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的“三阶段论”
(2013-10-02 10:39:21)
标签:
绩效管理的“三阶段论教育修行战略经营管理杂谈 |
分类: 管理 |
绩效管理的“三阶段论”
纵观绩效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历史,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财务导向。在西方经济学“利润最大化”理论的影响下.企业为追逐利润、实现快速发展,把绩效管理的关注点放在利润.基于这种思想设计出的绩效管理模式可以称为“财务型绩效管理”。
第二个阶段为目标导向。以管理大师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为标志,绩效管理进人了目标管理时代,也有人
把绩效管理称作目标管理( MBO,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众多管理学者和企业经营者,竞相推行、实践目标管理,极大地促进了绩效管理的发展。基于目标管理思想设计出的绩效管理模式可称为“目标型绩效管理”。
第三个阶段为战略导向。以1992年卡普兰和诺顿发表《平衡计分卡—提高绩效的衡量方法》(《哈佛商业评论》1992年1一2
一文为标志,绩效管理进人了战略导向阶段。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员工的成长,强调企业内外部的和谐发展,从这一点上看,绩校管理完成了一次飞跃。
以战略导向为设计思想的绩效管理,可以称为“战略型绩效管理”,这种模式下的绩效指标设计与战略存在一些必然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战略是绩效指标的设计方向和灵魂
实践证明,只有把短期财务指标与员工成长相结合,把外部客户指标与内部管理指标相联系,才是绩效管理的正确方向。
(2)绩效指标是企业实现战略的充要条件
实现企业战略要依靠全体员工,企业上下需要形成一股强大合力,而绩效管理这一管理工具,恰恰具有这种神奇的力量。通过绩效指标设计,调动全体员下的积极性,达到全员沟通、全面执行、全方位落实的效果。绩效指标有了战略导向的指引,方能促使员工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消除绩效考核只是为了拉开收人差距、区分员工表现等的片面想法,满足公司实施全面管理的需要,确保公司年度战略目标的完成。
(3) 绩效指标是评估战略执行的客观依据
通过绩效指标收集,我们对大量以往没有量化的指标进行了测量和重新认识。绩效考核在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和部门业绩的同时,也用数据如实地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帮助管理者找出管理中的不足,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绩效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是多个子系统联合运行的共同体。各个子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彼此作用又合而为一,构成全方位的绩效管理系统。
z 绩效系统的子系统
绩效系统一般包括指标制定系统、指标执行系统、员工培养系统、信息交流系统四个主要子系统,前两者我们称为“双闭环”,后两者我们称为“软保障”。
所谓“双闭环”就是指指标有两个循环:从纵向看,指标由战略层面层层往下分解,下层保障上层,同时,岗位指标又反过来支持上级指标,上下指标构成因果关系,这就是我们制定指标的一个闭环;从横向看,指标由制定、执行、评价构成执行指标的一个闭环。这两个闭环相对独立又联合运行,实现了指标的动态管理,我们称之为“双闭环”运作。
所谓“软保障”就是要靠科学的测量和指标分解,并依靠良好的沟通氛围和员工素质的提升,最终提升绩效。这就需要着力营造员工培养系统和信息交流系统,构筑绩效管理的“软保障”
z 绩效指标体系的构架过程
构筑绩效指标体系总体框架的过程,形象地讲就是“孚段目标、两期工程”·所谓“手肆目杯丫是指琶囊绩救指标·运坦绩效指标、发展绩效指标三个阶段性目标。所谓“两期工程”中的一期工程是指初步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并试运行,在此期间要以理念引人和体系建立为切人点,重点建设四大体系,形象地说就是“造一台天平”,实现对公司、部门、岗位绩效的有效评估;二期工程是指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对绩效管理评估结果加以全面应用,形象地说就是“搭一架梯子”,使员工能上能下、收人能高能低,并实现绩效评价结果与薪酬分配、人员动态管理的有机结合
具体操作时要注意:
z 以战略目标为导向,构建指标体系,突破指标无序局面
指标设计要体现战略意图,层层分解到岗位,形成一整套目标体系,确保“上下同欲”。
第一步要确保公司关键业绩指标的正确方向。公司关键业绩指标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以年度作为一个周期,并根据公司战略规划的变化及时予以调整。在此基础上,逐级分解支撑公司关键业绩指标(KPI)的工作事项,形成公司层面的KPI指标库。
第二步要对部门和岗位关键业绩指标进行分解与提炼。每年初,各部门对照公司年度KPI指标库制定部门年度KPI计划,并以年度业绩责任书的形式加以明确。在此基础上,寻找部门工作中具有挑战性、改进性的工作,分解与提炼部门月度KPI计划。
