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引导,应该关爱,让这些大学生们不再孤独,青少年们不再孤独,这个社会不再孤独;但希望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治标不治本,应该更深入些,再深入些……

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全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课题组,对北京地区133名学生进行的一对一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人格心理问题并不严重;高中虽是问题高发阶段,但因高考被掩盖,而进入大学则表现明显:六成大学生觉得孤独;有八成认为社会不平等,他们中还有的已发展成愤怒情绪。
参与调查的专家指出,这些问题对大学生人格健全已产生负面影响,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网瘾和自杀的重要因素。
到底为何?我们的大学生竟然如此孤独?到底为何?我们的大学生的人格如此不健康。
家庭环境原因
目前调查中的大学生,基本上从小都处在一个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当然,独生子女家庭有它得天独厚的成长条件,比如一些物质上的满足,但物质条件上的满足,并不一定是好事,反而却使他们丢失掉了更多的精神食粮。
他们从小就生长在一个被溺爱的环境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独立自主的能力,缺少与外界沟通适应的能力;他们被溺爱,所以他们不懂得珍惜,不知道感恩,不懂得关心身边的人;他们从未走出家庭的襁褓自己去试着生存,所以他们很少接触社会,受到挫折:这些,在小学、中学的时候倒好,因为毕竟还有父母在身边,但是一旦到了大学,离开了父母尝试着自己去生存的时候,他们则会必然产生如此孤独的现象,仿佛不见天日的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一样,放出笼子,见不得阳光,不懂得飞翔,不懂得觅食,不懂得与伙伴分享,那么,如果每只鸟都是这样,岂能不孤独?
我最近在新浪上开了微博http://t.sina.com.cn/sunhaobob
这里有我最激烈的辩论,最启迪的感悟,最新鲜的时评……
欢迎您前来关注、探讨、交流。
点击以下链接注册
http://t.sina.com.cn/reg.php?inviteCode=1609535120
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的教育体制,从来都是让人头疼却一直都没法解决的。我们从小就被传授知识,却从未告诉你,怎样吸收知识;我们从小就被逼迫学习,老师却从未告诉你怎样学习,自主学习;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式教育。
我们从小到大,从身体上的成长,伴随着心理生理上的发育,在学校学习的,一直都是知识,教科书上的知识,学校却从未想过我们的心智的发展是否健全,我们的心理成长是否健康。
统计标明:中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其中大学生心理障碍占16%到25.4%。从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焦虑增加约8%,抑郁增加约7%,敌对心理增加近8%,而自尊等积极心理特从1997年到2007年下降了11%。
事实上,处在发育过程中的青少年,往往最需要医治的不是知识漏洞,而是精神肿瘤:他们缺乏应对复杂事物的判断和情绪控制能力,很难自觉抵御错误思想和消极情绪侵蚀,容易导致理想信仰淡薄,公德缺乏,行为失范,出现厌学愤世,孤僻自闭,心态扭曲,行为逆反,甚至对家庭和社会的极端行为。
当问题发生,当青少年们自身发生问题,并且造成社会危害的时候,我想,该是学校门最该反思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才造成他们这样孤独?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引导,应该关爱,让这些大学生们不再孤独,青少年们不再孤独,这个社会不再孤独;但希望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治标不治本,应该更深入些,再深入些……
2010年03月04日
老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