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一、吉林松原,一个古老的东北小城,却因为高考,以一种非常规的状态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因为此前有几家媒体披露了松原高考舞弊的情况,今年高考,松原非常重视,成立了由教育、公安、电信等18个部门组成的高考委员会,主任是主管副市长,严抓高考舞弊。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实地采访发现,严查之下,高考舞弊仍禁而未绝。
二、李明全夫妇的孩子李爽在考试中,考卷被后面一名考生抢走抄袭,以至于最后未能答完题,而且答题卡也被撕坏,这一科成绩受到严重影响。
三、扶余县第一中学两名教师因出售作弊器材而被抓捕了。
四、饭馆老板王锋明确表示给孩子“动作”了,且在6月3日一分完考场,就能立即从县教育局拿到考场信息单。
五、高考期间,记者在松原市扶余县看到,每场考试过后,都能听到有学生或喜悦或懊丧地谈论,刚才抄了多少或哪个没有抄上。在扶余县,学校的老师甚至“像办辅导班一样”,组织销售作弊器材。要想在考场不被骚扰,平时成绩好的考生甚至要交“保护费”。发现作弊行为,监考老师也“不敢太深管”,因为害怕遭到报复。
六、………………
看到这些消息,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确实,这些年高考作弊没少听说,松原的“作弊案件”也屡见不鲜,但没有想到,居然还有将高考作弊做得如此“透彻”和“深入”。这已经不光光是技术的问题了,更是渗入到了人事和制度的层面,此刻的我,不知怎样表达内心的情感。
因为我的老家就是吉林省的,说实话,毕竟发生在吉林省,看见他们这样,我真的觉得自己的脸红红的,是一种羞耻。高考的考场就真的已经到了抢试卷的地步?这真的让人难以置信;监考老师相当于考试的法官,而他们的严管却会受到报复?怎么如此之泛滥?作弊的手段怎么如此明目张胆?作弊者怎么会如此之猖獗?那么如果说没有媒体的监督和政府的“严查”,那又会乱成什么样子?
看到网上的一些新闻,“松原扶余县第一中学两名教师因出售作弊器材而被抓捕。据说这些教师或其他经营者一个考季下来,可获利80万。”为了金钱,这些原本可敬的园丁就这样的逾越了法律的界限,超出了道德的底线?你们几年的教学就因为这样的举动而付诸东流了吗?你看见自己的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而那些没有被您所“眷顾”的甚至受到他人威胁和迫害的学生呢?他们的家长和老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啊?你想没想过这些?面对这些,您要是还能够称之为园丁吗?晚上还能够睡得着一个安稳觉吗?金钱的利益,可以让你出卖自己的灵魂和道德。可悲可叹,这种人活着,也等于是死了吧?
再说学生,“有的好学生可以通过在考上卖答案赚钱,一场下来可获数万元,未来学费都够了;差学生可以通过购买好学生的答案,取得好成绩。这个做法在当地叫买场,买了场,监考老师睁眼闭眼。这才是高考舞弊最疯狂的地方。”我想这是将是一种什么行为。监考老师,相当于一个法庭上的法官,足球场上的裁判。法官被贿赂,那么犯罪者岂不是可以逍遥法外,恣意妄为?球上上裁判不吹哨,那么,就算是球员互相残杀,也不会有人去过问。这个监考,如果都是这样,那么天下岂不大乱?是的,我想这不仅仅是金钱的诱惑吧,还有权利的驱使。因为那些学生的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指着“至高无上”的监考官,“如果你敢管,你就等着我撤你的职吧!”;还有这样的一只手吧?他们的背后是一群黑势力,监考如果管了,那么事后,就不一定是缺胳膊还是断腿了吧?而保护这些黑势力的呢?说回来不还是当地的“权”?说到这了,真的像是一个“食物链”,生存斗争,优胜劣汰,在此刻力量是那么的强硬。真的不敢往下去想了。
“为了买到种种各样的答案,学生、家长、教师,还有许许多多高智商人士参与其中,卖设备的卖设备,卖答案的卖答案,解题的解题,由此编成一张高考舞弊大网,让考场变成一个市场。考试成为有钱人购买考分的游戏,也成为一些人谋利的工具。更加令人吃惊的是舞弊者们的有恃无恐,他们可以在考场附近的人群中大肆谈论抄袭的经验,一些家长更以能够购买到答案为荣,还到处宣扬,仿佛很有“实力”。”
高考被称为“中国第一考”。虽然它被公众当成应试教育的“祸首”遭非议,但大家都还在竭力的维护,原因就在于大家认为高考仍是当前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在腐败乱象一下还难以遏制的情况下,高考被当成是公平公正最后的堡垒。然而,这一堡垒正在遭受越来越严重的侵蚀。不同的试卷、不同的规则,贫与贱的差距、权与钱的竞争……这是怎样的一种形式?
严肃而又公正的高考,现在变成一场游戏,一个有钱人能够玩的起,没钱人就滚蛋的游戏;一场“权”与“钱”的较量和权衡的竞争,权大钱大,你生存,没权也没钱,就淘汰。
官员、教师、家长、考生、不法商家是演员,抢卷子,传试题,收短信是剧情……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我真的想看看这场舞弊的闹剧到底会如何继续下去?
2009年6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