特别要强调的是,在确定岗位KPI时,除了与部门月度KPI指标对照外,也要主动与公司KPI对照,相互参照后提炼出岗位关键业绩指标。
这个过程,就是让公司全体员工更加关注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把战略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让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都明白自己在全局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z 以过程控制为手段,构建指标评价监控系统,解决指标落实问题
完成了指标制定工作,绩效管理循环只是刚刚起步。要确保各级目标得到有效落实,还必须加强过程控制,因此需要设计评价监控系统。评价监控系统由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评估、绩效反馈与改进等部分构成闭环管理系统(PDCA循环)。
绩效计划就是指标的形成过程,是绩效管理的开始。
绩效实施与管理是从计划形成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包括考虑影响绩效实施的因素、持续的沟通、收集信息和进行监督控制。
绩效评估(业绩考评)是通过对照工作目标和考评标准,定量评定
被考评对象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工作职责履行程度、个人发展情况及组织运转效率等。
绩效反馈与改进是向被评估者反馈评估情况,让其及时了解自身绩效状况,将考评者的期望传递给被考评者。通过反馈,员工掌握了主管的评价和期望,就能不断改进工作;同时,主管了解了员工的业绩和要求,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激励和指导。
在评价监控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是指标的评价标准问题。
评价标准是执行与控制的依据,也是评价、反馈和持续改进的标尺,是科学量化工作内容的过程。
要提高绩效,就一定要让员工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科学的量化指标。可见,指标量化与工作目标实现直接相关。对定量指标,采取客观评价的原则,将其细化成精确指标.用数据评价工作质量和效果。对定性指标,采取以主观评价客观的原则,细化流程,寻找标准,使工作可以被准确评价,最大限度地用数据来展示工作效果。
在多数情况下,有意义的绩效指标都可以是描述性的,但这些描述必须是可以进行衡量并验证的。因此,量化可以针对所有的绩效指标,所有的绩效指标必须做到可以衡量并验证。
z 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进行全方位指标管理,避免“管、做分家”的现象。
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激发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的业绩和素质得以不断提高,以此促进企业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往的绩效考核被认为是个别部门的事,员公遍有“你管你的,我做我的”的心态,其实,员工既是指标的制定者,也是指标的完成者和汇报者,对绩效考核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在绩效管理推行初期,更需要全员统一思想。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该将总经理一直到基层员工全部纳入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中,强化全员全过程参与.为绩效管理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是想体系。
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把握宣传、发动和培训三个重点:在绩效管理方案制定、指标确立、考核评估过程中,要深人部门、车间和班组,广泛听取各级人员意见,共同研究讨论绩效管理的方法和步骤;同时,根据不同层次的管理需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形成广大员工自觉、自发参与绩效管理的良好局面。理论水平的提升和思想意识的统一,能有力地促进绩效管理工作快速向前推进:
能不断改进工作;同时,主管了解了员工的业绩和要求,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激励和指导。
在评价监控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是指标的评价标准问题。
评价标准是执行与控制的依据,也是评价、反馈和持续改进的标尺,是科学量化工作内容的过程。
要提高绩效,就一定要让员工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科学的量化指标。可见,指标量化与工作目标实现直接相关。对定量指标,采取客观评价的原则,将其细化成精确指标.用数据评价工作质量和效果。对定性指标,采取以主观评价客观的原则,细化流程,寻找标准,使工作可以被准确评价,最大限度地用数据来展示工作效果。
在多数情况下,有意义的绩效指标都可以是描述性的,但这些描述必须是可以进行衡量并验证的。因此,量化可以针对所有的绩效指标,所有的绩效指标必须做到可以衡量并验证。
