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千年前我的家乡早就叫“北京”了——带您走进内蒙古宁城县(视频,图集)

(2011-03-04 18:15:30)
标签:

斯琴高娃故里

辽中京遗址

内蒙古

宁城县

大明镇

旅游

分类: 特写家乡

辽代的都城:

以下您所见的就是我的家乡,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这里曾经是辽代的都城,这里曾经是拥有100多万人口的大都;

斯琴高娃的家乡:

同时这里也是斯琴高娃的家乡,离这里不远的大城子镇就是她的家乡

再走几十公里就是著名的红山文化,人类文明的起源地。

 

 

辽中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大明城老哈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上。中京是辽代的五京之一,从辽统和

二十一年(1003年)开始,到统和二十五年基本建成,并设立了大定府,辽代帝王常驻在这里,接待宋朝的使臣。辽亡后,金代改称其为“北京路大定府”,元代又改称“大宁路”,明代初年在此设大宁卫,永乐元年(1403年)撤销卫所,从此沦为废墟。1959年~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考古发掘。

  辽中京的城市布局仿照北宋汴京开封的布局制度,有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外城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200米,南北宽3500米,南墙正中开辟有门,筑有瓮城,四角有角楼。自南门朱夏门到内城的南门阳德门,全长1400余米,正中有一条宽64米的大道,大道的两侧有用木板覆盖的排水沟,直通朱夏门两侧的城墙下的石涵洞。在距朱夏门约500米的大道中心,残存一座马鞍形土包,推测可能是市楼的遗址。大街的两侧有对称布置的街道,南北向的经路各三条,东西向的纬路各五条,路宽4~15米。由这些街道组成的坊区,是汉族居住的地方。

  外城的北部有寺庙、廊舍、驿馆和官署的遗址。在城内西南角的山坡上,还分布有密集的寺庙建筑遗址。在外城南部的东北角,靠近内城南墙的地方,保存有一座密檐式的砖塔,传说建于辽圣宗时,是中京城

内感圣寺的舍利塔,现称“大明塔”;塔建在高约6米的土台基上,八角十三层,高74米;塔外的第一层正面四面镶嵌着砖雕的佛、菩萨、力士和飞天像,背面四面砌成双层塔形,上层刻佛塔名,下层铭刻着菩萨名;塔的造型浑厚,规模宏大,是辽代佛塔建筑中的杰作。在该塔的西南方另有一塔,高24米,俗称“小塔”,也是八角十三层密檐,可能是辽代末年或金代的建筑。

  内城在外城的中部偏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城内多是空旷的地方,从南墙正中的阳德门到宫城南门阊阖门,有一条宽约40米的大道。大道在阊阖

门南约85米处,与一条宽15米的东西道路相交,这条东西道路两端向北转折,通入宫城。

  宫城城址位于内城北部的中央,平面呈正方形,每面长1000米,宫城的北墙即利用内城的北墙,另筑东、南、西三墙,现尚可见到东、西两墙南端的角楼遗址,南墙及正中的阊阖门,都已不存,阊阖门东、西180米处,发现有宽约15米的豁口,应为东、西掖门的门址,三门都有宽约8米的道路通入宫城。阊阖门北中轴线上有一处大型的宫殿遗址,东西两掖门内则各有两重宫殿遗址。

最著名的是大明塔

   大明塔位于宁城县大明镇辽中京遗址内,位于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铁匠营乡。距赤峰120余公里,距宁城天义镇20余公里。辽中京是辽三京之一,是契丹·辽鼎盛时期的都城,是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于1007年。

    大塔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总高80.22米,基座直径三十六米,第一层大檐下塔身高近十一米,

