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维海: 二十万张照片记录着他对故土的深情凝视

(2017-12-02 23:33:11)
标签:

周维海

长三角城市网

分类: 综合
周维海: 二十万张照片记录着他对故土的深情凝视
发布日期:2017-11-22 16:03:47 来源: 作者:王涔涔 本站编辑:王涔涔
来源:长三角城市网https://www.csjcs.com/news/show/808/1324052_0.html

第一次见到周维海是在饭桌上,但见各色菜肴刚端上,他就拿出了相机对着菜肴拍了下来。随身携带相机,是他二十多年摄影生涯所形成的习惯。

  周维海出生于江苏北部的盐城县鞍湖公社周尖大队,对于家乡,他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情感和思索。二十几年间,他的足迹踏遍盐城的每处角落,探访无数村庄。周维海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时代滚滚潮流之中故土的沧桑变迁和这片土地上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起起落落。 

     苏北厚土上成长的独立摄影人

 https://www.csjcs.com/d/file/20171122/a745488de8c6d86f72344644994ed6bb.jpg二十万张照片记录着他对故土的深情凝视" />

(滨海海堤风光游览区   周维海摄)

  1991年,正当青年的周维海决定开始摄影之路,他很清楚,这个决定背后的人生目标将影响他的一生。周维海自此成为了一名自由的独立摄影人,开始了此后二十几年对家乡的记录。2006年,周维海从盐城市煤球厂下岗,这样他有了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自己所热爱的摄影。

  最初的决定是坚决的,也是艰难的,一下子没了收入来源的周维海,最初为了拍摄几乎耗尽家里所有的积蓄,经济紧张的同时,他还必须面对旁人的误解。然而面对采访,周维海说得轻描淡写,也许当初的各种艰难,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他说从不惧怕别人的不理解,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

  初见周维海的印象是他极为朴素,风尘仆仆,衣服旧得泛黄,身后一个黑色的背包。在聊天的过程中,周维海的身上又透露着一份坚毅。一个人的面貌和性格终究是由他身处的环境塑造的。位于苏北的盐城,经历过几次海浸海退,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成陆。盐阜先民,治海兴盐,围海造田,夺淮入海,抗金反元,御倭抗清,响应共和,废灶兴垦……盐城的厚土滋养着周维海的生命和灵魂,造就了他同样朴素、坚毅、沉稳的性格。

  故土的养育,周维海希望用影像回报。每每谈到盐城,周维海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谈起盐城的历史、文化、乡贤、美食,他算得上是如数家珍,他拍摄的照片涵盖了盐城的方方面面。也许,对家乡的深挚的热爱正是他二十余年坚持的不尽动力。

  作为摄影师,周维海看待摄影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摄影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还原被拍摄对象本来的样子,第二层次是尽可能地让画面呈现出美感,第三层次则是“拍出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而作为“自由的独立摄影师”,周维海时时记着“自由”和“独立”的含义。他说:“我希望百年之后,别人能通过我拍摄的照片记住我,而不是一堆证书。”在采访结束的时候,周维海还婉言回绝了我们在文章里放他本人照片的要求。 

     点滴积累 照片成珍贵资料

 https://www.csjcs.com/d/file/20171122/27a2d23715aadc862c703c29c9628a6c.jpg二十万张照片记录着他对故土的深情凝视" />

(盐城淮剧博物馆   周维海摄)

  对于家乡的变化,周维海既是亲历者,又是旁观者,更是记录者。他和百万盐城人一样投身于家乡的变革,他也让自己站在高处冷静地观望着这座城市一切的消逝和新生,并用超前的意识用相机记录下过程中他认为值得铭记的东西。

  日军侵华期间曾在盐城设立过三处慰安所,分别位于盐城城区、南洋和东台,遗憾的是,在后来的老城改造中三处慰安所全部被拆除,且官方没有一张照片留存。但是谈到此,周维海却深感欣慰,因为在他的相机里就保存着这三处慰安所被拆除前的完整的照片。慰安所作为历史大事件残留的见证,周维海拍摄的这几张照片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对盐城人文的拍摄是从1995年开始的,二十二年倏然而过,这当中一大批照片都成了绝无仅有的珍贵资料,几年前周维海向盐城市档案局捐献一百七十多张照片版权,他成为了盐城市首位珍贵图片资料的捐赠者。周维海说,他还要继续拍下去。

  其实在更早的1992年,周维海就开始常年奔走于盐城的各个乡村,他认为乡村总是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埋藏着许多有关岁月的故事。

  周维海最开始跟踪拍摄的是当时盐城最贫穷的村子—滨海县大套乡树根套村。1992年初春,村里正在发放外地捐助的衣服,周维海看见一个小女孩无助地站在一边,眼神里有渴望和怯懦,就随手拍了一张。小姑娘叫徐迎春,当时11岁,父亲去世,母亲生病,弟弟年幼,家中负债,她刚辍学。值得庆幸的是,后来徐迎春的事情经盐城晚报报道,小女孩儿得到好心人的资助,读完了初中。1999年,徐迎春在树根套小学成为了一名代课老师。2008年徐迎春在滨海县城做起了小生意。

https://www.csjcs.com/d/file/20171122/ae37b7f4ba6180509e7ea87ffd21b550.jpg二十万张照片记录着他对故土的深情凝视" />