z 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进行全方位指标管理,避免“管、做分家”的现象。
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激发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的业绩和素质得以不断提高,以此促进企业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往的绩效考核被认为是个别部门的事,员公遍有“你管你的,我做我的”的心态,其实,员工既是指标的制定者,也是指标的完成者和汇报者,对绩效考核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在绩效管理推行初期,更需要全员统一思想。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该将总经理一直到基层员工全部纳入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中,强化全员全过程参与.为绩效管理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是想体系。
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把握宣传、发动和培训三个重点:在绩效管理方案制定、指标确立、考核评估过程中,要深人部门、车间和班组,广泛听取各级人员意见,共同研究讨论绩效管理的方法和步骤;同时,根据不同层次的管理需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形成广大员工自觉、自发参与绩效管理的良好局面。理论水平的提升和思想意识的统一,能有力地促进绩效管理工作快速向前推进:
1.4指标体系的实施技巧
在推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新路,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通用的绩效指标建立方法与推行经验,快速、高效地推进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z 以培训促推行,用互动式教学转变观念
推行绩效管理时,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观念的转变。领导班子成员应该在各种场合,反复宣讲绩效管理的理念,为开展绩效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
绩效管理需要一定时间来学习、接受和掌握,但面对残酷的竞争形势,要想使这个过程快起来,就需要运用多种形式,使出一些巧劲儿。
在推行绩效管理之前和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级人员进行绩效管理的方法培训,引导员工用正确的方法处理绩效管理难题,使员工掌握制定指标、沟通绩效、分析改进绩效等一系列方法。因此,绩效管理不是制度上的一次更新,而是方法上的一次革命。在培训形式上,可以采用互动式模拟教学,现场指导、现场观摩、现场点评、现场答疑,提高培训效果,获得员工认可。对大家的一些思想问题,可以召开专家点评会,让大家畅所欲言,借助公开沟通平台解决思想问题.保护员工积极学习的热情;同时,坚决反对各种消极言论。
z 先搭台后唱戏,调动全员参与热情
绩效指标设计的成败,取决于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没有沟通的绩效管理无异于空中阁楼。
我们在推行绩效管理的各个时期,都要以沟通作为重要基础。在绩效管理推行前,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沟通统一大家的思想;在实施过程中,采取辅导员工寻找指标、召开全员绩效现场评估会等形式,给员工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员工的斗志。企业就是要通过绩效管理这个平台,优秀的员工脱颖而出,被大家所关注,为大家所认可,成为企业的明星、员工学习的榜样,使他们获得一种成就感,并掀起全员相互学的高潮。
z 分步骤保实效,控制关键点
若要绩效指标有实效,核心是两个字—改进。指标设计不要针对日常事务性工作,要避免把绩效管理和发奖金、下岗等问题简单地等同起来。在制定关键业绩指标时,要始终把绩效指标设计的焦点定位在改
进工作、提升业绩上;以是否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是否克服了困难、改进了工作、提升了效率、抓住了关键控制点,来衡量指标制定的合理性;要避免使绩效管理成为日常工作的罗列和工作计划的翻版。
顺利执行绩效指标的关键在主管。各级主管不能仅仅将自己定位在裁判角色上,还要在分解目标、制定计划、指导实施、动态纠偏等重点环节上,实施过程管理,确保指标方向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特别是在绩效管理实施的初始阶段,主管能否给员工鼓士气、想方法、做表率、同实践,直接关系到绩效管理的成败。
事实证明,不是员工做不到,而是主管要求不到;只要主管有要求,员工个个是精英。
我们要求各级主管具体给员工指明该岗位要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完成、如何测量评价,帮助员工把握工作思路,掌握工作方法,这是绩效管理得以持续提升员工能力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