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再访“中华紫鹿张”
8月26日,应美女诗人张丹相邀,我们一行近20人,在武宁县艺术中心集合,然后登上武宁县紫鹿张氏理事会安排的中巴车,前往官莲西湾村的紫鹿宁公墓景点采风。
车到红岩潭大桥停下,改乘一条捕鱼的机船,那船有些破旧,船舱里塞满了鱼网,一群人儿站在船板上,风似乎有些担心,好在天公作美,没有毒辣的太阳,还有些河风徐徐吹来,特感凉爽。有几个胆大的站在船头,要是配上方巾,穿着长衫,捋着长须,眺望远方,还真有几分古人乘船游历的风雅。
眺过永武高速红岩潭大桥,那一座最高的山藏在云里雾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棺材山。据陪同的人员介绍,棺材山大战,日本兵死伤5000多人,国军也损伤20000余人,我无法想象那是怎样一场恶战,那些血腥的日子,你还曾记得?是先人用生命护住了今天的绿水青山,要不,这红岩潭的水,那有这么深、这么绿、这么静好?
鱼船驶过风平浪静的湖面,有如一把剪刀在裁剪一块天蓝色的画布,是时光的巨喙还是水底的鱼儿在发力,亦或是隔岸的青牛涧满山的绿使然,又或是紫鹿有灵通水达埠照会天地神灵,它很快又揉合得天衣无缝,柔顺圆润成一方仕女的绿碧纱巾,任风花雪月踏水而歌,高飞的鸟儿有些任性,在画布上涂上几点雁影,不曾想,抖落了几许绵绵乡愁,让岁月的风衣在辞赋中嗖嗖作响。一路上,陪同的人员不停地介绍他们的始祖张宁原为东都洛阳人,生于开元十九年九月九日(公元731年),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进士,时年20岁,丁酉升授国子监祭酒。船过无痕,道在水下,时光流逝,水静山移,月圆月缺,没有一缕岚烟,终是无奇。那一处青青的山脊,一道高高的山梁,甚至那一处深藏着屋场的水域,都与他们的太公有关,都有一个辉煌腾达的美好故事。难怪理事会的“祥云”先生在微信中不无自豪地说,“‘无有紫鹿不成张’这一句流传于民间的素言俗语道出了紫鹿张氏的根源和历史,也道尽了宁公后人宗亲尚族的努力和自豪。一千二百年来,从青牛涧主洞世洒脱的自成一派到六监齐荣的家教典范;从饮鹿三溪的气魄到魂绕琵琶峰的灵性,世祖宁公不仅在方志国谱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迹,也为后辈留下了赏用不尽的文韬源泉”。
站在船头,远远看到一座高高的石碑稳如泰山般立于青山水岸边,那里就是紫鹿张氏宁公墓。张宁在武宁算是个有名的历史人物,县志和博物馆都有记载。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致仕,因与弃官隐居在武宁的柳浑交情甚厚,遂于武宁县修河下游的东乡紫鹿岭青牛涧三溪交汇处‘卜宅而居’,构书堂读书自娱,耕读传家,别号青牛涧主。谱载张宁生子六,皆为唐朝在册进士。张宁于唐宪宗即公元806年去世,享年76岁,卜葬琵琶峰下的鹿岭,其后人遍布全国各地,已达六百万之众。今又欣逢盛世,姓氏文化的开拓发展恰逢其时,各地姓氏旅游风起云涌,虽然紫鹿因1970年修建柘林水库被淹而成水天泽国,但张姓后人不忘始祖不忘根,正群策群力欲将紫鹿宁公墓及其它人文景观融入山水武宁全域旅游大画卷,德安有“天下义门陈”,武宁有“中华紫鹿张”,何其之妙!我们有理由相信,紫鹿必将成为武宁一张新的旅游名片,那时,再约一二知已拜蔼,定会另有收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