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常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研究表明,超常儿童的家庭教育一般具有以下显著特点: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民主的养育方式,非常重视孩子的才能培养,且能付诸实施长远的培养计划和有效的措施。
1、家庭教育环境
迈克尔·J·A·豪在《卓越才能的起源j一书中指出,家庭能在两个方面给予孩子走向卓越的重要影响:第一,家庭能帮助孩子获取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第二,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把他们的价值观和态度、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都能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孩子。
这些重要影响,首先是从父母(或其家庭中的养育者)所创造的家庭环境中开始的。这个环境是培养超常儿童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首先.良好的教育蕴藏着巨大的可能性;其次,良好的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幼小时的环境。同时,这段话也表明了.良好的教育即是爱心和生命的教育,首先应该起源于家庭。
家庭环境是指在家庭中由父母所组织起来的,会影响孩子发展的物质和社会环境,物质环境包括:书籍和其他的学习材料等.社会环境包括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对孩子活动的参与、与孩子一起读书等。
美国的Bradley和Caldwell等人研究制定了《家庭环境测量的观察问卷》,并广泛用于实践中,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上衡量家庭环境中儿童在社会化、情感和认知发展中得到支持。《家庭环境测量的观察问卷》是一种观察和采访问卷.用以测量儿童早期发展环境。起初只有两个版本,婴幼儿版和学龄前儿童版。婴幼儿版(4j项)有六大项: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和语言的应答,对限制和惩罚的避免使用,对物质环境和即时环境的组织,对合适的游戏材料的提供,父母对孩子活动的参与,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学龄前儿童版(jj项)有八大项: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玩具、游戏和学习材料.父母的责任感,语言刺激,物质环境,对学习行为的刺激,对社会性成熟的引导,经历的多样性。后来又增加了童年中期版(6~10岁)和少年早期版(10~15岁),它们分别包括八大项: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父母的责任感,物质环境。学习材料,积极的刺激,情感氛围,鼓励成熟,家庭参与。大量的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语言、认知、智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显著的影响。例如,Bradley和Caldwell(1981,1984,1988)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报道,早期家庭环境中的各个方面,如母亲对幼儿的情感和语言应答,对合适玩具的提供j对孩子活动的参与,与孩子3岁时的语言发展相关;2岁儿童的HOⅧ得分可以预测孩子以后在3岁、4岁半和一年级时的智力测验成绩和学习成绩;儿童在2岁和10岁两次测得的HOME分数都与学校里的成绩和行为得分显著相关。
还有许多其他的研究者,如Roe,Goertzel和Goertzel,Bel一sky.A1bert,Bloom
Csikszentmihalyi,Feldman,H0we,Free—man等也从各个方面对超常儿童或杰出人物幼年的家庭环境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以下几个方面是影响儿童才能超常发展的主要因素:
(1).家境和学习条件
根据对超常儿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地位等资料的调查.我国的研究人员查子秀(1993)等发现,尽管各种不同的家庭背景下都有可能出现超常儿童,但是在比较优裕的家庭中,出现超常婴幼儿的几率较大。这类家庭是指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条件较好,收入较稳定和生活充裕的家庭。这类家庭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充足而适宜的材料和活动,有良好的条件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家庭教育。
国外研究也发现,大多数“神童”都生长在相对富裕的家庭.生活在丰富而有趣的环境中,许多人的父母很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在这些小“神童”中,一些人甚至享有自家的图书馆,如数学家莱布尼茨、经济学思想家杰里米·本瑟姆,以及历史学家托马斯·麦考利。还有些神童,如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和伟大数学家帕斯卡.英国著名经济社会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他们的家长本身就是引人注目的大学者,家中都有丰富的书籍(Howe,1999)。
也有超常儿童来自贫穷的环境,但他们并非生活在精神贫乏的环境中。相反,他们往往是贫穷环境中的一些幸运儿,不是得到家人感情上和智力上的充分支持,就是得到过他人的资助。例如,13岁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超常儿童周峰,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其父母都是60年代的大学生,且都是不断学习、非常注重孩子才能培养的教师。对周峰来说,其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都是得天独厚的。
