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濠梁-临淮关 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遗迹

(2009-10-11 20:37:53)
标签:

濠河

源流

知鱼之乐

庄子

临淮关

 

凤阳临淮关陆氏血统源流叙  11

移居凤阳临淮关的陆姓祖孙启后承先史叙(8/8) 

文末附图濠水入淮地形图(卫星照片)

    相关单词:濠梁  钟离郡  濠州钟离县  临淮县  临淮关  临淮市  临淮镇  临濠府  凤阳府  凤阳县  凤阳八景  濠上观鱼  淮河旋珠

 

    附:濠水入淮地形图(卫星照片)

濠梁-临淮关 <wbr>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遗迹

 

 

 

 

濠梁-临淮关 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遗迹

 

 临淮关,位于淮河中游,濠河(即古东濠水,也称山河)在此流汇入淮河。在定远县与凤阳县接壤区域为丘陵地带,习称凤阳山区,系大别山的余脉。濠河发源于凤阳山北麓,计有二源,合而流向东北,在临淮关入淮。濠、淮交汇呈Y形,将临淮关划分为临东、临西、临北三镇。东周时为晋的钟离郡之地;元朝时为濠州钟离县;明初设置临淮县,属临濠府(后改为凤阳府)所辖,县署衙门位于临东(濠水东岸,淮河南岸)。明天顺4年(公元1460年)秋7月,因洪水、地震灾害,“淮水决,败临淮县城”,临淮县城区的东偏南方位护城河、城墙及部分街市陆沉下陷。清乾隆20年(公元1755年),废临淮县,改称临淮关,其地并入凤阳县;1949年初,临淮关解放,设临淮市,1950年洪灾后撒消,临东、临西并为临淮镇,属凤阳县。临北镇,属五河县。

 临东镇暨南郊(地名:南岗上),虽位居濠水下游,但地势较高,其下地质板块主要为花岗岩层,蕴藏石英水晶,并伴生钟乳石(石灰石)、麦饭石、滑石、石棉、铁矿石等。所以古代文献记载:濠水流至下游,河床“升高,东有巨石(如梁)绝水,即古濠梁,(濠河)一名石梁河”。临淮关,古称“濠梁”,即因此地质结构而命名。因“东有巨石(如梁)绝水”,濠河在此则遇石梁(地壳隆起如梁)受阻,所以在临淮关之西南形成沿河诸湾(如家湾、王许湾、湾、东刘家湾、湾、家湾、家湾、西刘家湾、湾、家湾、家湾、湾、陈家湾、家湾等);不当雨季山洪暴发时节,濠水难以畅通地越过“石梁”流入淮河,则滞留在临淮关西南方位的低凹(地理书籍中称“濠河洼”)湿地处,水少时积水如塘,多时聚水如湖,久之,“濠河洼”被里人称为“老塘湖”。在现今,自卫星上向地球俯瞰拍摄的淮河、濠河卫星照片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个“濠”之“梁”地貌,令人不得不惊叹先人们神奇的文明程度。

 濠梁,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东周时为晋的钟离郡之地……春秋时期(周简王2年/公元前584年),南方逐渐强大的吴国与中原诸侯在钟离(即今临淮关)举行会议,这是中原诸侯第一次与吴国往来的聚会,此后吴国就有了向北发展的意图。

 在“老塘湖”边有一高地,名曰“观鱼台”。“濠上观鱼”为凤阳八景之一,是古代著名旅游景点。濠河水边至今仍可见成群游动的小鱼,身体小呈细长条形,侧线紧贴腹部,银白色。学名鲦鱼(鲦字,音tiao,古字作鯈,鰷),生活在淡水中,临淮人称为“参子鱼”,此名称已经用了约二千余年。“参”者,参见、参拜之意;“子”者,指庄子、惠子。在《庄子》里记述了一个先泰时期的有名故事:庄子与惠子(惠施,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和庄子即是朋友,又是论敌)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濠梁-临淮关 <wbr>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遗迹

                                          【名称】宋 李唐 濠梁秋水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天津博物馆

 

  在临淮关东北方位的淮河东南岸边有“晏公庙”,是记念战国七雄争霸时期,“晏子将使楚”历史事件中所提到的那位著名的外交使者……

 

    西汉时(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楚项羽的军队曾在濠梁之东建筑有军事基地(至今,古“霸王城”遗迹犹在,城堡围墙用黄土构筑,依然高耸挺立)。可惜不久,项羽兵败垓下,逃至阴陵(今定远县靠山乡),迷途,又带领仅剩的28骑逃至东城四聩山(今定远县二龙乡境内)被灌婴包围。突围后南逃至乌江亭(今和县乌江镇)自刎。

濠梁-临淮关 <wbr>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遗迹

古“霸王城”遗迹犹在

 

 元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县太平乡……在大明王朝时期,凤阳府暨临淮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想而知。

    ……

    在现今的卫星摄像地图上,可以看到:淮河自西向东经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到江苏省北部注洪泽湖大部分水量过三河闸,经高邮湖由江苏省江都市三江营入长江,河道全长1000公里。少部分水经苏北灌溉总渠入黄河。

 淮河从发源地总体上是自西向东流动,但抵达临淮关时,这一小段河道可以说是真正的自西向东而来。由于凤阳山系大别山余脉,为同一地质板块,地下土石结构与淮北平原比较相对坚硬,且在濠水下游入淮前河床升高,先人早已发现“有巨石(如梁)绝水,即古濠梁”。加上临淮关曾经是淮河上重要的繁华码头,建于明、清时代的泊岸均用石板块-石灰-米浆-桐油混凝建筑而成,十分牢固,可保百年之安,故临淮人又称“泊岸”为“百安”,每当淮河洪汛时期,自西东来的洪峰触及自西南偏向东稍偏北的泊岸时,便形成涡流,转而北去;加上濠河山水自西南而来,向东北方向暴泄入淮,则涡流更剧,十分壮观,此即《凤阳八景》中所说的“淮河旋珠”。因而,淮河自临淮关向下游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由于涡流的影响,下游的两岸或被洪水冲击洗刷掏空而塌陷下沉,或被泥沙淤积而成滩涂,河床逐年滚动,久之,两岸的原有村镇已不复存在,历经水患之后,原居民众便分散到新的滩涂(如柳巷、安淮集、黄家湾、新集、毛滩等)重建家园。

    曾经听到过有人发出豪言壮语:人定胜天! 可惜临淮关“人”未能“定胜天”,因受到淮河洪汛的威摄,如今临淮关已经在无奈中向西方节节败退,留下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遗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