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生命的绽放和生活的激情

杨贤博,商州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鲁院陕西中青年作家班学员、鲁院中国电力作家班学员,入选陕西省文化厅文学艺术创作百名人才计划。陕西省散文学会商洛分会常务副会长。供职商洛供电公司商州分公司。作品见《延河》《脊梁》《国家电网报》《陕西日报》《时代人物》《芙蓉》《奔流》《延安文学》《当代陕西》《美文》等省内外报刊,出版有散文小说集《古道诗情》,散文随笔集《向上流动》、散文集《出关》《大地上的故乡》。
写作,是生命的绽放和生活的激情
1
我一直奔波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见证着中国城乡村的发展与变化,用文字记录时代,记录着我们这一代人的发生。截止2023年秋,第四本散文集《大地上的故乡》出版发行,今年也顺利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新的会员。入会的硬条件是出版的书籍和发表的作品篇数和字数,很不容易的事,我努力的完成了自己的意愿。我在15年间,出版了四本散文集。散文写作,其实是2006年以后的事情,那年我已经三十五岁。之前虽然也喜欢文学,喜欢读书,写一些日记随笔,但从来没有想过发表,更没有想过出书。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写作,起步晚。
从十八岁也就是1989年起,我一直在故乡牧护关镇电管站上班。镇子很小,属于秦岭之巅边远、偏僻,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乡村。那时候,很多下午是无聊的。人有了苦闷,就想找人宣泄。大概是在这样的一种境遇中,我喜欢读书,也喜欢记一些日记随笔之类的文章。当现实生活无法实现你的抱负理想,你需要自己创造出一片净土来培育它们,转移你的重心,保持生命的活力,这可能就是我的初衷--并没有想着让文字变成铅字,更没有想着成为一个作家。下班之后,就坐在办公室开始“宣泄”--“宣泄”这个词,包含着太多情绪和对现实的无奈、对未来的迷茫。
2005年,我被借调到商州电力局办公室工作。我的工作是为领导写材料并给单位做宣传报道。其实,新闻宣传是很无聊的事,费神费时间,常常熬夜,而再大的事情一旦过了那个时段,那些“豆腐块”就没有了意义。我时常守在电力局大楼上很无聊,突然间就写了几篇生活感悟的随笔,当时《商洛电力报》主编很赏识我,他把我的随笔修改刊发到《陕西电力报》《国家电网报》,并获个报业协会的奖,那让我很欣慰,后来也就变得勤奋了。生活中的发生、发现和感悟也就多在了我的笔下,并一发不可收拾的坚持了下来。
2009年春,我将六十多篇散文、小说整理后,集结起来出版了《古道诗情》一书。现在来看,第一本书文字很稚嫩,有太多不足。但是第一本书问世,多是心怀美好的,我也因此接触和认识了商洛文化圈部分老师和朋友。《古道诗情》的出版,总体来说,是一颗种子,培育出了我后来一直写作下去的欲望与激情。
2
