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换母奶、奶粉方法大剖析

(2009-07-07 00:34:10)
标签:

母乳

奶粉

过渡期

知识

技巧

分类: 育儿@教育

       转换母奶、奶粉方法大剖析

                对于吃,我从来不让妈妈担心!因为我就喜欢吃!呵呵!

   

    佑妈圈子朋友小曼EMMA问起关于母乳转奶粉的问题,佑妈了解的不全面,特意请了咱家的育儿专家佑佑的舅妈,也就是人见人爱的小侄儿ABER的妈妈,来解答这个问题!由于ABER妈不方便上网,下午就写在日记本上,现在我把这篇文章放上我的博客,给更多同样问题的博友们借鉴!参考!

                              文/ABER妈

    换奶是每个宝宝都会面临的问题,母乳宝宝会有断奶的一天,奶瓶宝宝有奶粉升或换奶粉的时候,满1岁后,宝宝亦可以改喝鲜奶,这些都是换奶哦!

    换奶对宝宝是一个考验,因为身心都需要适应新事物、新方法的过程。换奶不当可能引发许多问题,想让宝宝安全、无痛苦地成功换奶吗?那就看过来吧!

 

Part 1轻松断母乳守则

关于断母乳的可怕传言,令很多新手妈咪动摇了母乳喂养的决心。其实只要找到好方法,断奶可以简单轻松搞定。本文就教你如何平安度过断奶期。

 

老人家说:「断母奶不当,乳母和宝宝都会生病」,这话不无道理。从妈妈角度来讲,奶涨可能会引起发烧和其他乳腺疾病。从宝宝角度看,突然吃不到母乳,心理上会恐慌;突然改餵奶粉,生理上可能不适应,出现消化道疾病。因此大家都非常重视断奶这件大事。

 

逐步断奶不痛苦

妈妈需要家人的帮助才能顺利断奶,比如宝宝哭闹的时候,最好是由其他人来喂食,因为宝宝闻到妈妈身上的奶味就可能更无法接受其他食物了。准备断奶的事,最好也告诉宝宝,别认为宝宝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他的理解力超乎我们的想像。

想要妈妈宝宝都不痛苦,逐步断母乳是最好的办法。放慢节奏,让宝宝逐步减少对母乳的依赖,也让妈妈的乳腺能慢慢减少乳汁的分泌。下面是特别设计的一个月断奶进程表。

 

训练宝宝适应奶瓶

要想做到无痛苦断母乳,妈妈可早作准备。最好在准备断母乳的前一个月,就开始训练宝宝适应奶瓶。

母乳多时直接喂母乳,当母乳少时就可尝试给宝宝喂奶粉。千万不要把妈妈的乳头当安抚奶嘴使用。母乳充足时,最好每天有1~2次把母乳挤到奶瓶里喂养,逐渐训练宝宝对奶瓶的适应能力,也可为妈妈上班后继续喂养母乳作准备。

 

断母乳3妙招

1反复训练,逐渐转换

准备断母乳时,先让宝宝适应奶瓶餵养方式,一餐一餐地增加配方奶的次数,可以在宝宝饿时先喂奶粉后餵母乳。

2断乳头不断母乳

对一些有含乳头习惯的宝宝,应当先断乳头。妈妈有奶时,把母乳挤到奶瓶中喂养;无奶时就喂配方奶。接近乳头触感的奶嘴可使宝宝更容易接受些。

3面对反抗强烈的宝宝

有些宝宝会剧烈哭闹、用舌头顶出奶嘴、头向后仰、挣扎甚至绝食来反抗断母乳。这时爸妈要态度坚决,坚持用奶瓶、汤匙、滴管、水杯等工具来餵食,哭闹时就轮流抱哄。通常经过最痛苦的2~3天后,宝宝就能接受奶瓶了。

 

判断换奶进展是否顺利的标准

如果你的宝宝已经达到以下4点,那么就可以依照表格中的规划,一周周地进入下一步的断奶进程!

1.睡觉很踏实,时间也充足。

2.摄入配方奶量达到该月龄的标准。

3.添加副食品状况良好。

4.没有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如腹泻、呕吐、便秘等。

 

Part 2断母奶过程中的7大难题

难点1:不吃奶瓶

尝试找接近乳头触感的奶嘴、乳胶奶嘴或鸭扁型奶嘴都可试试。甚至可以用小匙、杯子、滴管等喂食。

难点2:不吃奶粉

可能是不喜欢奶粉的味道,换个品牌的奶粉试试。调入一点水果味、加点米粉等副食品也可以。

难点3:不吃副食品

4~6个月每天训练1~2次,应用汤匙喂,等宝宝肚子饿的时候才餵,半\月左右就可适应。

难点4:不肯喝水

只要宝宝的大便正常可以不喝水,如担心宝宝水分摄入不足可喂果汁和菜汤水。

难点5:消化不良

如果断奶过程中出现消化不良,可以中止断奶进程,等消化功能正常了再继续。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治疗消化道功能。

难点6:睡不好

加奶粉、用奶瓶断母乳,宝宝可能会出现夜间哭吵、难以入睡等现象。爸妈一定要坚持,相信宝宝最后能学会新的喂养方式。多抱抱,辛苦几天就会恢复正常,有许多宝宝断奶后睡眠更好。

难点7:体重下降

断奶过程中,宝宝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这是因为哭和食量减少造成的。爸妈不用太担心,只要每日都有营养摄入,过了这一特殊时期体重就会正常增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