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士争《牡丹亭》说起(1/3)


标签:
文化遗产日牡丹亭林肯中心昆曲陈士争 |
分类: 生活文化 |
http://s5/mw690/001KTYcczy6ZvIZONmI44&690
近因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6月12日又是今年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想起了昆曲《牡丹亭》。只是时光荏苒,离第一次看全本昆曲《牡丹亭》,已是多年了。
一、陈士争《牡丹亭》的概况
《牡丹亭》,是我国明代剧作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全剧共55出,描写的是青春少女杜丽娘与青年秀才柳梦梅阴阳情爱的故事,其主干情节如下:
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有独生女,名丽娘,年方十六,生得十二分人才,尚未许字人家,延请了六旬老秀才陈最良在家中授课。老秀才教毛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惹动了丽娘的情思。丽娘在丫鬟春香的引领下,偷游了杜府后花园,春景动春情,回屋后做了一梦,梦见一奶油书生手拿柳枝,与其缠绵,在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欢。次日又去花园,寻找梦境不得,遂相思成病,自画像一幅,装入紫檀木匣,嘱咐丫鬟在其死后藏于花园太湖山石下,后亡,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之下,家里为她建了一座梅花庵供奉其灵位。岭南帅哥秀才柳梦梅,也曾梦见在一花园中,与一立在梅树之下的女子,谈论姻缘。赴京赶考途中,恰巧因病滞留梅花庵,偶游花园,拾得丽娘的自画像,忆及梦中情景,反复呼唤。丽娘闻声而至,现形与秀才幽会,并说出真情。秀才在石道姑帮助下,掘坟开棺,使丽娘死而复生,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陈士争版《牡丹亭》
1999年7月,旅美华人陈士争执导,将该剧搬上了美国纽约林肯中心舞台,来自上昆的钱熠和北昆的温宇航分别担纲饰演剧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原上昆笛师周鸣任乐队指挥。陈士争所执导的《牡丹亭》有如下特色:
第一,足本演出。《牡丹亭》自诞生以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甚少全本演出,现代演出的都是二三十分钟的折子戏,其中演得最多的主要有<惊梦><寻梦>等。陈士争导演的《牡丹亭》,则是四百年来国内外首次演出的足本,分成六本,连演三日三夜,共55出,时长20小时,保持了原剧本的内容,改动删节很少,以此展现出汤显祖在原著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和经营的各色人物风貌。主要改动发生在<道觋>一出。此出原剧本为石道姑对自己身世的自白――身为石女,洞房夜让丈夫吃尽苦头,婚姻不幸,以至出家,借用的都是从《千字文》里面挑出来的短句。《千字文》,本来中国许多大学生都不见得熟悉,遑论外国人,更何况这些句子在剧本中都是一语双关,故改用白话表达同样的内容,是适宜的。
第二,服装布景道具复古。为在演出中展现剧作家时代的社会风貌,在主要道具与布景上下了不少功夫。聘请了12位顶尖木匠打造中国古代雕栏水榭,以营造出中国剧场环境。在苏州郊区聘请400位刺绣高手和裁缝缝制华美戏服。在古玩市场上淘买仿古桌椅和包括仿宋明时期酒具在内的道具。
第三,勾栏舞台创新。陈士争在西方现代剧场中搭建了一个中国传统戏台:戏台的正面与侧面三方置一月牙形的池水,以此将舞台与观众席隔开,池中水草若干枚,鲤鱼几尾,另游弋鸭子(鸳鸯替代物)一对,营造出中国园林意象。主舞台上方吊有楼阁造型,下面环绕长木雕美人椅。左右两侧置有耳台,右恻耳台为乐池,左侧耳台供某些情境表演使用。主舞台与后台之间垂吊着一幅守旧绸布幔,布幔两侧置有“出将”、“入相”,布幔上是苏绣的山石和牡丹等景物。若将布幔收起,则主舞台与后舞台合成一个纵深更深的大舞台,该扩大的舞台以后方的天幕为背景,从而将整个观剧视野延展。这种舞台设计,使剧情中细腻的画面和浩大的场景都能表现。