时光荏苒,岁月留痕。出版《向上流动》,应该是2014年,我已经在长安城“晃荡”了三年多的时间。为啥说“晃荡”?因为我被调到商州,因为身份是农电工,待在办公室其实很尴尬,我在三年后又申请从商州调回到农村,在我们那个镇子是被很多人所不能理解的。因为那时候乡镇太多公务员和教师都在想法子进城,而我却从城里回到乡下。不了解体制和我性格的人更多是嘲笑,在背后也经常议论,怀疑我是不是犯了错误。这个呢我阻止不了,也不想去解释,只有去干自己的事,让事实说话。
当然,我回牧护关的时候也是有想法的。那时西安到商州的312国道通了两年多,牧护关被誉为商洛西大门,局领导计划在此打造“商洛供电第一所”,因为镇子小,一万人的用户,各种指标容易完成,我回来按照局领导安排开始扩建供电所院子,又计划在沿312国道边修建“你用电、我用心”大型宣传广告牌,正在张罗期间,西安至商州沪陕高速、福银高速相继建成通车,牧护关瞬间萧条又一次被边缘化,当然,那个计划实施的“商洛供电第一所”也停了下来。这对我影响很大,我一时间看不到家乡的希望与发展,也许说在312国道修通后的那几年就是这个小镇发展的高峰期,如今开始走下坡路。而我对家乡的那份情感却一直在升温,但我却无奈的开始再一次选择。
很快,我把儿子送到了西安上学。说句心里话,自己在商州的境遇让我体会到文化的重要性。我告诉孩子们,必须好学,哪怕大学毕业后回乡种地,也是有文化的农民!那年儿子上小学,很懂事,刚到西安的时候寄住在亲戚家,很不习惯。九岁的孩子,每逢周末就一个人从西安坐车跑回家,在安全上让我很不放心。后来就在八里村租了个房子,也照看孩子。
个人经历和生活感悟,常常是我写作的素材。我在不断记录我、亲人、身边其他人以及故乡的事情。我身上的发生,应该代表着这一代人的命运,因为人们开始丢下家乡向城市进军,农村越来越空寂,城市越来越臃肿。
来西安,我多是帮媳妇打货、给儿子开家长会、在出租屋做饭,料理好他们的生活,其实就是个“闲人”。闲来无事我就继续写点东西,也因此通过博客接触到省城文化圈的一些文人朋友,经常参加一些文化活动、组织一些饭局,来来回回也就结识了不少“圈里人”。圈子里啥人都有,每个人都在努力,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书法家、画家、作家,都需要不断用实力、用作品刷新自己。这也可能是我出版《向上流动》的动机。我视从农村走进城市是人生向上流动的过程。人总是要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和积极进取的动力。既然进来了,必须以作品说话。也就在几年的奔波中完成了《向上流动》,他几乎是我的心迹。
这本书是一本散文随笔集,用我的笔写我的心,写我的世界,写我看到听到想到的人和事,也写我的苦难和煎熬、迷茫与无奈,写我的挣扎与彷徨。来西安那么些年,还是有些不习惯,也不断在思考,这本书记录了我一个自我碰撞的过程。人常说,要不忘初心,要保持自我,可“自我”是什么?大概就是在不断的经历和碰撞中反弹回来,这样的一个自我找寻的过程吧。
我在《向上流动》里这样记录过:“这些年一直奔波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一身气质汇聚四种--书生、农民、商人公干。”这也是我个人的真实写照-一是书生却没有文凭,在文化艺术路上不断坚持;是农民却没有种地,经常出入各种机关单位;是商人却没有公司,不断在市场边缘奔波寻求商机;是公职人员却是农民身份,永远无法洗脱一身乡土味--自我调侃,典型的“四不像”!