  (11岁的徐迎春 1992年春 周维海摄)

  二十几年间,周维海总共跟踪拍摄了36个树根套村人,一一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对于周维海来说,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故事背后的意义,是最能吸引他的。

  在周维海所拍摄的照片中,这三个主题弥足珍贵。第一就是盐城农村和农村小人物的故事;第二是有关家乡盐城的人文古迹、生活物件;第三则是盐城人的饮食中独特的制作方法和习惯。2009年,周维海开始了盐城土菜的拍摄,在他的努力下,一大批逐渐消失的盐城本土菜品在他的镜头里得以留存。

  到目前为止,周维海拍摄的照片已达20万张,他计划到60岁的时候将部分照片版权捐赠出去,这正好可以实现他的初衷,为后来人留下点记忆。

     乡村荒野里的数次历险

 https://www.csjcs.com/d/file/20171122/04c14396799f559cadb6b1b9744d28e3.jpg二十万张照片记录着他对故土的深情凝视" />

(盐城盐都楼王丁马港村民居   周维海摄)

  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更何况是一件坚持了二十几年的事情。在交通不便甚至人烟稀少的苏北乡村进行拍摄,周维海算得上是经历过千难万险。

  1999年夏天,周维海拍董孝贤祠(董永故居),在东台租了辆自行车前往。由于前一天下过雨,农村的砖路滑,下午到达台南镇董贤村时己精疲力尽。隔着一片密集高粱地,董孝贤祠已经依稀可见。周维海背上相机准备横穿高粱地,刚走出不远便一阵眩晕,直挺挺地倒了下来。幸好高粱地里背阴,躺了约一个小时周维海便渐渐恢复知觉,坐在地上歇息了一会儿,继续赶路。晚上回到家中,周维海特地去超市买了袋汤圆来庆祝自己的这次“劫后余生”。

  2012年4月6日,拍完关帝庙后,周维海搭车去东台安丰,行经一座坡很陡的桥时出了事故。原来是小车动力不足到达一定高度后便无法继续前进,师傅便只身下车推。但几秒钟后,仍然坐在车里的周维海明显感觉到车正在往后倒去。那一霎那,周维海脑海里闪现出两个选择:一是跳车,但车子两侧有铁皮包裹,唯一的出口是后面,但这样的话,跳下来之后,车子肯定会从身上压过;二是按兵不动,就在车里待着。这些念头在脑中闪过之后,周维海选择了后者,随车一起向河里翻去。所幸,车子翻了一圈后停下来,周维海从河水里站起来,全身湿透,检查伤情,幸好只是手擦伤了点皮。师傅也站了起来,却已是吓得两腿发软了。临别时,周维海递给师傅50元,说:“不用找了,请个人帮忙把车子拉上来吧。 ”

  在乡村奔波的日子里,大大小小的磨难,不论别人的还是自己的,周维海经历了太多,以至于自己都感叹,人活在世界上,就为吃一口饭,穿一身衣,睡一张床,住一间房,都不容易。 

     好好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

 https://www.csjcs.com/d/file/20171122/6c0eb6ea9095e4be63349592bc04dc46.jpg二十万张照片记录着他对故土的深情凝视" />

(射阳滩涂风景   周维海摄)

  采访过程中,周维海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在做各种事情的过程中,周维海能把“生计”和“理想”区分清楚,用他的话说就是“把赚钱的事情和不赚钱的事情区分开”,倘若是为了生计,那就好好赚钱,倘若是为了理想,那就无需计较得失,只要是有意义的,都得认真对待。周维海的身上好像有着一股永远不会熄灭的热情。

  除了热情,让人心生敬佩的还有他做事的计划性。具体到下农村采访,周维海要求自己必须提前做好功课,路线、时间、采访提纲等等;在对时间的规划方面,周维海在一个阶段只专心做一件事情,他说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事半功倍。想必强烈的计划意识和对计划严格的执行力应该是他能够将家乡人文摄影这件事做到极致的因素之一。

  周维海告诉我们,他还做过诗人,1993年出版了诗集《绿太阳》,并且钟情诗歌多年不淡。对这件事情我们并不感到意外,对世界满怀热情的人,内心自有一片纷繁的天地。

  采访中,周维海直言不讳,告诉我们他最近要做的事情就是手头的几桩照片侵权官司,他希望告诉摄影人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想告诉大家要尊重摄影人的劳动。

  谈到对未来的计划,周维海自信而笃定地说,再过些年,他会把跟踪拍摄的滨海县大套乡树根套村做成一个三十年的专题。一个小村庄三十年的变迁足以使人唏嘘,周维海希望他的作品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周维海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深情凝视这片给他生命和灵魂的土地,始终与热爱的事物为伴,旁人眼中的孤独或许早已不值一提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