第四,一流的影音质量和舞台灯光效果。音响要求绝对无静电和咝声,十四声道三十一段均衡器,麦克风只能用顶级的Sennheiser 或 Neumann,音响相当清晰,以至钱熠的气口都能听到。运用了西方舞台灯光技术,重点突出,明暗层次丰富。相比于国内普遍是整个舞台白刺刺一大片散光和能出声就行的音响效果,陈士争的《牡丹亭》无疑高出一大截。舞台记录片拍摄使用了12台摄影机,11个摄影师。摄影导演是英国吉它演奏家兼音乐导演Derek Bailey,他曾做过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和 纽约交响乐团的伦敦音乐会,导过意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和夏洛特·切奇(Charlotte Church)的音乐会。有这样的人力和技术,所以最后剪接出来的纪录片,画面唯美,音效好。
第五,借戏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在陈士争执导的全本《牡丹亭》中,虽内容情节较严格地遵照原剧本,但在演绎上加进一些表现古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如高跷、杂技、苏州评弹、市井生活等,刻意加进了一些反映农耕生产生活的道具和砌末,如背篓、风谷机等。制造雪花效果也是通过风谷机完成的。正是由于导演有超出该戏本身的意图,赋予了该戏过多的重任,有too
much to say,结果是在一些地方不得不采取偏离昆曲表演手段本身的一些做法,对此普通观众能接受,但一些追求纯昆曲的观众并不赞同。
二、陈士争《牡丹亭》的曲折
陈士争的全本《牡丹亭》,来得很不容易,过程颇为曲折。
陈士争是目前唯一活跃于欧美歌剧、戏剧舞台及电影界的著名华裔导演,编舞。他196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文革初期,流弹夺去了她母亲的生命,他当时只有四岁。加之父亲被送到五七干校改造,他只好跟着戏班子在当地办丧事的场合学唱戏。14岁时进入湖南戏校,开始学习传统的湖南花鼓戏。1987年在纽约大学攻读表演艺术硕士,现身兼戏剧、电影导演、演员、舞蹈设计,先后制作过《赵氏孤儿》、《六月雪》、《桃花扇》等,以及多个希腊和西方歌剧。2002年,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http://s6/mw690/001KTYcczy6ZvJaJgW125&690
导演:陈士争
1996年初,美国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导演约翰·洛克威尔(John Rockwell)对陈士争提及他对汤显祖的巨著《牡丹亭》很感兴趣,他希望能将这出戏完整地搬上美国的舞台。陈士争有十多年戏曲舞台表演经验,又有近十年在美国演艺界导演和制作经验。很显然,洛克威尔需要陈士争的帮助。1997年他们一行三人到中国实地考察,拜访一些专家和学者,在全国南北所有著名的昆曲团,听了不下百场的<惊梦><寻梦>,却因种种原因,始终未遇理想人选,本已灰心欲归,直到最后一站,离开上海的头天晚上,被请去逸夫舞台为上海昆剧团一帮年轻的“孩子”演员捧场鼓励时,其中有一折是《游园惊梦》,让他们眼前一亮,颇为中意,扮演杜丽娘的演员是钱熠。尔后,陈士争受林肯中心艺术节、法国金秋艺术节、悉尼艺术节和香港艺术节联合邀请,与上海昆剧团(简称上昆)合作演出全本《牡丹亭》。双方进行了大量投入,制作道具服装,将《牡丹亭》全部工尺谱进行翻译,上昆集合全团上下的精英,辛勤排练了8个月。对此重大活动,《光明日报》1998年3月21日进行了很阳光的报道:
中美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牡丹亭》全剧将在林肯中心上演
本报北京3月20日讯(记者单三娅):我国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创作的四大传奇之一《牡丹亭》,在沉睡了近400年后,终于又将全本呈现于舞台之上。应美国林肯中心的邀请,上海昆剧团将在今年林肯中心艺术节上,于7月7、8、9三日连续演出《牡丹亭》全剧55出,这将成为中美文化交流史上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
汤显祖的《牡丹亭》写成于16世纪末叶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400年。该剧问世伊始即轰动一时。由于《牡丹亭》篇幅巨大,据记载仅仅上演过数次全本,这次排演全本《牡丹亭》,使世人得以见其全貌,无论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在基本无先例可依的情况下,复排全本《牡丹亭》无疑也是对当代艺术家的一次挑战。出任此剧导演的是曾获纽约大学表演艺术硕士学位、现任该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的陈士争,他表示要充分强调中国戏曲的灵活性和假定性,展现一幅400年前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同时在表演手法上,把戏曲的说唱、歌舞等表演手段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中国戏曲的魅力。