我时常是要赶回去工作的。在农村的时候,寂静的村庄常常让我迷茫,我时常望着空旷无人、没有声音的街镇,感觉看不到生机,内心一片茫然,思量着我在守望什么。
在城市的时候,路上川流不息,人群奔走拥挤,我心中时常莫名的泼烦,思量着我为什么而来。
浮躁的生存环境,纷乱复杂的社会,市场意识下相互利用的人际关系如一张纸一捅即破,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生存得靠实力,我清楚自己走进城市的“壮志”。但脚下的路该如何去走?一股子气憋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自然发展的规律。生命就像流动的水,从溪到河到江到海,不管遇到多少蜿蜒曲折,不管如何潜伏于沙石与草木之下,不管是静水深流,还是波涛激流,都在做着生命的跳跃,看似向下,其实向上。而人呢,从亲人的笑声中来到这个世间,在亲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没有回头的机会,一直向前。水在流动,人在旅途,生命在继续,就是一个向上流动的过程。
3
人是跑虫。身子在跑,思想也在跑。在路上,我完成了散文集《出关》创作。
《出关》确实是目前我较为满意的一本书,里面精选了六十三篇散文。这本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发行,各大购物网站以及很多书店都有销售,这是我最欣慰的事。出版两年后,出版社进行了二次印刷。2019年,该书获得商洛市首届文学艺术奖。
《出关》倾向于展现中国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农村的变迁和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着眼于“城乡一体化”的今天,从故乡牧护关的变迁到中国农村的现状--人口流失、土地荒芜、房子闲置、村庄颓废、外出打工者彷徨挣扎。可以说这本书里所写的内容是中国农村现状的一个缩影,是对社会变革中底层人物生存状态的思考,也是城市化进程历史背景下中国乡村画卷的定格。
社会在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人的精神生活还是比较匮乏的,在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失去了一些值得传承的、传统的、美好的东西。到了不惑之年之后,我希望文章不再轻飘飘地满足“小我”。《出关》大概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展现从“小我”到“大我”的一个过程的作品。
说到书名“出关”,在《史记》中,有老子骑青牛出关的“出典故,古长安人把“出关”作为一个人仕途通达的标志,潼关”是一个人能力高与成功的象征。我出生在牧护关,自古蓝关多遗事。我关注着家乡的变迁,记录着它的兴衰。这块面积仅八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两千余户近万人。在陕西地图上它是一个点,在中国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存在着。
已是近三十年的发展与变迁,在这片土地上,我以碎片记录下故乡的变化。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我们都是经历者。我走了出去,改变了眼界和对自我的定位。我也没有走出去,区域的重新划分、村镇合并、故乡的边缘化、镇子从繁华走向萧条,不论得失,均是“出关”。我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眼里的一个物,别人的一句话,我都会翻来覆去思考半天,一切的一切,成为我写作的素材。
4
一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思想动荡不安。长篇小说创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犹如盖一栋房子,根基要牢,架构要严谨,设计要精巧,陈列、装饰要合理,缺一不可。这是一种考验,需要能力和大量的精力,我尝试过数次,目前也有几个写了六七万字的“半途而废”的创作,驾驭长篇小说的能力仍旧欠缺。这个时代,很多东西容易被淹没和忘记,时间也会沉淀很多东西,所以我还在学习和酝酿,多沉淀自己,希望有机会能拿出自己的长篇小说创作。
呆在一个小县城,也许你没有这种感觉,呆在省城的文化圈,你才了解写作的人特别多,很多作家出版几部长篇小说了,依然在人生的斜坡上挣扎。而真的要拿出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还得沉淀自己。
我是一个一直穿行在城市与农村的作家,文字始终在城市与农村,关注农民工进城的酸甜苦辣,年轻人读起来感觉很沉重。年轻人不大喜欢读我的文章,包括我的女儿和儿子,他们说太沉重。我很同意他们的观点。我的散文主要记录我们这个年代也就是60后、70后这两代人的生活。这两代人多经历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小时候条件差、受过穷,改革开放后市场空间很大,挣钱机会不少,急迫地想要走出去,却没有多少文化。挣到钱后急于回乡改变居住条件,后来有了在城市买房的政策,又努力想在城市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城市打拼的同时,又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又力所能及地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其实活得非常累。
