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亲子关系教育不听话方法认知 |
分类: 育儿@教育 |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在惩罚、再犯、再惩罚那条老路之外另谋蹊径。人们会问,剥夺了惩罚的手段,我们不就完全解除武装了吗?然而,在长期全副武装之下,我们又何曾得到什么战果。
一、要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首先就是不要想叫孩子「听话」。我们不敢奢望配偶或朋友「听话」,只希望他们「听我们说话」,也就满意了。因為我们明白,别人本来就不必对我们俯首贴耳。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们却不把他归入「别人」之列,谁叫他是「我的」孩子呢?认定自己的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话,正是造成「不听话」的根本原因。要求「听话」是一种权威心态,用权威压服别人,只能得到反抗。有形的「顶嘴」固然是反抗,表面上屈从但内心沸腾,是一种更激烈的反抗。一方压制,一方反抗,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更多问题。
二、可以把孩子升到一个「人」所应有的地位,只要求他「听我们说话」就好。真正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确实明白我们的观点和对事理的分析,这远比要他顺从为难。大部份的孩子宁可听大人的指示行动,也懒得用心思考所以要如此行动的理由。行为的对错,远不如行为之所以对错来得重要。我们往往忽略这一点,自以為孩子纵然明白对错,也未必能做得对。然而,孩子不明白对错,就能做得更对吗?既然孩子总是要犯错,给孩子留下犯错的机会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应该用「犯错--研究对错」的教育过程来取代「犯错--惩罚」的强制过程,虽然这两个模式都要经过不断的重复,但前者可以真正改变孩子的行为,培养他的自主性,发达他的思想,并且提昇他心智的成熟度。
三、我们必须要求自己「有话要说」。要孩子「听我们说话」的先决条件是我们必须有话要说。我们之中很多人只是自己认定一个行为准则,但其实并不甚了解何以要有此准则。例如「用功读书」,除了「将来过好日子」、「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外,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理由?如果我们要求孩子的理由连自己都很难说服,怎么能希望孩子接受?所以,在指正孩子的错误之前,自己先把问题想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四、澄清惩罚与教育的关系。从一个比较严格的观点来说,惩罚与教育其实是没有关系。惩罚当然有改变行为、甚至改变思想的效用,但那不是教育;教育是经由教者与受教者之间,人与人的互动关系,启发受教者人性中的积极向上的本能,并使之得以更发展、更成熟。然而对教育采取这样严格的界定,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避免惩罚。为了防止紧急为难,为了立即终止某项行为,或仅仅是为了很生气,我们都会使出杀手锏。谁想要让惩罚在教育的过程里绝迹,谁就是想要将父母或师长变成上帝。所以,问题不在我们有没有使用惩罚,而在我们是否明白,一旦惩罚,我们就离开了教育。正是因为谁也无法规定我们一刻都不可离开惩罚,而事实上我们也并不是从早到晚都在「教育」。我们倒不必为了曾经施行惩罚而自责内疚。
一、平时的功夫
(1)给自己「专心与孩子谈话」的机会。
(2)练习倾听的技术。
要孩子听我们说话,先要听孩子说话。但是,对某些孩子而言,要他说出心里的话并不容易,所以需要一些技术。这种技术在许多人谈人际沟通的书上都有,我们既然把孩子当做一个「人」来看待,对任何人的倾听技术都可以同样对孩子适用。孩子要有很多「被倾听」的机会,才能学会如何听别人的说话。一个从来不听小孩说话的人,也休想要孩子听他的话。
(3)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人们之间的互相倾听,只有在双方关系良好的前题下才能顺利进行。一个孩子无理取闹,不服管教,通常只是反映了亲子关系已经破裂,而并不是什么单纯的「孩子不听话」。良好的亲子关系,有相当程度决定於父母的人格成熟度。关于这一点,市面上的书籍也很多,所有的父母都可及早用心研究。
二、处理个别「不听话」事件的方法
在前述的「平时功夫」已经下足之后,「不听话」事件的发生率应该已经降至最低,但是为了应付突发状况,或是为了帮助刚开始下「平时功夫」的父母师长,我们也就此提供一些建议。
(1)用行动而不要用语言去促成或制止某项行为。
当一再重复的命令不发生效力时,应该立刻停止口头命令,或是暂缓此项要求,等到有充份时间或适当时机再处理;或立刻改以自身行动来贯彻命令。例如一再要求孩子清理浴室,但他都赖著不动,这时候可以走过去将他带到浴室,把拖把递给他,站在一旁看他清理,并适度施以援手。但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里,绝对不要说任何话。一语不发,用行动来指示孩子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威严与权势。
(2)用沉默的坚持来软化孩子的反抗。孩子的无理取闹通常反映了他极为情绪化,歇斯底里的心理状况,这时候唯有沉默但不妥协才能使他冷静下来,接受我们的开导或劝说。
例如逛街的时候,孩子突然被某一玩具吸引,我们拒绝买给他,他可能大哭大闹,赖在地上不走。这时候,大声斥骂,赏一巴掌是最坏的处理方式。因为这样只能更加强他的情绪反应。我们建议父母可以沉默地站在一旁,由他去哭闹,既不打,也不骂,但也不买给他。花这样的时间去等候,是非常值得的,因為有了一次哭闹无效的经验后,他就会逐渐发现情绪反应并不能解决问题。等到哭闹暂歇,我们就应该和平而理智地(以便突显哭闹的无理),对他解说何以不买给他的理由。但正如前面所说,我们的理由必须有说服力,而不是诸如「我认为不该买给你」这样的命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