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在蓝关古道

辛丑年故乡牧护关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水灾,洪水无情,312国道蓝小段由于地处峡谷,水毁相当严重,没有几节像样的路段,要想恢复应该说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事。就这样,牧护关被搁置在秦岭之巅,出行几乎成为灾情后困扰在老百姓心头的大事。毕竟这里有两个乡镇,一个是蓝田地域的蓝桥乡,一个是商州地域的牧护关镇。对于在外游子,故乡属于生命的血地,有熟悉的环境,有无数如亲人般的父老乡亲,更有办不完的红白喜事,更有着过去岁月里无法忘记的回忆。纵使在外如何的发展如何的奔波,那条属于通往故乡的路,总是希望能够畅通。
三个月过去了,相关部门并没有启动重建规划,但也没有放弃修建便道的脚步。毕竟重修的工程是艰巨的,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机械和资金,更需要时间。但他们并没有停下来,一条便道初步形成,便道可以行车,那些拉人的面包车在颠簸的行驶中不忘拍摄一些视频,发一些抖音。如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宣传部,借助微信、抖音等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一些路况信息。路窄大车不能走,小轿车底盘低不能走,只有面包车或者越野型汽车还可以在石头浪里颠颠簸簸行驶。临时便道总避免不了坑坑洼洼,石头浪里尘土泥沙居多,走一趟车子脏得一塌糊涂,上面落满尘土,下半部分是泥水。
我走过两次。之所以走,一是图近方便,二是想看看水灾后的现状。水灾的侵袭是可怕的也是无情的,不敢想象巨浪的凶猛制造出的力量。本来是有人管制不允许走的,好在和看管的小伙抽了两支烟,聊了很多水毁的事后,他放行了我,并一再叮嘱注意安全,出事自己承担。车在石浪里走的艰难,路是一节有一节没的,完全能感受8.19水灾那种势不可挡的凶猛,冲毁了十多年前修建的坚固的道路,洪水毁灭性的在峡谷肆意撞击,倒塌的路基倒塌在河床上,掏空的水泥路面四分五裂在河中,如撕碎的落叶打碎的玻璃。新修的便道多在河床边,不时又连通那个隧道或者一段幸免的路面。行驶是艰难的,时刻得谨慎小心的驾驶。
周末再出山,到了蓝关古道坡底下,路被封了,堆了十多个路标桶子,彩条带子来回的网了三层,堆着的牌子上告示正在抢修不得通行的相关内容。执勤的小伙坚决不让走了,说正在修建便道,目前地方交通部门计划先把便道用沥青铺设,以方便地方群众出行,计划半月后对外开放。看来,政府并没有忘记守望在秦岭里的百姓,始终牵挂着一方群众的生计,这当然是好事,水灾后的重建需要时间。
这样一来,又得走大坡垴的蓝关古道。蓝关古道指蓝田城南环山路行至薛家村登蕘关、上七盘、经乱石岔、鸡头关、凤子门、六郎关、十二铮坡后下到蓝桥达牧护关翻越秦岭到黑龙口去商州,沿途多驿站。秦、汉、唐历代通过此古道的商贾、文人墨客、僧侣尼道、军旅戎马都曾在蓝关古道行驶,历史久远,而成为史记... ...
上蓝关古道感触颇深。先是爬坡,一弯接一弯斜斜的陡坡,既要握紧方向盘,又要给足油,还要注意前面弯道处一不小心迎面而来的车,得手疾眼快的给擦肩而过的车辆让路,又得时不时按一下连按几下喇叭,以警示对方来车放缓放慢。山坡上见民房有百姓人家,有土地。庄园幽静而鸟语花香,实为隐居好地方。
绕过一山又一山,绕过一圈又一圈。零散的农户房屋并不高大,多家房门关闭,人也许进城了,院子里长满枯草和零散的落叶,篱笆已经腐朽,歪歪斜斜的没有了撑力。屋旁有树,脸盆大粗壮却极高,没有了树叶,树冠的枝头撑着天。转过一弯,有一榕树,在大山里很稀有的树,应该有百年吧,树冠如一个巨型得的伞,三个鸟窝,层叠在树枝上,如串的滚圆的香菇,几只喜鹊在鸟语,他们并受穿行在树下的车辆的骚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在阳光下跳跃。
向上是需要力量的,始终坚信前面就是山顶,也就一弯接着一弯爬坡,山顶的阳光刺眼,黄叶满地的山坡有一种别致的温暖。俯视下方,蓝桥河处河流在峡谷下默然流淌,村庄的房子变得低矮。人站的高了,很多平地上高的建筑就显得低了小了,甚至于经常听到的吵闹声就消失了。再上,沿路边树已经落叶,光秃着的枝干硬生生在坡顶的夕阳下形成不一样的景象,树枝划过天际,插在一疙瘩一疙瘩的云朵里,绽放着洁白的花絮。
到了山顶,却发现还有比此山更高的山峦重重叠叠,人在大山的怀抱中渺小成一个点。蓝关古道的水泥路一弯接一弯、一弯接一弯横在山腰,像一条天河,闪动着光芒,又像一条没有首尾的长蛇,蠕动在深秋的枯草与落叶间,行驶的车子像身躯上别致的斑点,时而消失时而呈现,唤醒沉睡千年的寂静和沧桑,感受不同时光下的岁月的痕迹。这条路其实写满了历史,写尽了沉浮,写尽了恩仇,写尽了众生,写尽了成败!
山路就那么崎岖盘旋在山梁间,一弯接着一弯,时而上时而下,穿行其中,山的走势犹如一个庞大的不规则的折叠扇,半展半合,那条水泥路犹如画家顺手在扇面的顶部云雾缭绕的涂抹了一笔蠕动的云黛,车子在云带里如蝴蝶漫舞。
行驶在弯道极多的,时不时需要刹车,时不时需要加油,又时不时需要减速,时而又小心翼翼的给对方车让行,甚至于停下来靠在路旁让对方车先行,就这么谨慎着,小心着,胆怯着,勇敢着,如担着鸡蛋在闹市行走。转过了这弯,这弯并不是终点,它是下一个弯的起点,好不容易在山梁上走了一段并不平坦的路,欣赏了沿途风景,眺望了终南山雄壮与厚重,感受了深林秋色缤纷的风光。又开始下山了,下山的路比上山更加难行,依然是一弯接着一弯,比起爬坡时加油门踩刹车更加需要全神贯注,车子按着喇叭,身后司机总怕你停下来,但在让车时又不得不停下来,倒车镜望去,身后是一条龙的车子如蜗牛缓慢着身躯。前面突然的来车,你得急刹,从身边亲吻而过,几乎零距离的空间,时不时得搬回倒车镜。既然一鼓作气的爬到山顶,绕了一个接一个的山头,就学会了安全着陆。下山是技能,需要更加的沉着冷静,放慢再放慢,让车子平安驶出山梁,去平坦宽广的道路行驶。
多年前,这条路没有铺设水泥,尘土飞扬着,坑坑窝窝的颠簸,让人喘息,担惊受怕着,好在那时候车辆极少,我们几个闲人爬山采风,寻找先贤的足迹,感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步履艰难的心境和仰天长啸的悲壮。如今路加宽了,也加设了护栏,除了山坡陡峭,一弯接一弯无法改变的地形,最起码是平整的,唯有在水灾后的这特殊时期,车子增多,人们需要出行选择了这样的路。突然间就想到人生,也就如蓝关古道的路,哪有一马平川可言?多是在崎岖与蜿蜒中上上下下。学会了上山,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收获不一样的视野。学会了安全的下山,就懂得了生命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