身上的责任与担当,在城市的边缘不断地创造价值,又把自己创造的财富留给城市。而农村,因为这批农民工进城,带走孩子,人口流失,土地荒芜。农村的现状让人感叹社会变革无法阻挡。
有人说过,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人的命运与国家发展、时代变迁、家乡变革息息相关。我们的孩子这一代,没有经历太多苦难和贫穷,我那些“苦涩”的文字,他们不喜欢,读起来感觉费劲更多的是感觉苦闷。《出关》是一段历史,是我这一代人的记忆,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艰辛,是故乡守望的老人,是康复路、半坡桥下的劳动力市场中的人,等等,这样一群时代变迁中的人的生活。
5
《大地上的故乡》是《出关》后对故乡的一次回望,更是对故乡的眷恋。父母去世后,家乡几乎没有我留恋的人和事。太多的发生让我有太多无法言说的痛。特别是一场百年不遇的水灾,给了我太多经济的损失和精神的折磨。可以说,我五十岁前在老家的财产毁于水灾。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人和事颠覆了我的三观。本来这本书提前两年推出,由于疫情的干扰,也感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文字,还有身心受到的挫折与伤害,经济的不允许。很长一段时间走在崩溃的边缘。
一本书有一本书的命运。
我一直在城市与乡村的夹缝中奔走,而《大地上的故乡》就是在这种生存背景下诞生的。它依然是我在无处安放的灵魂和肉体的动荡中,在时代的喧嚣与焦虑中,安妥我生命的一本书。癸卯酷暑季,它的到来,并没有唤起我的狂热。天热,它可能就是我的一缕凉风。秋日的风景很美,但它毕竟经历过那个酷暑难耐的季节。
这几年经历了不少事,应验了那句“多事之秋”。很多日子,闭门不出,看我的书,喝我的茶,不敢轻易闯荡,害怕惹事,事却随天而降,人性的美与丑、自私与贪恋,常常在瞬间暴露得赤裸而淋漓。沉默的人,往往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作为代价。书房是最享受的地方,安于现状,也没有了太多激情和欲望。毕竟在经历了太多发生之后,身心磨砺得没了棱角,可谓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年龄。人常说,五十知天命。我深知自己是一个想干大事,却能力不及的人,甚至在某些方面,活得一塌糊涂。唯一欣慰的,是活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一千个人有两千只眼睛,每一只眼睛里都有不同的自己。我单位的对面有一座山,光秃秃的山崖上歪歪地硬生生地长着一棵松树,几十年过去了,它俯视着我,我仰视着它,它静静地活成了属于自己的样子,在很多恶劣的气候下,它依然年复一年坚挺着,虽然没有长成一颗栋梁,却长成了一道风景。那棵松有那棵松的命运。
太多人是在一种游戏规则下活着,而我并没有遵循那种规则。我总以为,人来世间一趟,你就努力折腾吧,只要在道德与法律范畴内,力所能及得扩展你的张力。我一直被称为不安分守己的人,喜欢折腾。后来就觉得把自己折腾没了。梦想着城市的美好,放弃安逸的生活和安稳的工作,不断拿身体和时间折腾,时常是拖着一身疲惫一败涂地。生在秦岭之巅,梦想着山外的世界,总想着走出去走进城市是多么美好的人生。就有了《向上流动》,毕竟向上流动在某种意义上讲完全的违背自然规律;又有了《出关》,而实质上并没有出关,只是一个常年在城市与乡村间不断穿梭不断徘徊的人。而后来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让进城变得如此容易。不断在城乡奔波着、忙碌着,奋斗着、逍遥着,思考着、困惑着,甚至有更多力不从心的事无法去做,又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而让你措手不及甚至怀疑人生。感慨人世间百鬼狰狞,人格分裂,利益至上的事层出不穷,让我曾经憧憬的美好,在某些事情的发生后轰然倒塌……
人活着是来经历的。
父母相继去世,时常回乡看着那个年久失修、空寂荒废的老屋不知所措,心情万般复杂。
故乡,已物是人非。
6
我是一个言语木讷但非常敏感的人,文字里常常有一种悲悯情怀。《大地上的故乡》有一种“站在秦岭,放眼世界”的视野,大地上的故乡其实是每个人的故乡!有更多的乡愁,期望和迷茫。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和我生长的土壤环境有关,也和我不寻常的经历有关。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净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乡是一块神圣的精神领地。现实并不如此,但每个人都有“儿不嫌母丑”的理念。这些年我的文章,让外界更多人知道了秦岭之巅有一个叫“牧护关”的地方,冬天很冷,夏天却是避暑的佳地。有着四季分明的气候,也有着愚昧、野蛮和“井底之蛙”的见识以及“山高皇帝远”的意识,人性的缺陷、贪恋和底色在这块土地上都能够体现得淋漓。我身在其中,融入、逃离又坦然接受。