(2).父母的文化素养
父母所受教育的程度在孩子天赋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发展环境,并乐意尽最大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国外研究人员发现,受过高一些教育的母亲,相对来说,会养育出更健康、更聪明的孩子(Hundeide,1991)。我国研究人员也发现,知识分子家庭出现超常儿童的比率较大(查子秀,1993;刘玉华、朱源,1994)。超常儿童的父母不是茬受教育程度上与常态儿童的父母有显著差异.就是其父母双方或有一方是不断学习或坚持自我教育的人。
著名的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乡村牧师·但他品德优秀,学识渊博,不仅在语言学、音乐、美术、心理学、教育学上都有极深的造诣,甚至还了解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历史、数学、物理、化学……他丰富渊博的知识不仅保证了对孩子的良好教育·而且其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对事物的浓厚兴趣、对真理的追求·更为孩子树立了优秀的榜样和深远的影响。他还非常关心儿童教育,注意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对最新的科学发展和衬会动态有积极的关注和深沉的思考,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这些家长不但自身教育素养高,而且还非常重视不断学习有关婴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知识,积极和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交流、取经,并在实践中摸索科学的方法和积累经验。
(3).家庭学习气氛
超常儿童的父母大都表现出自强不息、好学上进的性格。这样的环境有利于超常儿童的成长。精力充沛和强烈的进取精神是很多杰出人物父母的共性(Albert,1980;Bloom。1985;GoertzeGoertzel,1962)。孩子有向家长模仿的特点,家长的兴趣活动会影响孩子学习、自信心并关心周围社会。
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在《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中·以真挚感人的情怀提到了许多人对自己的影响,其中有老师、朋友·但他对父亲的回忆是最深刻的。父亲的奋斗精神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的父亲从未学过机械学,但在86岁去世之前,一直从事新产品的研究,并获得了21项专利。父亲对产品的追求和对研究的热情以及努力的姿态,从小就被铃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他从父亲那里得到很多东西。父亲不仅有不断研究之心·还有诚实的态度。父亲不仅用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而且还用语言从思想上有意识地教育他:“如果遇到不熟悉的人,应该先说‘您好’。”还说:“应愉快地处理人际关系,要懂人情,又充满爱,要学会调和,要善于开拓命运,要抓住有利时机……”铃木镇一认为,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至死也不后悔,也不停止,而是慢慢地、专心致志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父亲的教导和他的一生的行动,成了铃木思想、行为的基础。
(4).家庭关系
几乎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切身地体会到,和谐融洽的家庭,有利于孩子或家庭中任何一位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不和谐的家庭,尤其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极大的负面效应。
前苏联著名儿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夫妻之间的爱情、信任、忠诚和帮助,是使父母智慧之树长青的营养源泉,相亲相爱的家庭才能营造ffI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气氛。
超常儿童的家庭里日常生活是愉悦的,充满爱的,各成员之间一般都能够相互尊重、关心和信任,家庭气氛和谐。父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也善于教育,他们对孩子既严格要求,又充分信任,使他们能心情愉快地学习。父母与孩子可以平等地畅谈思想。这样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独立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5).家庭支持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利·捷克斯恩特米哈伊针对家庭环境如何影响年轻人的进步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在研究中,捷克斯恩特米哈伊找到了衡量这些家庭的两个标准。其一,要看这些家庭对学习的促进程度,指的是父母提供的学习机会和对子女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其二,要看这些家庭对孩子的支持程度,这是指家里能为子女提供多少帮助和家庭的结构。如果一个家庭有正确的指导方针,任务分工明确,家庭成员可以彼此依赖,那这个家庭的支持程度就高。这样家庭的年轻人会明确家人对自己的期望,并为实现它而不断努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相信家人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相反,在那些支持程度不高的家庭,情况正好相反。
