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2009-11-30 22:27:07)
标签:

亲子关系

教育

不听话

方法

认知

分类: 育儿@教育

 

   如果请父母列出他们想知道的「怎么办」,相信「孩子不听话」可以排在第一名。因为「听话」涵盖了我们所有的冀求,而「不听话」也就自然成了我们「痛苦」的核心了。
   在这种「痛苦」的长期煎熬之下,我们之中的大多数都会走上那条最直接的老路:惩罚,或以口、或以手,或者还会辅以疾厉的顏色。然而,一次「教训」就能解决的问题,根本就还没有成为问题的资格;令人忧心的当然是那些一犯再犯的「不听话」。因为再犯就需要再教训,再教训就引起更严厉的惩罚。惩罚的程度递增,而惩罚效果递减,同时孩子的心也和我们「相去日以远」,直到我们投降--而孩子也不曾获胜。这才是我们,包括孩子,痛苦的根源。

   很多人都明白这个可怕的发展过程,所以比起上一代来,我们是越来越慎用惩罚了,非到万不得已,我们总是万般忍耐。然而,人非草木,谁也不能保证永远面不改色,一旦爆发,大开杀戒之余,我们甚至可以忘记当初到底要他听什么话!而孩子抱怨「上一次你都没有说什么」,这是「你违背了爱的教育」,这时候,我们才真的认输了,午夜梦回,反躬自问: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在惩罚、再犯、再惩罚那条老路之外另谋蹊径。人们会问,剥夺了惩罚的手段,我们不就完全解除武装了吗?然而,在长期全副武装之下,我们又何曾得到什么战果。  所以,就让我们先从基本理念上来开始探讨。

一、要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首先就是不要想叫孩子「听话」。我们不敢奢望配偶或朋友「听话」,只希望他们「听我们说话」,也就满意了。因為我们明白,别人本来就不必对我们俯首贴耳。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们却不把他归入「别人」之列,谁叫他是「我的」孩子呢?认定自己的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话,正是造成「不听话」的根本原因。要求「听话」是一种权威心态,用权威压服别人,只能得到反抗。有形的「顶嘴」固然是反抗,表面上屈从但内心沸腾,是一种更激烈的反抗。一方压制,一方反抗,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更多问题。

二、可以把孩子升到一个「人」所应有的地位,只要求他「听我们说话」就好。真正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确实明白我们的观点和对事理的分析,这远比要他顺从为难。大部份的孩子宁可听大人的指示行动,也懒得用心思考所以要如此行动的理由。行为的对错,远不如行为之所以对错来得重要。我们往往忽略这一点,自以為孩子纵然明白对错,也未必能做得对。然而,孩子不明白对错,就能做得更对吗?既然孩子总是要犯错,给孩子留下犯错的机会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应该用「犯错--研究对错」的教育过程来取代「犯错--惩罚」的强制过程,虽然这两个模式都要经过不断的重复,但前者可以真正改变孩子的行为,培养他的自主性,发达他的思想,并且提昇他心智的成熟度。

三、我们必须要求自己「有话要说」。要孩子「听我们说话」的先决条件是我们必须有话要说。我们之中很多人只是自己认定一个行为准则,但其实并不甚了解何以要有此准则。例如「用功读书」,除了「将来过好日子」、「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外,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理由?如果我们要求孩子的理由连自己都很难说服,怎么能希望孩子接受?所以,在指正孩子的错误之前,自己先把问题想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四、澄清惩罚与教育的关系。从一个比较严格的观点来说,惩罚与教育其实是没有关系。惩罚当然有改变行为、甚至改变思想的效用,但那不是教育;教育是经由教者与受教者之间,人与人的互动关系,启发受教者人性中的积极向上的本能,并使之得以更发展、更成熟。然而对教育采取这样严格的界定,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避免惩罚。为了防止紧急为难,为了立即终止某项行为,或仅仅是为了很生气,我们都会使出杀手锏。谁想要让惩罚在教育的过程里绝迹,谁就是想要将父母或师长变成上帝。所以,问题不在我们有没有使用惩罚,而在我们是否明白,一旦惩罚,我们就离开了教育。正是因为谁也无法规定我们一刻都不可离开惩罚,而事实上我们也并不是从早到晚都在「教育」。我们倒不必为了曾经施行惩罚而自责内疚。
   其实,正如我们对孩子有信心一样,我们对自己也有信心:只要多往正面发展,负面的表现自然就会逐渐消失;只要我们能多做教育的工作,非教育的影响就会消於无形--倒不必在能否惩罚上大做文章。慎重考虑了前述的基本理念之后,我们可以开始研究一些具体的方案。以基本理念为基础的具体方案,应该可以逐步解决那个「怎么办」的问题。

