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还未到,我便开始憧憬着,中秋时候的样子了。
从记事开始到大学离家,中秋节都是在家乡度过的,更小的时候是奶奶带我一起过的,不过那时可能自己太小,大多都记不清了。
小时候,在我和妹妹眼中,这个节日俨然要比五一、十一长假“神圣”得多。嫦娥与后羿的爱情故事,我俩自然不懂;至于为什么要过中秋,也是从不过问;对我们而言,有月饼吃要远比中秋的意义大得多。
或许因为家里穷,平日里也没什么可吃的,我和妹妹总是热衷于那些可以“吃”的节日。而大概从立秋开始,我们就开始盼着过中秋吃月饼了。若是能赶上大礼拜不上课,我们还可以陪妈妈一起去买月饼。那时候的月饼,哪有现在这么多种,“五仁”和“枣泥”是最常见的,而似乎我上大学以后,我家也一直都只吃这两种。
我喜欢五仁的,妹妹喜欢枣泥的,其实这样最好,我俩用不着因为争同样口味的月饼吵架;不过妹妹有时也会在私底下跟我抱怨,说爸爸偷吃了她的枣泥月饼。
记忆中的月饼,最外面包的是一层层擦油的酥面皮。一口咬下去,总有些香香的酥皮要往下掉,但舍不得丢掉,所以总是用另一只手掌接着,攒的多了,抓起来用手指轻轻夯实,再往嘴里面送。我不常吃枣泥馅的,倒是很喜欢五仁。五仁馅里面大概有核桃仁、瓜子仁和花生仁,拌上青红丝,和上芝麻和香油,吃到嘴里,甜滋滋,滑溜溜,嚼劲十足,还带着淡淡的桂花的清香。
上小学那会儿,五毛钱能买四根油条、一碗豆浆,而买一个月饼至少要一块钱。所以,除了过中秋,父母平日里是舍不得花钱买月饼吃的。也许,就是那种诱惑和盼头,才让月饼变得那么可口。那时的月饼,想着想着都会流口水,甚至做梦都会梦见自己骑着月饼去上学。
中秋那天,除了吃月饼,家里面也就没有什么活动了。爸爸是一年四季都在外面奔波,快入冬了,妈妈会忙着给我们织毛衣、做棉袄,而我和妹妹又必须得上学,所以,我们是无暇坐在院子里赏月的。那天的晚饭会比常日里丰盛一些,至少有鱼和肉,但通常是不会搬出来对着月亮吃的。中秋前后的蚊子特别多,在外面坐那么久,一定会被叮咬得很惨。除了走夜路的时候还会抬头望望月亮之外,我们通常是不会意识到天上还有个月亮的。所以中秋赏月,对我们一家来说,无疑是奢侈的。
不过,我还是半夜起来偷偷地观察过一次月亮的。小学几年级倒是记不清了,在学《自然》这门课的时候,老师说,每月农历十五的月亮是每个月最圆的,而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每年最圆的。为了这事儿,我等了几个月,几乎每月十五都会出来看一次月亮。
到了初中,家里面稍富裕了一些,每年离中秋还有一阵子,爸爸的一些朋友就会送来一些精装的月饼盒。看那些月饼盒上面的介绍,才知道月饼的口味也比以前多了。可是,我们从来也没吃过那些精装盒子里面的月饼,因为爸爸通常都会很快就把那些月饼送给其他人了,我们自家依旧买那些普通的月饼来吃。那时候,像五仁和枣泥的月饼,就不太稀奇了,也变得便宜了许多,我通常会攒一个礼拜的午饭钱买一块,和妹妹分着吃。而过节的时候,月饼也都会有剩余,剩下的就留着我和妹妹当做午饭或者零食吃。
高考那会儿,中秋节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大三的学生会一直上晚自习到晚上十点。家里面妈妈和妹妹早已睡觉,只有爸爸热饭等着我回家。
之后就是我离开家,上了大学。想想大学里的中秋,院里面一般会组织晚会,大一的新生们出几个节目,师兄师姐们发几个月饼,跟你谈谈心,聊聊离家之后的心情,这样一来,中秋就算过完了。记得刚入学的时候,我还会给家里面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到了大二以后,通常都是跟着室友出去吃个饭、唱个歌,借酒消愁,喝的一塌糊涂之后,我也就都忘记了。
而今年,眼看着又到中秋了,月饼是一个多月前朋友送过来的。吃过之后,突然发现它们怎么也没了小时候的味道,没了家乡的味道。不是说现在的月饼不好吃,只是没有之前感觉得那么香了。
现在,倒是很想回家,尝尝五仁馅的月饼,是否还有当年的味道?也不知道,是否还能记起当年的味道了。谁知道呢,离家都这么久了。
【喜欢我所说,就关注我微博】 http://weibo.com/sunhaobob
凡在微博私信/评论 @老丑
的情感问题,将统一在博客里集结作答。敬请同时关注本人的微博和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