作家其实是弱势群体,文字在现实中又显得苍白无力。这个时代需要讴歌,那些阳光的,正能量的人和事,我一直拍手叫好。而所有的文章,并不是唱赞歌的!所以我的文字里多了一丝苦涩和无奈,更多的是通过它去呼吁,唤起良知和善良。《大地上的故乡》是继《出关》后时隔五年的一本散文集。应该说,出版极不顺利。按理说,两年前就应该与读者见面,疫情困扰以及其它种种原因,转了三个出版社,删减了不少文字,特别是关于“疫情”方面的。后补了几篇文章。最初出版社要求删除时,我是坚决反对的,我觉得那些才正是我想要表达的,它可能唤起人们对世间万事万物“质”的认识。经过反复磋商,后来因质量问题又重新编排重新印刷,方才进入印刷,而恰在印刷之际,又因南方某地水灾泛滥,再一次推迟。这是我的第四本集子,如同我的第四个孩子,无论怎样,它都倾注了我的辛酸我的爱。
写文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发点、认知观,否则文字就是个游戏。而我的文字多带有“苦涩”,读起来很累,甚至放弃关注。幸福的生活千篇一律,不幸的日子各有各的不幸!这就是现实。我时常狡辩,美的东西一般都藏的深,要学会去发现。生活的本质就不是千篇一律的幸福和灿烂。
多年我依然相信一句话:如果你永远看到别人家的幸福,是因为你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走近别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历史沉淀的话有它很深的哲理。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表象,更欣赏的是金钱和权力。看到的是对面的山,无法看到山的那边的世界。
——一直以来,我放低自己的视角,以亲历者和旁观者的视角,审视并观望着家乡的一草一木,思考并欣赏着故乡的千变万化。对于故乡,有着一种难以割舍又难以表述的复杂心境,在这个如树叶般大小的土地上,记录着曾经的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人和事... ...
我得感谢文化发展出版社。不是我选择了她,是她选择了我,选择了《大地上的故乡》。她是中国文化发展集团下属唯一一家中央级出版社。所以我说,每一本书都有它的命运,如人一样,生下来你注定走什么样的路,上天在冥冥之中已经做了安排,应验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一片叶子,完成自己的春夏秋冬,映衬花儿绽放的异彩、果实之光芒。我所贡献的,是为文化发展出版社增添一抹绿意。当样书发来的那一刻,我给自己沏了杯明前最好的雀舌茶,心静如水,看叶芽儿在水中绽放,悠然沉淀,挺立在杯底,一如我写过的那些文字,密麻而参差不齐,呈现生命的张力,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其实,一切都是符合逻辑的!
7
《大地上的故乡》没有序言,没有后记,也没有名人题写书名或推荐语。完全按照出版社要求完成。封面设计完全符合了书中内容——城市与故乡。也描绘了我的心迹——在城市与乡村的夹缝中生存的状态。同时加注了我文章中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通向故乡的路。或远,或近,或宽敞,或曲折。”——也许,我只是说出了所有奔走在天南地北的游子们对故乡同一份感受。十多年来,我一直穿梭在城乡之间,有困惑有迷茫,在生存与挣扎中徘徊,审视着自己,完善着自己。仰望星空,也时不时感慨能力撑不起野心。
其实,多年来我游走了好多地方,和进城务工者深入交流过,太多人都非常的不容易,几乎是拼了命的在城里要活出个人样,但毕竟成功者属于极少数人的福利,太多进城务工者都是拼了命的在城市里起早贪黑的打拼或是挣扎着。可谓“年轻着拿命换钱,年老了拿钱换命!”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都不容易的活着。进城打工族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付出得不到城市的尊重和肯定,然而一座城市的发展,没有这一大批打工者的付出,谈何城市的发展与进步?而恰恰他们拿着最廉价的工费,却付出了几倍的辛劳和汗水,干着最累最苦最脏的活儿。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足迹布满了城市的角角落落。这一批人在改变着城市的发展,改变着城市的变化。也同时改变着自己,改变着婚姻与家庭。或喜或忧,或愁或悲。但每个人不得不努力而艰辛地活着。
而正是大批农民工的进城,让故乡发生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就是人的流失。这一个大迁徙的时代,完全改写了千百年来祖祖辈辈靠土地赖以生存的传统模式,无论是求学、工作或打工,时常是一家四五口人奔走在三四个不同城市,年迈的父母或留在乡村,或迁移到县城看管上学的孙子。我时不时在想,如果这些父母过世,如果这些孙子考学进入城市,如果我们也将老去。那么,农村将是什么样子?谁又会出现在曾经是你故乡的土地上?我们的子孙们,子孙的子孙们他们会青睐农村吗?那些青砖水泥钢筋浇筑的房子将会怎样?谁又会知道谁是谁的谁?!
