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建设美好家园
撰稿:沈锋
陈伟
第一篇章 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一望无际、莽莽苍苍的淮河平原上,大自然鬼斧神工,铁画银钩般勾勒出两道雄浑的曲线,滔滔淮河,悠悠颍水,孕育出一片钟灵毓秀之地——安徽颍上!
颍上,国土面积1859平方公里,耕地10.3万公顷,人口177万,辖30个乡镇、349个村(社区)。颍上历史悠久、人文蔚盛。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建立邑治,周为“慎邑”,秦置“慎县”,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称“颍上”,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颍上县文化积淀丰厚,春秋时期的管仲、鲍叔牙,战国时期的甘茂、甘罗,当代著名学者常任侠,作家戴厚英,两院院士陈国良、郑守仁等都是颍上的杰出代表。管鲍祠、尤氏庄园、甘罗墓等名胜古迹分布其中。
颍城,这座淮河岸边的千年古城,自隋唐以来,枕颍水清波,听船工号子,看远帆点点,至今城墙犹在,依稀可见当年。明万历年间,县令屠隆带领颍上人民开挖新河,构筑东堤,兴办义学,书写了一曲抗洪保城、发展民生的动人篇章,颍上古城固若金汤,巍然屹立,傲视颍淮。
第二篇章 厚重的传统文化
颍上,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除管子、鲍叔牙、甘罗的传说以外,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代表颍上花鼓灯、推剧(四句推子)以及其他民间灯舞、灯歌,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歌谣、故事、手工艺、美食、民俗文化等。近现代文化遗迹尤成章墓、戴厚英雕像、戴厚英墓、润河闸坝指挥所,以及红色文化资源颍上烈士祠、黄家坝起义烈士纪念碑、周丽平烈士纪念碑等。
尤其是热情、奔放、优美、细腻的颍上花鼓灯艺术,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民间歌舞拙朴、原始的特点和风貌。近百年来,颍上花鼓灯经过不断改革、创新,在艺术形式上有了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她来源于生活,创造在民间,主要歌唱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太平盛世,展现淮河儿女的礼仪风情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舞蹈动感强劲,节奏紧促有力,动作韵味十足,速度快捷敏锐,架势变换频繁,表演场面炽热欢腾,演员情绪欢快激昂,唱腔粗犷高亢,整个演出气氛堂皇富丽,地方特色浓郁。颍上花鼓灯大多即兴演唱,多用锣鼓敲击。在颍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颍上花鼓灯跳出了新时代的热情与奔放。
第三篇章 科学的规划布局
颍上紧抓中部崛起、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机遇,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县域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资源与市场条件,深入实施“产城一体”、“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五城同创”,把生态县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科学规划,持续发展,古老的颍上发生了沧桑巨变。
从平原风貌到城市风光,从皖北小城到滨水园林,从粗犷经济到科学发展,从穷乡恶水到休闲天堂,一个产城一体、功能完备、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特色新城跃然呈现在皖北大地上,王学军等省市领导先后来颍上视察指导称赞颍上是“皖北明珠城”、“生态宜居城”。(字幕: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劳务输出先进县、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园林县城等多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