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庙的碑碣:陶渊明拟古杂诗碑
(2015-07-23 06:58:41)
标签:
文化 |
分类: 大文化 |
致远堂法书碑
致远堂法书碑也称拟古杂诗碑,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约365—427)作并书写的杂诗12首原作并袁昂、徐勉、沈约及武则天等人的题跋,由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进士山西沁州张孝程从友人陶淑敬处得其真迹,求名工刻石而成。这是古今罕见的诗作与墨宝。多少年来,人们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两件不朽之作推崇他的文才及人品,但对于他的书法作品却从未见闻,难怪古代名家袁昂、徐勉、沈约及武则天等人对其称赞不已,题跋志感。
原碑在山西省沁县文物馆。武则天纪念馆于1991年拓印原碑文,于1993年复制立碑于庙内。
兹录陶渊明杂诗12首于下: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佳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春,节义为士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士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从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情故匪石,君情定何如?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暮作归去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我,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言,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着一冠。
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见此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
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嗤之。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晈晈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拆,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司时易,不眠知夜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惟悲凄,终晓不能静!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
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沉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霸。
庭宇翳余木,倏忽日月亏。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丙辰岁八月下田舍书与云公渊明潜。
诗碑之后是南北朝时梁朝(502~557年)司空尚书令袁昂、中书令侍中徐勉、尚书仆射沈约等官员的题跋。从袁昂的题跋中可以知道这些杂咏是陶渊明写给友人云龛上人的。沈约的题跋赞颂了陶渊明的高风亮节。
最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的题跋,她对陶渊明的书法艺术给予很高的评价。跋曰:
圣历二年十月,凤阁舍人韦嗣立以晋处士陶潜手书所赋杂咏呈进,朕欣然循览。知晋代风标朝野,一致如陶潜者,世徒谓其文咏可念,不知运笔静秀,楚楚涓涓,如深谷芝兰,无人自媚,洵可玩重,永炳千秋。御览。
武则天题跋
在武则天看来陶渊明的书法艺术超过了他的诗文水平,可见陶渊明的书法技艺精湛,字如其文。武则天这次观赏陶渊明书法艺术是圣历二年(699年)十月,随共同赏的有河北道按抚大使狄仁杰、天官侍郎崔玄韦、鉴察御史苏廷、侍御史张循宪。时隔7年于长安四年(704)二月十五日,81岁的武则天再次下诏,让刺史韦嗣立和灵武道按抚大使姚云之专程前往观赏。可见武则天对陶渊明的书法艺术是保等珍爱。
继武则天君臣之后,又为陶渊明书法题跋的是南宋孝宗赵眘的太子詹事太原王十朋。最后第十六位题跋的是清代进士张孝程。跋曰:
靖节先生人品学问晋代第一,从未有称及书法者,岁辛酉余与友人处得所草杂诗十二首,古劲流逸,墨迹宛然,遂携至京,每一展玩辄不忍释手。固思物之美者不可秘而弗传与传之不广且久,况物以人重世不经见如先生手泽耶,爰访名工镌之贞石以公天下。后世知好事者观之,不啻神依五柳、觉羲皇上人衣冠去今不远也。乾隆七年岁次壬戌十月二十三日。山西沁州后学张孝程
从古人题跋看,杂诗12首是陶渊明作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而经1326年后,由山西沁州进士张孝程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刻成诗碣,广传后世。据沁县文物馆领导说,张孝程的后代一直珍藏了这套石刻,但张氏后裔把它深埋地下不肯交出。新中国成立后,这套石刻由张氏后裔于60年代交给国家,现存沁县文物馆。
致远堂法书碑也称拟古杂诗碑,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约365—427)作并书写的杂诗12首原作并袁昂、徐勉、沈约及武则天等人的题跋,由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进士山西沁州张孝程从友人陶淑敬处得其真迹,求名工刻石而成。这是古今罕见的诗作与墨宝。多少年来,人们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两件不朽之作推崇他的文才及人品,但对于他的书法作品却从未见闻,难怪古代名家袁昂、徐勉、沈约及武则天等人对其称赞不已,题跋志感。
原碑在山西省沁县文物馆。武则天纪念馆于1991年拓印原碑文,于1993年复制立碑于庙内。
兹录陶渊明杂诗12首于下: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佳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春,节义为士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士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从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情故匪石,君情定何如?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暮作归去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我,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言,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着一冠。
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见此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
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嗤之。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晈晈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拆,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司时易,不眠知夜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惟悲凄,终晓不能静!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
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沉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霸。
庭宇翳余木,倏忽日月亏。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丙辰岁八月下田舍书与云公渊明潜。
诗碑之后是南北朝时梁朝(502~557年)司空尚书令袁昂、中书令侍中徐勉、尚书仆射沈约等官员的题跋。从袁昂的题跋中可以知道这些杂咏是陶渊明写给友人云龛上人的。沈约的题跋赞颂了陶渊明的高风亮节。
最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的题跋,她对陶渊明的书法艺术给予很高的评价。跋曰:
圣历二年十月,凤阁舍人韦嗣立以晋处士陶潜手书所赋杂咏呈进,朕欣然循览。知晋代风标朝野,一致如陶潜者,世徒谓其文咏可念,不知运笔静秀,楚楚涓涓,如深谷芝兰,无人自媚,洵可玩重,永炳千秋。御览。
武则天题跋
在武则天看来陶渊明的书法艺术超过了他的诗文水平,可见陶渊明的书法技艺精湛,字如其文。武则天这次观赏陶渊明书法艺术是圣历二年(699年)十月,随共同赏的有河北道按抚大使狄仁杰、天官侍郎崔玄韦、鉴察御史苏廷、侍御史张循宪。时隔7年于长安四年(704)二月十五日,81岁的武则天再次下诏,让刺史韦嗣立和灵武道按抚大使姚云之专程前往观赏。可见武则天对陶渊明的书法艺术是保等珍爱。
继武则天君臣之后,又为陶渊明书法题跋的是南宋孝宗赵眘的太子詹事太原王十朋。最后第十六位题跋的是清代进士张孝程。跋曰:
靖节先生人品学问晋代第一,从未有称及书法者,岁辛酉余与友人处得所草杂诗十二首,古劲流逸,墨迹宛然,遂携至京,每一展玩辄不忍释手。固思物之美者不可秘而弗传与传之不广且久,况物以人重世不经见如先生手泽耶,爰访名工镌之贞石以公天下。后世知好事者观之,不啻神依五柳、觉羲皇上人衣冠去今不远也。乾隆七年岁次壬戌十月二十三日。山西沁州后学张孝程
从古人题跋看,杂诗12首是陶渊明作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而经1326年后,由山西沁州进士张孝程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刻成诗碣,广传后世。据沁县文物馆领导说,张孝程的后代一直珍藏了这套石刻,但张氏后裔把它深埋地下不肯交出。新中国成立后,这套石刻由张氏后裔于60年代交给国家,现存沁县文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