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菊花诗的典故

标签:
菊花诗典故王安石北海菊花展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关于王安石与菊花诗的典故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北京的秋天是最美丽的季节,春花秋菊,我忘不掉的是刚来京求学时一次去北海赏菊的印象。那天我和室友(她如今是人民大学的博导)一起去北海赏菊。大风阵阵,作为一个初次来京的南方人,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凄厉的北风,加上刚到京城举目无亲,满眼都是凄凉,哪里有心思仔细观赏菊花。如今在我眼中,北京的秋天,满城尽带黄金甲。所以心境不同,看景不同。人面不知何处去,菊花依旧笑秋风。今年是北海第三十届菊花展了,适逢六十大庆,规模应该很大吧。另外菊花是北京的市花。
两个关于菊花的典故,说的都是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
明代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苏轼任职湖州期满后赴京等候新的任命。一天苏轼到当朝丞相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王安石一首还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想不通王安石怎么会吟出这有悖情理的诗句来,据他看来:“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错误了?”于是,就在后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随后不待晤面就一走了之。王安石回家后见到苏轼的题句,心里也暗笑苏轼对事物观察的不仔细、全面,《离骚》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何谓菊花无落英?因为王安石所咏之菊乃一特殊品种,此菊花产于黄州。因此玉安石次日上朝,撺掇皇上把苏轼贬到黄州。朝廷任命苏东坡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
果不其然,在苏东坡赴黄州上任后的那年重阳节之后几天,连日大风,苏东坡与来访的好友陈季常一道去后花园赏菊花,没想到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遍洒黄灿灿的菊花,枝上全无一朵。这一情景使苏东坡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陈季常见而生疑。苏东坡便坦诚他说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见此花只是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去岁在王荆公府中,见他《咏菊》诗二句,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道此老错误了,续诗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此老左迁小弟到黄州,原来使我看菊花也。”此时此地苏轼方明白被贬黄州的意义。
还有一个典故,出自《西清诗话》,说的是王安石和欧阳修讨论菊花诗的事。王安石写了一首《残菊》诗:“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读了之后,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又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王安石回说:“是岂不知《楚辞》‘餐秋菊之落英’,欧阳几不学之过也。”他们争论的重点是菊花落与不落。
其实菊花落与不落。只是品种的不同,虽然大多数菊花品种是不落的,但也有少量品种的菊花是落的,只不过比较稀罕罢了。王安石对菊花的观察很仔细,给我们留下了要仔细观察生活,描写才能栩栩如生贴切的启示。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照片取之百度图片,是去年北海菊展,北京每年11月1日在北海菊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