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伏羲,一画开天辟地

(2015-02-23 13:29:42)
标签:

文化

伏羲一画开天辟地

分类: 温莎艺术家的灯-华夏印象

神秘出生
上古时代,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伏羲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日。中原地区有在农历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风俗。
人文始祖
伏羲有神圣之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定都在陈地,封禅泰 。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伏羲仰观天上的云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闪,看地上会刮大风、起大雾又观察飞鸟走兽,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用于捕鱼打猎。他还创造了文字替代在绳子上打结的记事方法。
伏羲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
主要成就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
二、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三、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四、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
五、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
六、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人物评价
“三皇五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即已确立。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左传》、《管子》、《周易》、《庄子》、《国语》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伏羲的记述,在正史中,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历史地位。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和对远古各部族研究的进展,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早期血脉来自于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族群,到秦汉之际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血脉。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代表,伏羲是各族共同尊奉的先祖。在当代社会,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伏羲创世神话和祭祀伏羲的习俗。伏羲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家族成员
据《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同一个人:华胥氏。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为了繁衍后代,两人结为夫妻。缔造了人类,在春秋时期,有任、宿、须、句、颛臾,都是伏羲的后裔。
伏羲文化
五千多年前出现的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源头。传说伏羲皇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创八卦,别姓氏,倡导彩陶文化、玉石文化、龙文化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伏羲皇用爻片创作的“日月三爻图”是中华文字与数字的开端,也是中华易学的开端。因此,伏羲皇被历代中华儿女尊称为【人文始祖】。
伏羲文化是伏羲时代产生的龙文化、玉文化、观天文化、姓氏文化、渔猎文化、太极八卦文化,原始文字与数字文化的总称。太昊伏羲皇首创的龙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精神纽带,成为民族传统、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始祖地位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民族始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神圣血缘观念的具体表现。一个民族始祖地位的确立,有历史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同时也是多种文化相互融汇的结果。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始祖是国人历经千百年反复审慎地选择而确立起来的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的代表。
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的本身也是历史性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民族先祖的认定,是从远古的传说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渐确立起来的。“三皇五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已逐步确立。“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居神农、黄帝之前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文化贡献
现代学者在解释“民族”的意义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从种族血缘和文化传统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我们在讨论民族始祖的确认过程时,要同时看到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历代典籍对伏羲的文化贡献所载甚多,这些贡献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
文化开源
首先,从民族文化的形成上来说,传说伏羲始画八卦,开启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源。《周易》、《史记》等典籍记载了伏羲“作八卦”的重要贡献。《论衡·齐世》:“故夫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智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描述了伏羲时代的社会状况。《礼记·礼运篇》注引《中侯握河纪》谈到与伏羲关系密切的“河图洛书”以及八卦:“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我们民族思想方式的基础。所以,可以说,伏羲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先河,是汉族文化的原点。另外,传说伏羲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以充庖厨;造琴瑟,作音乐等。这些均反映了伏羲在汉族文明和文化初创时的贡献。
与中华民族另外两个重要始祖炎帝和黄帝相比,炎帝是农业文明之初的代表,主要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黄帝是农业文明进化时期的代表,主要是华夏各族政治和制度上统一的象征。而伏羲所代表的是比炎黄二帝更早的渔猎文明时期,是中华文化最早的源头,是文明初始的象征。
嫁娶文明
其次,从民族血缘的凝聚上说,伏羲时代是一个部族融合的时期,史载伏羲“正姓氏,制嫁娶”。《路史》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姓氏的主要作用就是明血缘、别婚姻,纯正血统。不同部族的人分别有不同的姓氏,“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各个部族相互通婚混血,从而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这是伏羲在民族血缘方面的伟大贡献。
太昊伏羲氏还赋予了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均证明,伏羲“人首蛇躯”。蛇是伏羲氏的图腾。中华民族的总图腾“龙”,正是以蛇为基础,汇合了多民族图腾而成的。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面产生的混合的图腾”。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从此,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共同尊奉同一个祖先——伏羲。在伏羲的旗帜下,多民族团结和合,统一为中华一家。太昊伏羲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血缘和文化的广泛代表。