我一直观望着“乡村振兴”这个宏大的蓝图得以实现。近两年电视上时不时有这么一句广告语:国家要发展,乡村必振兴!其实,乡村是我们这代人亲手毁掉的,如今又要重新修整。回归乡村,几乎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虽然地方政府不断打造“美丽乡村”,落实一些惠民政策。我们越来越清楚的是,农村的发展,不是看建了多少房子,修了多少水泥路,治理了多少河堤,电网改造到末端,通讯没了盲区,基础设施明显提升,绿水青山明显改变。而一切需要“人”的支撑,人气是农村发展的关键。走近乡村,很难看到炊烟的那种美好。再好的环境再好的山水再好庄园需要人气人脉。而在人口不断下降的当代,国家提出了鼓励生育三胎的政策,而面对生儿育女成长中教育等一系列艰辛,现实又是多么残酷。农村的小学在“城乡一体化”的撤乡并村中消失,而儿童进城上学又是多么的艰难?陪读,是一代父母的辛酸,更是难以诉说的心酸。我清楚,没有那一代人,像今天大多数的年轻人这样活得不易,他们或刚大学毕业或刚组建家庭,肩上就背着几十万的房贷,而这些房贷足以让他们后半生过得不怎么幸福!而这,正是这个时代的社会问题!
解决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解决“人”的问题,解决教育的问题,延续教学的问题,如何守住地方学校,才有乡村振兴新的希望,更多的生机!有了人气的村庄,就有未来和希望!
我一直从乡村细微处关注农村的变迁,基层民众的生活发生的变化。当你明显的感受农村的房子越来越好,道路也多被硬化,庄园绿化也不断提升,街镇及乡村路上的车也越来越多,做饭不再用柴草,山坡的树木茂密,很明显农村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的同时,你在傍晚,当夜幕降临,那一栋一栋“移民搬迁”楼房却没有或者少有的出现灯光,你才真正感受到,村子里空落落的人稀。
没有人,就没有人制造声音,没有声音的村庄是空荡的,静谧的,寂寞的。
每个人都觉得,老家有一套房是祖业,盖一套房子是脸面,如路遥笔下孙少安无论如何要建造一个窑洞一样,而那个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空荡荡的房子只能是多一份操心。我目睹在着当前留守的一代人,也开始在县城租房陪读的时候,他们绝不会让多年后学业有成子女再回到农村。我时常想,农村何去何从?乡村振兴又如何成为共鸣?在已经被“城市化进程”掏空得只剩下壳的乡村,几乎再轰轰烈烈回到从前,是一件很艰难的事。要让人的思想回归,而长期在城市里游荡的灵魂,又如何安分守己地在守望乡村、振兴乡村的路上迈进,拿什么来支撑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靠国家政策与制度,更多的是人对生活对生命的认知。
年轻的时候,我们向往着“诗和远方”,而如今更多的乡愁是故乡。城市,已经不再是“城里人”的天堂。故乡,已不再是“农村人”生我却不养我的守望。
时代在变,而人的思想高度是局限的,如何打破钱权位的认识,如何推崇道德品格至上的生存理念,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观,才能呈现出这个时代的进步。而今天,很多东西在所谓的加快发展的路子上滑坡!利益驱使着很多“专家”的话被否认,很多耗费巨资的政绩工程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更是人类不愿意看到的事。
无聊时喜欢思考,思考又给自己太多负担。那些不该也不属于自己思考的问题,无疑让自己多一份忧虑,就变得寡言了。目睹众生依然忙碌着奔波着,继续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突然就想到了“务实兴邦”这个词。忙碌,可以忘却烦恼。在这个人人刷手机的经济时代,读书已经是小部分人奢侈的精神消费了。
