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2009-05-02 11:19:36)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

http://images.dangdang.com/images/9037614.jpg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从20 世纪后期,世界发达国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在改革课程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出现了行政主体多元化、课程设置现代化等趋势。研究这些趋势对正确把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有很大的意义。

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课程行政主体的多元化

课程行政主体即决定课程与编制的主体。“世界各国,依照课程行政主体之别,形成了不同的课程行政体制。美国一向实行地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各州制定自己的政策,就是在同一个州的范围内,不同的城市和社区也有不同,大体上属于‘地方本位课程’;英国政府一向对学校课程不加以干涉,基本上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称为‘校本课程’;但是到了20 世纪后期,世界发达国家在课程设置与编制的主体上出现了从一元向多元转化的趋势,不同的课程行政主体共同影响课程的设置和编制

1. 分权制国家对课程行政的介入自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依旧没有宪法赋予的教育管理权的情况下,由联邦政府的公共福利部与各州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协商,并征求教育专家的意见,从而取得了中小学教育的“关键学习领域”。各州教育管理部门在联邦的指导下负责制定自己的课程教学大纲。然后各个学校在各州的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可以根据本校情况设置一些特色课程,决定选用何种教材和教学方法。现在,澳大利亚已经初步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学校都有比较明确的权限和责任。美国的全国统一课程本质上是由国家机构在某些学科领域精心编制的质量标准,不同于我国的具有强制性的国家课程。公立中小学的课程门类和开课最低时数由州教育部门制定,至于每门课程的内容和采用教材可以由学校和教师自由决定。

2. 集权制国家的课程行政多元化

法国的课程行政体制,一直带有浓重的中央集权色彩,由国民教育部制定中小学课程。但是从1973 年开始进行改革,让学校有权力自由支配年授课总数的10 %;1986 年1 月1日开始全面实施新的教育管理制度,随着教育行政权力的下放,新的分权的课程行政模式逐步建立。原苏联的课程是国家控制课程的代表,但是俄罗斯在1992 年7 月10 日由叶利钦总统签署了《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认可了课程的多样化,采用了十多种课程计划。1993 年俄罗斯公布了基础课程计划,把课程分为不可变和可变部分,不可变部分是国家核心课程,可变部分可由学校自由决定。

二、课程信息化

1. 信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英国1998 年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中学信息技术课评价的九项标准,保证6 %的教育经费用于购买计算机等设备,以保证英国20 %的学校的每一台电脑和因特网连接。美国自20 世纪80 年代就开始了信息技术教育,1997 年克林顿作为施政纲领提出“12 岁的少年必须掌握计算机”。美国中学除了设有专门的计算机课程外,数学课程的大多数都有使用计算机的要求。法国政府1998 年初宣布,法国制定三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方案,在小学四年级开始,在“科学技术”课程中设“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高中一、二年级开设管理和信息课程。德国议会于1996 年12 月通过了世界第一部《多媒体法》,从1998 年1月1日开始开放信息网,政府和企业联合实施“中小学联网”计划,其中下萨克森州的课程改革运动“新技术与学校”最有代表性。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了题为“教育课程基本走向”

的咨询报告书,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教育课程的运作细则。小学在“综合学习时间”课上要适当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手段,初中把“信息基础”变成必修课。

2. 课程信息资源的开发

德国和日本的课程信息资源的开发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德国的考夫曼模式和日本的松田模式在理论上对当代信息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日本和德国重视各类教学软件和数据库的开发,在2000 年日本的中学生人均1 台电脑,小学生人均0. 5 台电脑,相应的教学软件和数据库容量已经和美国并驾齐驱。欧盟政府的“教育多媒体软件任务工作室”成立于1995年3 月,与426 个公司合作进行了46 个多媒体项目。美国以图书馆为中心,建立庞大的信息中心,把传统的静态藏书变成动态的数字化资源。英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在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性,于1998 年建立了全国的教育门户网站———全国学习网络,以连接所有的学校与教育机构。同时,也建立了全国课程网站,不仅仅用于公布国家课程,而且建立了与国家课程有关的相应阶段的学习计划和相应资源的链接。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内容、课程编制和课程的实施等融为一体,以期望对课程的总体建构产生全面积极的变化。整合的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种应用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整合是指学校课程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方法与其他学校的整合。在实施整合的过程中,有两种整合倾向。一是建构一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在学校课程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学校课程的学习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利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多媒体化,增加知识的获取量和延长知识的记忆时间;还可以建构多种学习环境,根据学习材料的特质和学习者认知的风格来灵活地采用个别化或者是协作学习。二是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任务教学的形式来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于其中。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再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主要将它作为一种工具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三、课程结构综合化

一是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二是强调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突出课程结构的综合实践性趋向。一方面,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综合与渗透。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学科之间的通融性、知识的网络性、社会问题的普遍多学科性日益突出,这就决定了学校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如德国课程改革注重各学科之间关系研究和结构联系,以弥补学科之间独立分割的状况,超越单一学科所造成的各种不便。加拿大各校也已开始注意运用多种形式实现科际联系,即各学科教材在知识积累、思维方法、学习能力、基本的概念、规律、法则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衔接。另一方面,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十分强调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突出课程结构的综合实践性趋向。如德国在“新技术与学校”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明确提出,将新技术知识渗透于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所有学科中接触新技术发展给社会、个人生活带来的利和弊,保证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增强未来职业上的适应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各国在进行课程结构建构时,普遍重视传统课程结构中不重视或没有重视的综合实践课。即在综合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整体认识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构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具体如下

1. 理科课程综合化: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综合理科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改革的趋势。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开设了“理科”,包括数学、计算机、生命科学、物理和化学。英国初等教育理科类开设“数学”和“理科”(男生为物理和化学,女生为动物和植物) 。理科课程的综合化突出表现在应用多学科知识于单一课程中,广泛采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达到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目的。

2. 社会科学课程综合化:美国是社会科学课程综合化的代表。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相互渗透。比如,宾夕法尼亚州的喜鹊孩高中(Stranth HavenHigh School) 开设了“地理的权力和西方的文明”这门课程,联系了历史、地理、文化和政治等多种学科。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融合。如宾夕法尼亚的雷达中学开设了“美国历史:综合课题”课程,综合文学和写作技巧与美国历史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桂生. 关于“三级课程”问题[J ] . 教育参考,1999 , (4) .

2.叶澜.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3.祝智庭. 信息教育展望[M] . 上海:华_______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4.张剑卫,姚灶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 ] .中国电化教育,2001 , (8) :36 - 3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