痰,痰盛则生风,偶因惊而发耳。內服镇惊清痰之剂,外用掐揉按穴之法,无有不愈之理。至于慢惊,属脾土中气不足之症……俗名天吊风者,即此侯也。宜补中为主,仍以掐揉按穴之法,细心运用,可保十全矣。又有吐泻未成慢惊者,急用健脾养胃之剂,外以手法按掐对症经穴,脉络调和,庶不致变慢惊风也。” “如急惊、天吊惊,掐手上青筋……掐两耳,又掐总心穴。内吊惊,掐天心穴。慢惊不省人事,亦掐总心穴。急惊如死,掐两手筋。眼闭,瞳子髎泻。牙关紧,颊车泻。口眼俱闭,迎香泻。以上数法,乃以手代针之神术也。亦分补泻。”
③ 指:武术中的“点穴”术,系以手指或拳尖、器械,稳、准、狠地击激对方某些敏感的穴位,使对方受到伤害后失去抵抗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1月第2版):“【点穴】相传是拳术家的一种武功,把全身的力量运在手指上,在人身某几处穴道上点一下,就可以使人受伤。”
图1、2
为一部分关于点穴术法的书籍:
http://s1/mw690/001KWoJ2gy6JDCbI8wgc0&690
http://s9/mw690/001KWoJ2gy6JDCcY3Tac8&690
图1 关于《点穴绝招》类书籍 图2 《点穴制敌神功秘訣》一书的目录
《针灸点穴入门歌诀》标题中的“点穴”一词,乃是指《名词解释:点穴》中之②和/或①项而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