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莱州的文化人  赵家兴---翰墨清香醉心田

(2010-06-24 22:59:59)
标签:

杂谈



http://s13/middle/5fee2f99g89c8123c912c&690 赵家兴---翰墨清香醉心田" TITLE="莱州的文化人  赵家兴---翰墨清香醉心田" />



http://s7/middle/5fee2f99g89c7d4de8646&690 赵家兴---翰墨清香醉心田" TITLE="莱州的文化人  赵家兴---翰墨清香醉心田" />

    在莱州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显赫的家族,这就是从明朝开始兴起的山东三大家族之一的莱州赵家,明清两朝,赵家共出过两位尚书和七位进士,在莱州城里那七十三座牌坊中,就有赵家的七座。到今天,赵家那浓郁的翰墨书香像丰厚的文化乳汁,仍在滋养着后人,他们孜孜不倦地耕耘、磨砺并成就其自己的事业,莱州的青年书法家赵家兴就是其中的一个。

    赵家兴是莱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在宁波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大赛中刚刚获得三等奖,又入选了全国第三届扇面展,成为莱州书法界中的佼佼者。赵家兴告诉说,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近期举办的规格和档次相当高的两次展览,旨在检阅我国青年书法队伍的整体水平,其中青年书法大展,全国共有17000人递交了作品,只有416件作品参加了最后的全国展览,总共是25件作品获奖,其中三等奖15件。第三届全国扇面展共收到作品30400件,入围1800件,其中入展只有470件,竞争是相当的激烈的。

    参加全国展览并不是研究书法目的,但全国级的展览却是对自己实力和水平一个检验,这是赵家兴先生始终坚信的道理。

    赵家兴说,自己的书法作品,追求的是古典美和传统书法的精髓,通过临帖、创作、感悟,再从感悟到临帖,如此反复,渐次提高。因为书法来不得半点的随意性,中国书法三千年传承下来都是精髓,你离开它们半寸,就难免要流于野俗之路。

    综观赵家兴的书法作品,虽然正、草、隶、行各不相同,但内在气韵,都具有生动、饱满的情感;外在结体,都具备高博、疏朗的形态;所书的正、草两种书体,整篇流畅连贯,洒脱大气;所书的隶、行两种书体,古朴典雅、苍劲老道;所书的楷书小字,清秀雅丽,精致美观。特别是他那挥毫运笔时流露出的韵律和节奏,张弛有度,给人以美的享受。

    赵家兴性格张扬,与朋友畅谈起来,夸夸其谈,眉飞色舞,一派豪爽情怀,但写起书法来,内心却纤尘不染,豪无浮躁之气,这种性格表现在他的书法中,就呈现出一种既潇洒无拘,又收敛有度的个性特点。俗话说,画与其人,字与其人,这也是赵家兴的书法能够形成自己特色的原因之一。另外,渊源的家学传承,也是影响赵家兴在书法艺术上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赵家是莱州的世家,明朝万历年间流传下来的“东莱三凤”故事,说的是赵家一门出了三个进士,后来,其中的兄弟二人同时在朝为官,一个做礼部尚书,一个做兵部尚书。在长达数百年的明清两朝中,有为数众多的赵家先人在朝为官,他们大都喜好舞文弄墨,留下不少的诗词歌赋、精彩文章和书画作品,给后人积淀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传承到赵家兴的父亲时,依然是诗词歌赋非常通达,只是出于某些原因而没有发迹的机遇。八岁时的赵家兴就在其父亲的指教下,开始了正确的书法学习。

    赵家兴说,相传,“东莱三凤”小时候,是跟随母亲读书写字的,那时赵家尚未发迹,生活还很贫困,母亲为了节省笔墨纸张的钱,就让三个儿子在沙盘上用手指练习写字。孩子们的手指由于长时间的划沙练字,都变得又粗又肿,但严厉的母亲依然不准他们停下并在旁边监守,以至于孩子们的手指都不能拿筷子吃饭了,成语“疾指画沙”的来历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赵家兴说,自己的学书过程是从“二王”开始的,二十多岁的时候开始临写欧阳询,之后,又写隶书张迁碑,行书就写王羲之、二王、米芾,三十岁以后写王铎。后来,又多次回过头来把以前临过的一些正、草、隶、行,反复进行了重写。特别是以现在的审美角度重新地写了几遍,收益很大。现在回想起当初学书之时,其实不过是在画形,现在眼界高了,就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临帖的时候,就像在与古人对话,领悟到那种高深的美,一种神采飞扬的感觉会不期而遇。

 http://s10/middle/5fee2f99g89ce4f372799&690 赵家兴---翰墨清香醉心田" TITLE="莱州的文化人  赵家兴---翰墨清香醉心田"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