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副词的发展
(2009-05-17 16:07:44)
标签:
文化 |
摘要:副词是虚词的一种,它的产生与实词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实词的虚化是产生副词的主要原因。副词在整个词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子,它是词类中数量最多,运用范围最广,最为复杂的一类,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副词内部需要分类,可是不容易分得干净利索,因为副词本来就是个大杂烩。”(1)
关键词:副词
我们知道就虚词而言,除了形声词、语气词、感叹词等少数词类外,其他几个词类大都是从实词中虚化而来,自然副词作为虚词的组成部分也应该是从实词中虚化而来。作为半实半虚之词,虚词在语法结构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起着连接其它词性语句的作用,可以说缺少了它的参与语句将无法得到完美的表达,我们的汉语也会因此而失色不少。在语法中,副词主要起着修饰动词,形容词,名词性谓语的作用,一般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同时,在副词内部我们又可以把它划分成不同的小类:表时间的副词,表范围的副词,表程度的副词,表敬的副词,情态副词等,但不管它种类怎么的繁多,运用多么的复杂,它的起源是单一的,简单的,它们都是由实词虚化而来,接下来我们就他的起源浅谈一下。
实词的虚化是单音节副词产生的主要原因。单音节副词都是由实词虚化而来,而实词被虚化产生单音节副词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式,其(一)是由实词本义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它主要是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直接虚化为副词的,下面我们对其进行逐个分析,(1)名词到副词的虚化,如“早”开始为“早晨”的意思,是个名词,但随着后来的发展,它产生了“很早,较早,早点儿”等非名词性的意思,一步步演化为副词,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扫,早帐具至旦。平明, 令门下候伺”之中的“明”已经不再是名词,而演化为副词“很早,较早”的意思了。(2)动词向副词的演变,如“滋”字,本为“增益”的意思,但到后来逐渐延伸为“越发,更加”的意思,比如“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隐公元年),“是以窦太后滋不说。”(汉书·田玢)之中的“滋”字都已经演变为副词“更加,越发”的意思;(3)形容词向副词的演化,如“诚”本意为“真诚,真实”的意思,随着后来发展的需要,又有了“确实,的确”的意思,显然“的确,确实”为副词,“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子诚能为寡人为之,寡人尽听子矣。”(吕氏春秋·乐成)中的“诚”字已经变为副词,为“的确,确实”的意思了;(4)数词也开始向副词延伸,如“一,三”,本为基数名,后却延伸为“完全,全都”,“再三,多次”的意思,)“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孙子兵法·九地),“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汉书·终军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鲁哀公问舜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荀子·哀公),之中的“一,三”已经分别演变为“完全,全都”,“再三,多次”的意思,由以上分析可见,无论是实词直接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引申虚化为副词,还是由实词直接虚化为副词都是产生单音节副词的一个重要原因。(二)由实词本义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对于这种情况也是产生副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下面我们可以从几方面进行阐述,(1)实词由基本义先引申出新的词义,这个新义并不改变原有词性,然后又引申从而虚化为副词;【1】名词→名词→副词,如“本”字,它本意为“草木的根”,后根据需要它有“草木的根”引申为“根基.根源”的意思,最终又逐步引申虚化为副词的“本来、原来”的意思.如此情况我们在古代许多作品中可以找到根据,如《吕氏春秋·辩土》:“是以广以平,则不丧本茎。”,其中的“本”字是词的基本意,“草木的根”的意思,而在《史记·乐书》:“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中的“本”字已经演化为“根基、根本”的意思了, 在《陈书·周弘正传》:“若束xiū以上诸士大夫征见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无定处,无所与疑.”之中的“本”字已经完全虚化为副词“本来、原来”的意思了。【2】动词→动词→副词,这种情况也是实词间接被虚化而产生副词的一个重要类型,如“尝”字,本意为“品尝”的意思,后随着文学发展的演变,又出现了“经历、尝受”的意思,直到最后虚化为副词“曾经”的意思,这我们也可在古文中找到根据,在《诗·小雅·甫田》:“田jun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中的“尝“字为词的本意“品尝”的意思,而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此中的“尝”已经为“经历”的意思了,等到《史记·张仪列传》:“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之中的“尝”已经完全虚化为副词的“曾经”的意思了;【3】形容词→形容词→副词,我们以“枉”字为例,“枉”字本意为“弯曲”的意思,后来又发展出“冤枉”的意思来,最终通过逐步的被虚化,而形成了“徒然、白白地”的意思来,《孟子·滕文公下》:“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之中的“枉”字为本词的基本意“弯曲”, 而在《抱朴子·外篇·名实》:“是故抱枉而死,无愆而黜者,有自来矣。”中,“枉”字已经为“冤枉”的意思了,在《唐宋传奇集·郭元振》:“
终不使汝枉死于淫鬼之手也。”中,“枉“字以彻底被虚化为副词了。(2)有实词假借而来;如“向”,本谓为“朝北开的窗户”,假借为“从前”的意思;“还”本义是“返回”,假借为“旋”,义为“迅疾、很快”;等等。
(二)除了单音副词外,在古汉语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复合副词。复合副词早在先秦就已产生,汉代以后则大量出现。关于复合副词的构成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谈起:
(1)联合式:它是由两个同义或近义的副词连用而构成的,如《陈书·裴蕴传》:“我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之中的“犹尚”也可作“尚犹”,“尚犹”即为两个单音节副词联合而形成。
(2)后置式:它是由副词与助词相结合而构成;如《梁书·王僧辩传》:“贼骑既去,俄尔又来”,之中“俄尔”一词,就是有一副词和一介词相结合而形成;
(3)重叠式:它是由单音副词的重叠连用而构成;如《战国策·赵策二》:“秦之攻韩、魏也,则不然。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稍蚕食之,傅之国都而止矣。”之中的“稍稍”就是有两个单音副词相结合而构成。
小结:在古代汉语中,副词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从其他词种中脱离出来,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词系,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但是无论它如何的发展,它都无法摆脱它与其它词系的这种千丝万虑的联系,因为它源于其它词系,又是其它词系的进一步的发展。
注释:(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42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6月第1版。
〔2〕本文所谓“本义”, 主要参考《说文解字》以及汉唐学者对经史的注疏;
{3}王力,《古代汉语》,中国人民出版社。
参考书目:(1)《战国策》,商务印刷馆出版
(2)《汉语史稿》,王力著
(3)《古代汉语》,王力著
(4)《谈实词的虚化》,《语言研究论丛》第4辑, 南开大学出版社,解惠全著 1987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