文化灵魂
在赞颂伏羲的匾联上,“一画开天”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匾联之一,所谓“一画开天”就其实质,即伏羲在质朴、简易、无框框条条局限的原始思维状态下不断探索,在凡人俗事背后找到了一个思维的制高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层次考察,从而感悟到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阴”和“阳”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并用“日月三爻图”这种特殊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打开人们认识世界的闸门。以“伏羲日月三爻符”为基础的易学,作为中国人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基本模式,深刻影响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汉族文化的灵魂。
以上三个方面是从大处着眼的,如果细化论述,则伏羲文化的精神实质还可表述为:①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②兼容并包的团结协作精神;③百折不绕的奋斗精神。伏羲和伏羲时代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伏羲的精神仍涌动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历朝历代对伏羲的崇拜,其实就是对文明和进步的礼赞,对劳动和创造的肯定,对无私奉献者的感恩,这与我们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富强和谐国家的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也无疑会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起到积极的作用。

创始龙文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民族,华夏裔胄被称作龙的传人。为什么被称为龙的民族和龙的传人?追根溯源,这一切,都肇始于远古时代太昊伏羲氏创制龙图腾和以龙纪官的伟大创举。
典籍记述
《周易·系辞下传》说:“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之后众多史籍几乎是一致采用这一观点。《汉书》、《白虎通义》更是原文照抄地记载。《世本》、《尚书·序》、《帝王世纪》称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为三皇,《汉书·律历志》将伏羲氏列为三皇之首。魏晋之后这一称谓成为众多史学家的共识。明代朱元璋钦定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为三皇,称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从而有了华夏先祖“三皇五帝”之说。北京国保单位“历代帝王庙”也是按朱元璋的钦定设立的牌位。《说文》以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作为一种中国古史系统。山东嘉祥县东汉末年的武梁祠历史人物画像石刻,共刻有11位上古帝王图像,也是伏羲氏为首,之后是神农氏、黄帝、颛顼等。
《左传·昭公 十七年》记述:“黄帝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太昊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路史》曰:“太昊伏羲氏以龙纪官,百师服,皆以龙名。” 《史记·补三皇本纪》云:“伏羲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竹书记年》记述:“太昊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记载“太昊时有龙马负图瑞出于河,因而名官,始以龙纪,号曰龙师。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大庭为居龙氏,治居庐;浑沌为降龙氏,驱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栗陆为北龙氏,繁殖草木,疏导源泉。”《纲鉴易知录》记述:太昊伏羲氏立“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帝王世纪》、《淮南子》等史书典籍均有太昊伏羲氏以龙纪官为龙师的记述。《竹书记年》说太昊伏羲氏为风姓之祖。风的上部正是“天似穹庐”的表相,下部乃一虫字,虫即龙也,概之,“风”所表示的正是“天下一条龙也”。而太昊伏羲氏的属下都是以龙为司职的官员,这就充分说明:“龙”最早与太昊伏羲氏联系在一起。称太昊伏羲氏为龙师人祖是数千年来人们的共识。
传说故事
太昊伏羲氏为什么“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这与汉族民间传说中太昊伏羲氏创制龙的图腾有着密切的关联。当然传说不能当作历史,但传说可以折射出历史的画面。现代科学考证,中华民族心目中被称作龙的神物,是不存在的。龙是远古时期人们所崇拜的图腾,而且是由当时众多部落的图腾拼凑而成的,是太昊伏羲氏率领的部落联盟所高举的一面旗帜。闻一多先生在《诗与神话.伏羲考》一文中说:"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并且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的一种综合体”;“龙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泽厚说: “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那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在2000年推出了他潜心研究写成的《中国龙的新发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王东认为,中国的“龙”源于图腾,又超越图腾,是文化的创造,也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吉祥符号和美好象征。龙的图腾是怎样出现的?又为什么叫作龙?多年来,笔者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豫、鲁、皖,在陕甘地区,广泛收集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并将这些民间传说归纳整理,与出土文物上的中国古文字相印证,经过深入的研究后发现:太昊伏羲氏率领的部落联盟是最早以龙为图腾的。太昊伏羲氏是远古社会唯一号称“龙师”,并以“龙”称谓司职的部落联盟的首领。