一、平时的功夫
(1)给自己「专心与孩子谈话」的机会。
     机会是要经过制造与安排,才会自动呈现。现代成人社会的复杂与忙碌使得成人与孩子相处的品质大为低落。我们常抱怨没有时间,但有了时间,却不过全家去大吃一顿,大玩一场,或坐在电视机前一块儿发一阵呆而已。其实,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应该是重质不重量。一次半小时的散步,就可以说许多心里的话。养成常常与孩子谈话的习惯,就不必担心他不听我们说话了。

(2)练习倾听的技术。
要孩子听我们说话,先要听孩子说话。但是,对某些孩子而言,要他说出心里的话并不容易,所以需要一些技术。这种技术在许多人谈人际沟通的书上都有,我们既然把孩子当做一个「人」来看待,对任何人的倾听技术都可以同样对孩子适用。孩子要有很多「被倾听」的机会,才能学会如何听别人的说话。一个从来不听小孩说话的人,也休想要孩子听他的话。

(3)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人们之间的互相倾听,只有在双方关系良好的前题下才能顺利进行。一个孩子无理取闹,不服管教,通常只是反映了亲子关系已经破裂,而并不是什么单纯的「孩子不听话」。良好的亲子关系,有相当程度决定於父母的人格成熟度。关于这一点,市面上的书籍也很多,所有的父母都可及早用心研究。

二、处理个别「不听话」事件的方法
在前述的「平时功夫」已经下足之后,「不听话」事件的发生率应该已经降至最低,但是为了应付突发状况,或是为了帮助刚开始下「平时功夫」的父母师长,我们也就此提供一些建议。

(1)用行动而不要用语言去促成或制止某项行为。
当一再重复的命令不发生效力时,应该立刻停止口头命令,或是暂缓此项要求,等到有充份时间或适当时机再处理;或立刻改以自身行动来贯彻命令。例如一再要求孩子清理浴室,但他都赖著不动,这时候可以走过去将他带到浴室,把拖把递给他,站在一旁看他清理,并适度施以援手。但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里,绝对不要说任何话。一语不发,用行动来指示孩子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威严与权势。
   那些平时嘴里唠叨不休,气急时打人的父母或师长,是自动地放弃了自己的权威。成人对于小孩先天上就有一种权威,是想去也去不掉的。只有滥施权威的成人,才会把权威简化为惩罚。但要注要,上述的作法或能一时解决问题,但要从根本上让孩子自动(或在偶一提示之下)去完成他该做的事,仍然需要长期的教育,也就是第一部份所谈的「平时功夫」。

(2)用沉默的坚持来软化孩子的反抗。孩子的无理取闹通常反映了他极为情绪化,歇斯底里的心理状况,这时候唯有沉默但不妥协才能使他冷静下来,接受我们的开导或劝说。
例如逛街的时候,孩子突然被某一玩具吸引,我们拒绝买给他,他可能大哭大闹,赖在地上不走。这时候,大声斥骂,赏一巴掌是最坏的处理方式。因为这样只能更加强他的情绪反应。我们建议父母可以沉默地站在一旁,由他去哭闹,既不打,也不骂,但也不买给他。花这样的时间去等候,是非常值得的,因為有了一次哭闹无效的经验后,他就会逐渐发现情绪反应并不能解决问题。等到哭闹暂歇,我们就应该和平而理智地(以便突显哭闹的无理),对他解说何以不买给他的理由。但正如前面所说,我们的理由必须有说服力,而不是诸如「我认为不该买给你」这样的命令。
   如果是用家庭预算做理由,必须真正地把家庭的经济状况说给他听。孩子的心都是非常软的,在明白了父母为衣食奔走的「悲情」之后,鲜有不立刻摆出小大人的样子,而欣然接受父母意见的。
   以上,我们试图由理念和方法两个层面来回答这次的「怎么办」。也许大家希望看到更多「处理方法」,但我很谨慎的只提出两条,是希望所有的父母能多在平时下功夫,而不要沉迷于特殊事件的处理技巧中。特定的「技巧」永远是可变的,不可恃的,但掌握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就能发展出最待合自己和孩子的「方法」,那些,才是「怎么办」的最正确的答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