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对人体宜与不宜
(2009-07-28 20:14:22)
标签:
茶文化健康 |
分类: 美容瘦身健康 |
茶是中国古老饮食文化的代表,中国人饮茶习惯由来已久。
茶的分类
茶品可分为不发酵的绿茶 半发酵的铁观音乌龙茶系列,和全发酵的红茶。
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茶与健康研究室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长期饮用某些红茶包,可造成氟、铝联合中毒,不仅对牙齿、骨骼造成损害,而且会使脑组织中主管记忆的海马造成损害,导致早老性痴呆。
红茶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物质反应,氟和铝的含量增高,特别是一些粗老茶经过发酵后含量更是惊人的高。湖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泽民认为,这项研究成果揭示了长期饮用含有高浓度氟、铝的茶所导致的损害,对人们健康饮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这与不用含氟牙膏,不使用铝锅烹饪食物是一个道理,都会影响大脑认知能力,导致痴呆症状发生。
我们常喝的红茶包多数是以红碎茶作为原料加工而成,而对红茶包的原料要求,至今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组织并没有制定氟、铝含量标准,红茶包厂商可以不受限制地采用粗老茶叶作为原料,以降低成本,获取更多利润。
目前国际市场上销售的商品红茶主要为红条茶、红碎茶和红茶包三种形式。
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茶与健康实验室硕士生李奕在实验中,将6个月龄大鼠分成砖茶组、红茶组和空白组三个处理组,观察喂养含氟、铝成分的红茶包对大鼠大脑海马的改变及其神经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长期饮用粗老茶叶制作的红茶包可以导致动物大脑损害,并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复制出大鼠的氟、铝联合中毒模型。
所以,喝茶就要喝自己原叶冲泡的茶,绿茶 乌龙茶
铁观音普洱都是首选。尽量不要因为省事而购买茶包饮用,减少氟与铝的摄入量,让大脑少受侵害。
饮茶注意事项
饮隔夜茶有利弊。隔夜茶因时间过久,维生素大多已丧失,且汤中蛋白质、糖类等成为细菌、霉菌繁殖的养料,故不宜饮用。但未变质的隔夜茶在医疗上自有妙用,隔夜茶中含有丰富的酸素,可阻止毛细管出血,如患口腔炎,舌痛,湿疹,牙龈出血,疮口脓疡等,可用隔夜茶治疗。眼睛常流泪或有血丝,也可每天几次用隔夜茶洗眼,有较好的疗效,清晨刷牙前后或饭后,含漱几口隔夜茶,更可使口气清新,并有固齿作用。
临睡前,服药后,饭前饭后,酒后不宜饮茶。
饭后不宜饮茶。饭后立即饮茶,势必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同时茶中的单宁酸能使食物中的凝固物质,给胃增加负担,并影响蛋白质的吸收。饮茶最好是在饭后一小时。
睡觉易失眠者,感冒发热者,胃溃疡患者,孕妇不宜饮茶。
饮茶能养生,对此人们已是公认。按照我国传统医药学的说法,茶叶的因品种、产地不同,便有寒温甘苦等茶性的不同,对人体的功效作用也各异。为了取得更佳的保健效果,人们春、夏、秋、冬四季饮茶,要根据茶叶的性能功效,随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品种为宜,以益于健康。
春季饮花茶
春天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人体和大自然一样,处于舒发之际,此时宜喝茉莉、桂花等花茶。花茶性温,春饮花茶可以散发漫漫冬季积郁于人体之内的寒气,促进人体阳气生发。花茶香气浓烈,香而不浮,爽而不浊,令人精神振奋,消除春困,提高人体机能效率。
夏季饮绿茶
夏天骄阳高温,溽暑蒸人,出汗多,人体内津液消耗大,此时宜饮龙井、毛峰、碧螺春等绿茶。绿茶味略苦性寒,具有消热、消暑、解毒、去火、降燥、止渴、生津、强心提神的功能。绿茶绿叶绿汤,清鲜爽口,滋味甘香并略带苦寒味,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饮之既有消暑解热之功,又具增添营养之效。
秋季饮青茶
秋天天气干燥,“燥气当令”,常使人口干舌燥,宜喝乌龙、铁观音等青茶。青茶性适中,青茶介于红、绿茶之间,不寒不热,适合秋天气候,常饮能润肤、益肺、生津、润喉,有效清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对金秋保健大有好处。青茶汤色金黄,外形肥壮均匀,紧结卷曲,色泽绿润,内质馥郁,其味爽口回甘。
冬季饮红茶
冬天气温低,寒气重,人体生理机能减退,阳气渐弱,对能量与营养要求较高。养生之道,贵于御寒保暖,提高抗病能力,此时宜喝祁红、滇红等红茶和普洱、六堡等黑茶。红茶性味甘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冬季饮之,可补益身体,善蓄阳气,生热暖腹,从而增强人体对冬季气候的适应能力。
红茶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够强身补体,红茶干茶呈黑色,泡出后叶红汤红,醇厚干温,可加奶、糖,芳香不改。此外,冬季人们的食欲增进,进食油腻食品增多,饮用红茶还可去油腻、开胃口、助养生,使人体更好地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黑茶有近乎红茶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