衡量家庭支持的两大主要标准即大量智力上的刺激、培训;彼此支持的家庭结构,爱因斯坦在成长过程中都充分地享有了。
爱因斯坦成长在一个富裕、互相支持的大家庭。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婚姻幸福,关注孩子的教育与成长。母亲是位水平很高的钢琴家,从爱因斯坦六岁起开始教他练琴。父亲十分关注他的科学教育。叔叔是位数学家,激励了他在数学、电学和磁学方面的兴趣,给他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是他最早使爱因斯坦注意到毕达格拉斯定理,并在11岁时用3个星期的时间自己成功地证明了它。父亲和叔叔的朋友们中,Caser Koch激发了他电学,、磁学方面的兴趣,Max
TalmImd具有渊博的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经常与爱因斯坦探讨科学问题,并带给他最先进的科学书籍。爱因斯坦在科学学习方面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实质性的鼓励和支持。此外,父亲和叔叔都敢想敢干,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有相当敏锐的眼光、技能和浓厚兴趣。他们涉足电气工程这个全新的领域,产业中充满大胆的创新,这些活动使他们处在时代科技的最前沿。爱因斯坦生活在一群整日探讨新技术、新发现和新应用的亲戚朋友中,其优势对于一位未来的科学家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他从未觉得被迫去学,而是受到深深的吸引,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和自主精神。
超常儿童的家长往往总是不遗余力地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所有长期跟踪研究都表明,在孩子的才能培养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家庭支持,会使孩子在智能上与普通孩子的差异产生从量变达到质变的飞跃(Freeman,1993)。这也是豪(1990)所说的滚雪球效应(s120Wballing effect)。
二、养育风格
养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待孩子、传达给孩子的一系列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氛围。在这个氛围中,父母的行为得以体现。实践中,父母的养育方式是由父母的个性、智力、养育观和他们自己童年的经历等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和智力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现代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伯恩斯坦说:“父母造就了人”。
美国心理学家Baumrind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到90年代,通过广泛的研究,发现父母养育子女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后来,Macccoby和Martin(1983)
又把放任型细分为溺爱型和忽视型,从而形成了四种类型的养育方式。这四种方式的主要特点可归纳在如下表中。
Dornbush等人(1987),Sternberg等人(1992),Strom等人(1994)用BalJmrind的分类,检验父母养育方式与孩子学习成绩和性格形成的关系时,也得到与BaLlml’ind同样的结论:不同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和智力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民主的养育方式最利于孩子的发展,但这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的投入、父母和孩子之问相互的权利和责任感,以及好的方法和清晰的交流。
此外,Kegley和Siggers(1989)研究了养育方式与创造力的关系后发现,如果父母过于教条、僵化、单调、专制、缺乏游戏精神和自由思维,就会严重妨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四种类型养育方式的主要特点归纳表
|
专制型
|
溺爱型
|
忽视型
|
民主型
|
要求和控制
|
用机械的教条来限制和规范孩子的行为
|
给孩子过多的自由、过分的宽容
|
给孩子过多的自由
|
树立清楚的行为规范和期望
|
反应和接纳
|
强调服从、准重权威、努力工作和传统观念
|
很少惩罚孩子,无原则的接纳
|
对孩子漠不关心
|
成熟的对待孩子,用适当的纪律来确保孩子准受规则,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和发展个性
|
交流
|
只希望孩子听话和服从,阻碍实质性的交流
|
缺乏实质性的交流
|
缺乏交流
|
实施开放交流,给孩子深思熟虑的观点和意见
|
家长状况
|
对孩子的要求多给孩子的支持少
|
对孩子的要求少,给孩子不必要的支持过多
|
对孩子的要求少,给孩子的支持少
|
对孩子有合理的要求和支持,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受到准重
|
孩子状况
|
对理性和社会责任感水平低,认知能力差,易焦虑,害怕竞争和创造性活动,交流能力差
|
独立性差,缺乏自控能力,社交和认知能力低
|
社会责任感水平低
|
社交和认知能力高,自立和富有社会责任感
|
