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玩在宋朝——斗蟋蟀(1)

(2012-12-28 21:07:41)
标签:

转载

蟋蟀成为人们的玩物大概始于唐朝,《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每年秋天,皇宫中的妃嫔们让人捉来蟋蟀,养在特制的小金笼子里,把笼子放在枕边,夜里听蟋蟀的鸣叫之声。

当时的民间也效仿这种做法,渐成风气。可见,唐朝人玩蟋蟀主要是欣赏它的叫声,唐诗中因此多有吟咏蟋蟀的诗句。

宋朝人在欣赏蟋蟀吟叫的同时,更发现了蟋蟀善斗的习性。南宋文人张镃的《满庭芳·促织》写的是作者在蟋蟀的一片叫声中,悠然回忆起儿时捉蟋蟀、斗蟋蟀的乐趣: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画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听孤吟。

 

儿童们“敛步随音”,“呼灯灌穴”,一定要把那蟋蟀捉到,那种“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的情态,迷离而绚丽,道尽儿童的纯真和顽皮,读来让人心动。

同时期的另一位词人姜夔有一阕《齐天乐》,记词人置身于茉莉花间,秋月之下聆听蟋蟀的鸣声,在词前的序文中提到:

 

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花费二三十万贯钱买一只小虫子,装在象牙雕刻的笼具当中,这已经不是普通的蟋蟀,必定是非常善斗的一员猛将,可以在争斗中为主人带来丰厚的回报。从蟋蟀的价格我们就可以推测,当时人们斗蟋蟀时下的赌注有多么巨大。

斗蟋蟀风行世间,成为雅俗共好的一种玩意儿,应该是宋朝才有的事。《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杭州人好养蟋蟀,衍成风气,“每日早晨,多于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火斗者。”

《梦粱录》中也提到,京城中有一些“闲人”,在街市上“专为棚头,斗黄头,养百虫蚁、促织儿。”

这里所谓的“棚头”,提供斗蟋蟀的场地,主持赛事,招徕看客,然后从赌资当中抽取一定的酬金。这一类人虽然为正人君子所不齿,却也是蟋蟀之乐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养蟋蟀、斗蟋蟀的人多了,蟋蟀的身价自然不断上涨,乡下的人们便捉了蟋蟀,拿到城里来卖一个好价钱。通常,蟋蟀在出卖之前要先斗一斗,如果一只蟋蟀能胜上两三场,这只蟋蟀就能卖到一两贯钱。有一种名为“苕”的蟋蟀,体大善斗,身价不菲,可以卖到一两银子。

斗蟋蟀的同时,玩家们也在暗中比较各自的蟋蟀笼具。当时的笼具各式各样,“或用银丝为笼,或作楼台为笼,或黑退光笼,或瓦盆竹笼,或金漆笼,板笼甚多。”

城市当中,与蟋蟀相关的热闹每日如此,要一直持续到九月底,那时候天气渐凉,野外的蟋蟀销声匿迹,城里玩家的相关乐事才渐渐消失。
 
——摘自《玩在宋朝》于左著 商务印书馆 2012年10月第1版
 
[转载]玩在宋朝——斗蟋蟀(1)
[转载]玩在宋朝——斗蟋蟀(1)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