每面雕有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菩萨坐像浮雕。每位菩萨左右各有两个肋侍,上端有一对飞天,每面左棱上象是一个二截塔的造型,上截刻有本面菩萨说法地名,下截刻有本面菩萨的法名。如:正北面左棱塔上截刻“曲女城边说法塔”,下截刻“金刚手菩萨”,全是汉文。不论是佛像浮雕,还是其他文饰,堪称罕见的艺术珍品。大檐仿木结构,二层以上为密檐。塔顶基部高7.16米,铜顶高2.88米。整个大塔建筑宏伟,造型秀美,工艺精湛。由于数百年的风吹雨打,特别是经历了元代七级大地震及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塔顶倾斜,风铎、铜鉴大部坠落。历史上对大塔可能有过多次维修,但未见史料记载。只是在塔正面菩萨像两边有蒙文字两行,翻译为“大清帝国咸丰甲寅年修”。



http://s14/bmiddle/5feb7955t9da5e953a02d&690
辽中京博物馆:


http://s8/bmiddle/5feb7955t762a3157aa27&690
大明塔
http://s16/small/5feb7955t9da5ef59b6cf&690

http://s13/middle/5feb7955t9da5f27e52fc&690
大明塔全景:
http://s6/middle/5feb7955t9da5f5312de5&690

大明庙会

城市布局

http://s12/middle/5feb7955t9da5cd12f60b&690

  辽中京的城市布局仿照宋汴京城的制度,由外城、内城和宫城组成。城墙黄土夯筑,残迹最高约4 米。

外城

  外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200米,南北长3500米。南墙正中为朱夏门遗址,筑有瓮城,四角有角楼遗址。外城南部按文献记载为汉族聚居区域,街道布置整齐,自朱夏门至内城南门间,有一条宽64米的中央大道,两旁挖有排水沟,沟用木板覆盖,穿通南城墙基泄水入河。朱夏门北约500米处有一市楼基址,呈马鞍形,残高4 米。大道两侧各有对称的坊区 4个,各坊都围有坊墙,在临中央大道的坊墙正中开设坊门。坊区北面至内城南门间的大道两侧,各有长约 250米的廊舍遗址,应为市易交换的场所。此外尚有官署、驿馆、寺院等遗迹。外城西南隅有一处高约25米的山岗,自东麓至山顶分布许多寺庙遗址。

内城

  内城位于外城中央偏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2000米,南北长1500米,城墙设有马面。南墙正中为阳德门

遗址,自阳德门至宫城南门阊阖门间,有一条宽约40米的大道,两侧筑矮墙,墙外大都是空地,少有固定建筑物,按照文献记载应当是守卫宫城士卒搭设毡帐的地区。在宫城南墙南约85米处,有一条东西向的道路与上述大道相交,各向东西两方伸延约 180米,向北折转通入宫城的东、西两掖门内。 宫城即大内,位于内城北部中央,平面呈方形,每边长1000米,北墙利用内城北墙,另筑东、南、西三墙,今尚存东南角和西南角的角楼遗迹。南墙及正中的阊阖门均毁没,仅在距离阊阖门址东西各约 180米处发现了东掖门和西掖门遗址。经钻探,3门内各有宽约8米的道路,阊阖门内的道路直达一处大型宫殿基址,东掖门和西掖门内的道路,各通向两重宫殿遗址。

遗迹遗物

砖塔

  外城南部现存有砖塔两座。位于中央大道东北方的大塔,通称大明塔,八角十三层密檐式,通高81.39米。塔

身第1层每面镶嵌有砖雕的佛、菩萨、力士和飞天像,转角柱砌成双层塔形,上层刻佛塔名,下层刻菩萨名。传此塔为辽圣宗时感圣寺内所建舍利塔。1983年修缮时曾在塔上发现寿昌年间的题记。位于中央大道西面的佛塔俗称小塔,高24米,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可能是辽末或金代建筑。另在外城城外的西南方还有一座残砖塔,仅存塔身第1层以下部分,残高约6米,俗称半截塔。

遗物

  出土遗物以建筑材料为大宗,有板瓦、筒瓦、滴水、砖等,还有屋脊、屋内砖质装饰物。此外有石刻和泥塑的佛造像,定窑白瓷片,仿定窑粗白瓷片,陶用器及北宋铜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