超常儿童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采用的是民主型的养育方式,能较好地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思维习惯,对孩子的智能发展大有裨益。米哈利·捷克斯恩特米哈伊在1991年对近200名在数学、科技、音乐、体育和艺术方面的超常学生进行研究,发现那些最具内驱力的学生都来自既能提供支持、也能提出挑战的民主型家庭。来自民主型家庭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更敏锐。民主的养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使他们敢于探索,敢于迎接挑战。错误的养育方式妨碍孩子性格、智力和潜能的充分发展。
三、才能培养
超常儿童的父母不仅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实施民主的养育方式,而且,尤其重视才能的培养。他们对孩子有积极的期望,为孩子制定严格的教育计划,抓住一切教育的机会,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完成这些计划。在培养孩子才能的过程中,父母付出了不同寻常的心血。
1.积极的期望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超常儿童父母对孩子不仅有较高的期望.而且期望明确且一致(Rimm,1998)。
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人们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某人被家长、老师、领导或同事看重时,他或她往往也会不负众望表现更加出色。这就是在教育和管理领域众所周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塑家,是塞浦路斯国王,他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理想的女子塑像。塑像如此之美,以至于他爱上了塑像中的女子,并非常期望她能成为他的妻子。于是,他向神祈祷,每天同塑像中的少女呆在一起,与她交谈、倾诉。他的真挚情感打动了爱神,爱神赋予了雕像鲜活的生命,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则神话喻示人们美好愿望终能成为现实。
父母对孩子积极的期望,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更好地发挥其潜能。这是因为,一旦期望被树立,人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朝之努力。一方面,父母有相应的行动支持;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积极期待和希望,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一种关心和信任,孩子为了不辜负家长希望就会自觉地努力进取,对行为产生外驱力;在家长的影响下,孩子对自身也有积极的期望.对行为产生内驱力,两力的共同作用自然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很像一个预言家:父母说孩子行,孩子竟会“不行也行”;父母说孩子不行,孩子竞“行也不行”。孩子将来的表现往往被父母“不幸言中”。
2.父母付出不同寻常的心血
很多父母都幻想自己能拥有一个能力超常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取得成功,那该是多么幸福!然而,这种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孩子和家长持续多年的艰苦努力和牺牲换来的。
研究者们发现,杰出才能的发展需要至少10~15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在整个过程中,尤其是在早期和中期,家长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提供了实质性的支持。在帮助孩子选择学习项目上,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上,在老师的选择上,在督促孩子的课余练习上,在物质和精神的支持上……父母都付出了不同寻常的心血。
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儿子能生长在良好的环境里,竟不惜三次搬家。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母亲在教师骂自己的儿子是笨蛋时,毅然把小爱迪生领回家中,在繁忙的劳动之余亲自教育他,支持儿子在家中的地窖里建起了未来的发明大王的第一个实验室。
卡尔·威特的父亲在教儿子学外语时.费尽了心思,发挥了最k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他和儿子利用语言做各种游戏,比如讲故事、说歌谣、猜谜语、比赛组词造句、编动作说谚语、编故事等,使儿子在短短的几年中就精通了好几门外语。他还说:“对我来说,一生之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我有一个好妻子。她是一个善良而聪慧的女人,在卡尔的教育中,她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是一个非常能干而有责任心的母亲,卡尔有这样的母亲,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大幸福。”从老卡尔对妻子的赞扬中可以看出,世界著名神童卡尔·威特的成长,不仅得到学识渊博的父亲的辛勤培养,而且也凝聚着母亲的非凡心血。
要想在某些领域内有所建树,就必须经历上万个小时的学习和训练。但练习只是获得高水平技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获得超凡技艺所需的练习必须是集中和系统的。卓越才能的培养是通过正确有效的教导和长期大量的练习获得的。这就告诫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要早早做好培养孩子的思想准备制定明确的教育方针和长远的教育策略。否则,极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捕鱼,明天捉虾。到头来,孩子的学业荒废,一事无成,还易养成做事不坚定、半途而废的作风,其不良心理影响会毁了孩子一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