目前,上海昆剧团的20多位演员已进入开排以来最紧张的排练阶段,他们将在全剧中串演100多个不同的角色。预计6月下旬可在上海预演,然后赴美正式演出。此次演出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巴黎金秋艺术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澳大利亚悉尼艺术节和香港艺术节也已发出了演出邀请。为配合此次演出,美国亚洲协会将举办研讨会,美国华美协进社将连续7个星期举行讲座,美国艺术家还将演出新排演的歌剧《牡丹亭》。最近,英文版的《牡丹亭》剧本已经再版了两次。
美国林肯艺术中心为此次演出投资50万美元。上海鸿安传播有限公司也大力赞助了此次活动。
本来,在《牡丹亭》诞生400年后,首次把中国传统戏剧全本放到西方世界的主要艺术活动中上演,同时也是在世界舞台首次纪念汤显祖这个“东方莎士比亚”的巨作的周年活动,是当年林肯中心艺术节的重头戏。排练完成的几个月前,林肯艺术中心就在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做了大规模广告宣传;美国主要报刊杂志也做了重点报道。《牡丹亭》的道具装箱了,林肯艺术中心的海报也张贴出来了,看来一切顺利。然而,就在《牡丹亭》即将飞上美国舞台的时候,上海文化局以马博敏局长为首的一些文化官员,指责陈士争的作品“封建、色情、迷信”,刻意讨好美国观众,如烧纸人纸马,抛纸钱,刷马桶,特别是在第17出<道觋>,汤显祖让本为石女的石道姑,细致地形容新婚之夜她的郎君如何吃尽苦头而苦劳无获。汤显祖的露骨台词,在全本戏里完整地呈献台上。故宣布,改用已有的《牡丹亭》简本替代全本,否则,剧团演员和代表团不去纽约。
俗话说,救场如救火。林肯中心得到这个消息,哪能不大吃一惊?如果《牡丹亭》不能上演,它的巨额投资就要付之东流,整个艺术节要大为逊色、甚至可能泡汤;若它不能实现自己对世界观众所做的全本推出《牡丹亭》的承诺,它的声誉就可能受到相当大的损害。于是,中心艺术节负责人紧急飞往上海谈判。几个星期,林肯中心艺术节总监瑞登与陈士争曾多次前往上海交涉,但由于双方各执己见不肯让步,到了6月30日,马博敏甚至拒绝会见李登。
由于此纠纷发生时,正值克林顿要访华前夕,此事惊动了美国国务院,林肯中心理事会主席、已退休的著名女高音席尔丝且曾拜托前国务卿基辛格出面调停,6月底,克林顿总统在上海访问时,林肯中心曾拜托他就近向上海市当局调停。这件事,被媒体炒得满天扬。
由于双方不让步,林肯中心艺术节总监瑞登于7月1日在上海花园酒店气馁又愤怒地宣布,该艺术节期间原订要邀请上海昆剧团演出的55幕昆曲名剧《牡丹亭》已无法如期上演。最终,陈士争与上昆的合作以“各演各”的双包局面收场。陈士争受林肯艺术中心和巴黎秋季艺术节之邀,联合出走美国的原女主角钱熠和音乐总监周鸣,组织另一班演员,以原来的道具、布景、服装,根据原来构想再排一次。
上昆则受命排演另一部7小时长的“折衷版”全本《牡丹亭》,安排同年在上海演出。按指示,还要胜过20小时版。这不啻给上昆出了一道大难题。因为原先在创造20小时版的过程中,上昆演员和曲师投入了许多心血,诸如身段的设计,人物的诠释表现,唱腔的选择整理琢磨。可想而知,在上海市文化局否定20小时版本之后,原先上昆演员所发展出的某些东西,即使舞台效果极好也都不能用了,而且必须回避。不仅如此,美国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桑梓兰指出,特邀导演郭小男和剧本缩编者都似乎对如何表达全剧的精髓缺乏整体构想,造成结构凌乱,美学风格上也不统一。除了拉出许多次要角色的线索但又不敢放手令其有所表现,最大的败笔,就是昆曲流丽悠远的特质与赌城拉斯维加斯夜总会式华丽闪烁灯光舞美之间的冲突。如<惊梦>中,十二花神穿著钉着亮片珠花、坦胸露背的银色西式晚礼服,簇拥着古装面貌正在欢会的柳梦梅和杜丽娘,形成古今杂错,古人顿显滑稽的怪异效果。这种严重的突兀之所以会发生,要不就是导演并无判断力,看不出其间的冲突,要不就是导演以此突兀为创新,为美。而不论是哪一种情形,都缺乏品味。总体而言,行家对上昆7小时版给出的评价是“中听不中看”。看来,应了赵丹临死咽不了气的一句话:“外行不能领导内行”。
艺术评价,当然可能见仁见智,对错难以分清。
上昆版《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