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009年10月13日电
2008年高校毕业生有16.51万人成为“啃老族”的一员。2009年的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显示,去年的高校毕业生中,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报告中称之为待定族。这里的待定族,就是人们常说的“啃老族”。

大学的尽头是什么?读研读博?我想不是。读研读博之后之后呢,最终还要面临着就业。对于这条路,可谓荆棘密布,困难重重,对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很多80后的大学生、研究生都将变成“啃老族”,在“安家落户”、“结婚购房”等中国传统观念左右下,80后毕业生即使已经工作,也有很多人需要父母“输血”。
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啃老族”已经不是一个新鲜名词,但关于它的话题一直持续不断。对于这样的情景,我们该如何看待?是孩子真的没有实力被就业单位认可?还是公司企业故意从中设置障碍,刁难学生?是家庭的逼迫还是孩子的不思进取?面对这些,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
被称之为“啃老族”的多是80后一代,包括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博士生,总之是面临就业的一批青年。我想,他们的主观思想是不想这样做的,谁希望自己将至而立之年还叫父母养活?谁不希望找一个好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虽说主观上不想,但是,一大批人继续“啃老”确实是自己的观念问题,不能说不得已而为之,而是可为可不为时错过了机遇。
有些是因为本科工作难找,而有些就是观念上的错误,认为读研就是比本科好找工作,或者工作的待遇高。于是,这些研究生便成为了家庭的负担,因为在读的两年或三年内,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需要父母来支付生活费。经济上迟迟不能独立让这些80后无奈“啃老”。
确实,我们应该承认一些本科生找工作很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读完研究生博士生之后就不难;但很多人却有着这样的观点:研究生就是比本科生好找工作。我想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如果本科是一个一般的普通院校,读研读一个名牌院校,这样或许还可以,但如果还是同一个档次的院校,我想大可不必了。毕竟,在相同的竞争环境下,你的研究生又是低人一等不是吗?对企业来说,你从本科到硕士,一路平庸,毫无进步,这样的“人才”他们不敢“收留”。
况且,有些专业必须读研,像是物理、数学一些基础学科,而有些专业,本科生已经足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比如国际贸易贸一些应用较强的学科。再者说,如果广为一张文凭,学不到真正知识提高不了能力的话,我奉劝你还是别费那力气了,自己受罪,父母遭殃。
还有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虽说工作了,但是开支只够维持生计,对于结婚买房根本应付不来。在“安家落户”、“结婚购房”等中国传统观念左右下,80后毕业生即使已经工作,也有很多人需要父母“输血”。不富裕的父母竟然可以倾其所有为儿女买房买车,成就婚事。
一直以来,中国的父母最爱儿女,他们把为儿女做饭、购衣、买房当成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仅如此,儿女也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当子女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时,父母会自我安慰:没有工作是小事,只要儿女平安健康就行了。于是,父母不仅承担了子女吃、穿、用以及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的生活消费需求,还要操心子女的婚姻大事、结婚住房等等。父母与子女的供求关系,在40年以内,我看是无法改变的了……
正是父母的溺爱,助长了“啃老”现象的产生,使得“啃老”之风愈演愈烈。面对这样的尴尬境遇,我想,不仅孩子应该学会独立,父母也应该学会“独立”。
我们强调“自立”,结果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现在人过20,这些叨念着“自立”的孩子们始终都没有“站”起来。有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想一想,是这个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难以让这些脆弱的80后孩子生存,还是这些80后根本就没有一种可以生存在这个社会里所必备的能力呢?过去强调“自立”,他们没有自立起来;那么现在,我们就应该不得不使之独立,尽早“断奶”,否则他们将永远成为这个社会上的“爬虫”,家庭的“寄生虫”。
2010年02月09日
老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