8
我的文字多是故乡的人和事,旁观故乡的发生。在故乡呆得太久,记忆中那些熟悉面孔越来越少,太多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同龄中除了经常了解到给儿女婚嫁外,又时不时听说哪个发生了意外,哪个得病走了。这个世间,人都是来做短暂停留,折腾几十年,不变的是山水,是日月,人似走虫,跑着跑着就没了身影。
故乡的变迁和我的命运紧密相连。故乡的发生,也是大地上的发生。我的发生,也是更多人的发生。
我时常想:灾难面前,人渺小如微尘。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家乡水灾,是我刻骨铭心的经历。对于我而言,向前向上的动力依然不熄。我的人生方向一直非常明确!这一切就是生活。不经连阴雨,咋知秋阳亲!曾经的不应该发生但却真实发生的事!如一坯尘埃,埋葬在那份火热而冰冷的心中!作家雨果说过,每块墓碑下,都是一部长篇小说。
一部作品,其实就是作者的内心世界的宣泄。文章是一个人的心语,也许在文章里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真实或虚伪、脆弱或强大。
一直关注的乡村已不再是以前的乡村那样纯粹。家乡不再是古人笔下的乡愁,在社会进步、交通四通八达的今天,故乡在大时代背景下发生着质的变化。芸芸众生的父老乡亲,伴着日出日落,年复一年,如蚂蚁般耕耘着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而土地的耕种者在我们这一代人之后,将会出现“断层”。家乡是一块地标,它永远在这里。而故乡何从何去?我时常在问我们的子女,故乡的存在对于她们又意味着什么?难道仅仅是一个“根”吗?我无法预测未来,甚至更遥远的时空... ...
《大地上的故乡》的面世,对我而言,它依然是我的苦难之作。它是一杯茶,或浓或淡,每一片叶子都是生命的跳动。看似散乱而凝聚一统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板块。整个文字几乎就是我的时光独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们这一代人都进入中老年,应该说人生经历了太多,有着千丝万缕的乡愁和对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和思考,关注故乡大地上的发生,那些一地鸡毛的琐碎,组成了社会底层生命的悲欢离合和生活的喜怒哀乐,犹如秦岭之巅的人家,零零散散而又凝聚在一起,勾勒出人生百味,描绘出人间百态,以对故乡的深情和敬畏之心,以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视角,深度的观察,独立的思考,细腻的叙述。故乡的发生、农村的发生,我的发生——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呈现出中国农村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发展与变革。
生活需要强大的力量而成为进步的动力,而人必然是生活的一棵树,挺立在悬崖峭壁间,任风吹雨打,生命就这样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勾勒出属于自己的一抹风景,需要忍耐更需要张力。所有的选择与经历,都是一分收获。也许,它毁灭了你。也许,它成就了你。你我他,我们都深情地活着!纵使大地上发生着任何灾难,纵使人性的自私与善恶,故乡如何的变化,那一群如蚂蚁一样的人群依然在日出日落中因生命的存在,而显得很有意义。
这,也许就是活着的价值!
2024年6月19日于西安柴園读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