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沧海畔,十载避黄巾。
简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避难时期写的,题下有自注“时避难在越中”。全诗通过春夜登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思乡念家的愁苦。
商山麻涧
唐·杜牧
·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馀家。
·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 秀眉老父对樽酒,蒨袖女儿簪野花。
·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由宣州经江州回长安途中路过商山麻涧时所作。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其地险峻,林壑深邃。麻涧,在熊耳峰下,山涧环抱,周围适宜种麻,因名麻涧。诗人以清隽的笔调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这一带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恬静的农家生活和村人怡然自得的意态,充满了浓厚的诗情画意。
戏答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简析:
此诗是作者被贬谪为夷陵县令时,写给朋友丁宝臣(字元珍)的一首酬答诗。尽管题目冠以“戏”字,全诗抒写的其实是作者由早春物候而感发的特定境遇下的深切感慨:既有谪居山乡的抑郁、寂寞,又有排遣内心苦闷的自我宽慰,更有身处逆境而不甘消沉的乐观、豁达。此诗的首联写山城早春的荒寒与冷落,颔联写冬去春来之际大自然的盎然生机,颈联抒发身在山城的孤寂和乡思,尾联是诗人自作宽解
宋 ·
王安石
·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简析:
公元1068年,熙宁元年,4月,朗月之下,王安石乘着一艘小船行在京口瓜洲的长江水上,回望过去,他的家乡就在几重山以外。诗人看着这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江南,突然对大好的前程意兴阑珊,人还未离去,他就开始想回家了,明月啊,你何时照我回乡?
秦淮夜泊
宋·贺铸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
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
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简析:
开头两句,写诗人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泊舟秦淮,春风拂柳,暮潮生岸,富于诗情画意,中间四句,正面写泊舟秦淮的所见所闻,是全诗的重心所在,也是全诗的精彩之处。新月楼台,双桥灯火,本为静景。着以“见”字、“上”即字,则化静为动。五六两句,“朱箔”、“紫箫”,备极华丽;“隔岸”、“临风”,更见飘渺之致;恍若蓬莱仙境。
诗的末二句以抒情作结:眼前的景物美丽动人,但毕竟是外乡,加上正是暮夜时分,人们都在家中,而诗人却还独泊孤舟,于是一股乡愁油然而生。
菩 萨 蛮
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谋篇布局上,上片
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写法,清新明丽,真切可感;起结四句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
苏 幕 遮
宋 ·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映衬出触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离恨,秋景的动人足以反衬出客愁的深长。全词意境壮阔,构思谨严。情景交融,缠绵婉曲。“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对宋代豪放派词作和元曲的创作都有较大影响,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名作。
青 玉 案
南宋·黄公绍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简析:
这首词是游子春日的思归怀人之作。社日是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社与秋社,这是指春社。每逢神日,妇女有停针线的习惯。上片写暮春时节寂寞地栖身乱出深处的凄伤之情;下片抒写羁旅生涯强烈的思乡情怀。意境鲜明,词语清丽,结尾四句妙语连珠,洵为警策,可谓语淡情浓,事浅而言深,自然感人。
宋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
简析: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 作者的羁旅之愁, 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
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
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颙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