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台湾十日---澎湖岛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
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
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
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
一段熟悉的旋律在脑海里回荡,
几次来台湾都没能来到这个美丽的海岛,
这次总算是如愿以偿。
澎湖是在台湾停留最长时间的一个地方,
可以多走走看看。
带着一份期待,和向往,
踏上了潘安邦故居的路上。
澎湖跨海大桥,于民国59年完工通车连接白沙与西屿两岛橫跨吼门水道,全程长2494公尺,为当时远东最长的跨海大桥。漫步在桥上,观海景,听浪涛,沐海风,放松身心。
纪念潘安邦和他“外婆的澎湖湾”后人砌的。
位于西屿岛中部的大菓叶海湾旁,地处隐密不容易找到,它是澎湖玄武岩地质的典型表现,石柱状的岩石整齐排列,可谓是浑然天成,美不盛收。
二嵌古厝,为澎湖本岛古厝聚落保存较为完整区域,
也是澎湖县府投入大笔人力经营维修的一个示范区。
古厝也能做得很有情调
独树成林,遮天蔽日,这是一株榕树你相信吗?
村民用水泥柱把他支撑柱了,在树下纳凉、玩耍。被视作神树供奉起来。
而澎湖特产的仙人果(红苹果)、哈密瓜、绿海苔等,竟然也能制成冰淇淋,
可是外地尝不到的,来到澎湖,不妨也试试这些风味独特的冰品。
街拍,
早上俺在酒店租个单车,逛菜市场去了,煮妇的职业病吧, 澎湖紫外线非常强,
看看出门的男男女女都是包的这么严实,俺也不例外。
延着海边骑着单车,晓风拂面,俺已然就是澎湖大妈嘛
在澎湖岛的风柜尾半渔业观光历来是台湾旅游的观赏重点,而澎湖渔港占台湾全省的三分之一,居民60%以上以
捕鱼为生。
澎湖海鲜的最大诱惑就是“鲜”,不论远洋渔获、潮间带水族,还是近海养殖的各式海产,皆以新鲜著称,石斑、河豚、薯鳗、龙虾、大虾(斑节虾)、海臭虫(旭蟹)、红蟳、九孔、海瓜子等应有尽有,鲜美欲滴。
在澎湖吃海鲜,大致有两种选择:一为经济型,尝鲜吃肥不计手艺;另一种是餐厅、饭店标榜的精致海鲜料理,做工与食材都很讲究。马公市的海鲜店家相当密集,三民路底的码头小吃区属平价经济型,麇集着不少海鲜摊位,每当华灯初上,热锅翻炒溢香、人群谈笑用餐,将街头烘托得十分热闹;而三民路渔会超市一带,沿街海鲜餐厅林立,卖的是刚从渔市场批来的现流海产。不论是经济型或精致型,店家们都会在店前放置一个个水箱,活蹦乱跳的鱼虾蚌蟹任君挑选,当场论斤秤两,说好烹煮方式,老饕就可入座等待鲜味上桌了。
澎湖水族馆位在白沙乡为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的附属水族馆,馆內共有海滨区、大洋區及礁岩区三个主题区域
澎湖列岛的自然景观是十分优美的,著名的“风柜涛声”、“鲸鱼洞、”“望安玄武岩”、“虎井沈城”、“将军屿帆船石”、“花屿仙人脚印”、“桶盘屿石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