龙图腾
相传太昊伏羲氏建都于宛丘,统领着九大部落。这九大部落在结盟之前,都有着自己的图腾,如蟒蛇、雄鹿、老虎鳄鱼、巨蜥、红鲤苍鹰 、白鲨、长须鲸等等。华夏九州第一次大结盟之后,太昊伏羲氏集中九大部落图腾的特色,以蟒蛇图腾为基础,选用鳄鱼图腾的头,雄鹿图腾的角,老虎图腾的眼,巨蜥图腾的腿,苍鹰图腾的爪,红鲤图腾的鳞,白鲨图腾的尾,长须鲸图腾的须,组成了一个新的图腾。新图腾的形成,标志着“伏羲始定四海之广、作八卦、分九州”(见《竹书纪年》)。这个新图腾乃天下之物也。代表着众多部落第一次大结盟的新图腾是如何确定为“龙”这个称谓的?我们可以从典籍记载中,从出土的古鼎铭文、甲骨文、古籀文及传统的小篆中,从天空闪电的图像里,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淮南子·地形训》亦云:“雷泽有神,龙身人头”。多种典籍均载雷神为龙身人头,说明远古时期龙曾被奉为雷神。《太平御览》卷13引《尚书·洪范》说:“雷于天地为长子,以其首长,万物与其出入也。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复入,入则万物入。入地而百八十三复出,出则万物亦出。” 古人认为万物生长与雷电有密切联系,以为是雷电送来了雨水,主宰万物生长。
古籀体的“龙”,甲骨文的“龙”,展现的既是龙图腾的形象,同时也是雷电出现时的闪电图像。而周代“古钵”铭文的“龙”其右部分仍然是闪电的图像,其左部分已经有了雷鸣之“音”的成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汉印、汉代《张迁碑》的“龙”已定型,“龙”字的左边是一个“音”字的夸张,为雷鸣之音,蕴含着一种“隆隆”声;“龙”字的右边那弯弯叉叉的字形,为闪电之相,显现着新图腾的图像。《说文解字》论述汉字形成的途径为“指事、象形、象声、会意、转注、假借” 六个方面,而这个繁写的“龙”字左边象声,右边象形,左右合之为“龙”,完全符合中国字形成和发展象声、象形、会意的基本规律。从古籀体到现代繁写体“龙”的演变,给我们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龙”的命名与电闪雷鸣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太昊伏羲氏时代,先民们发现,每逢雨水降临时,乌云汹涌,当雷鸣电闪之时,那耀眼的闪光图像蜿蜒奔驰,一伸一曲,极像他们新制作的图腾。而紧紧相伴随的,是“隆隆隆”的雷声;“隆隆”声涵概着粗壮、雄浑、深沉和悠远等特点,给人的感觉自然是雄壮、崇高和神秘。于是,太昊伏羲氏和先民们取其“隆隆”声,将代表着众多部落第一次大结盟的新图腾,以“隆”这个音而呼之。当然,在太昊伏羲氏时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隆”和“龙”还不可能有什么区分,它只是一个称谓的符号。“龙”字是后来人们逐步发展演化而成的。其实, “隆”也好,“龙”也好,它代表的只是闪电的图像和雷鸣的声音,或者是闪电所带来的声音。
新图腾被太昊伏羲氏和先民们定名为“龙”之后。华夏民族的知识结构中,开始有了龙图腾的称谓,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体型能大能小、能上能下、能明能暗、能起能卧、擅爬会游、弯转曲折、快速行进、善于变化、能量巨大、天上可飞、水中可藏的龙的概念。太昊伏羲氏把龙图腾作为族徽,龙图腾从此成为华夏帝业的象征,龙图腾渲示着华夏九州的大团结和大融合。在远古的原始社会状态下,虽然还没有阶级,还没有剥削,但是,人们只要看到龙图腾,就会立即簇拥到龙图腾之下。随着历史的积淀和蕴蓄,龙成为沟通天地的吉祥瑞兽。在人们的心目中,龙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纳百川之胸襟。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文化标志,是吉祥嘉瑞的象征,龙图腾显示了无与伦比的凝聚力,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龙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精神纽带.成为民族传统、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考古证明
从考古的发现研究看,在人们的意识当中,龙与人的关系意识,从6000多年前开始一直延续下来。建国以来,在黄河,长江流域都曾发现过新石器时代有关龙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如内蒙古赤峰地区出土的玉雕龙, 该玉雕龙为碧绿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体呈英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被命名为C形玉雕龙,距今5500年;湖北黄梅县焦墩出土的河卵石摆塑龙, 形象为鹿头蛇身,长4.46米,距今6000余年。这些发现都曾引发考古界和史学界对龙文化的探索.人们曾预言,具有发达原始农业的黄河流域,有可能找到原始龙文化的影子.这一推测在1987年终于得到证实. 这一年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发现了一座古墓葬,墓葬右龙左虎,中间睡一个身高达一米八四的男性墓主。龙的图像是用蚌壳堆积而成的,属于体型较大的鳄形龙,形象同后世成形的龙纹比较接近。经测定,距今为6400百年加减135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