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王安石》01
(2010-10-01 14:13:39)
标签:
文化 |
第一讲 治世贤相 祸国权臣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三大变法,分别为:商鞅变法、熙宁变法还有万历新政。
其中属熙宁变法最为特殊,我之所以这么说,这和熙宁变法的领导人王安石变法期间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商鞅最后虽然被五马分尸,但变法的很多成果还是得以保存了的。商鞅本人也被后人所推崇。万历新政虽然失败,可张居正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被视为贤臣。而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则不同。从熙宁变法到失败,王安石都一直是文人墨客所炮轰的对象。关于熙宁变法,我们在后面几讲中会为大家讲述,今天这讲的题目既然叫“治世贤相祸国权臣”,那我们就先来解读王安石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个人认为王安石在为官方面是没得说的,从某方面来讲,王安石的改革大大缓解了宋王朝的危机。
北宋建立时,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大中央集权,将地方精兵收编成禁军,又设立了各种复杂的职位,看似各司其职,实则相互牵制,并收地方钱粮收入国库,留部分用以地方日常使用,最终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不良影响。
到了后来,矛盾愈演愈烈,时常会爆发个起义什么的,(其实就是上山当土匪了)如此一来,宋朝的部队就时常出去剿匪平乱什么的,几乎赶上军事演习了。有人会说,既然如此宋朝军事力量怎么还那么差?我可以告诉你宋军并不是差,而是领导层时常调换,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嘛。您这没事总换人还能好啊!另外宋朝的将领又多是文官,所以才会胡乱指挥,你说有这种部队,能打胜仗吗?
因此宋朝时常被周边的邻居们勒索。宋朝每年都要给人家岁银。此外由于官吏众多,俸禄的花费自然是少不了的。您不能说让咱们光干活不吃饭,到饭点了就去喝西北风吧!按《宋史·食货志》的说法,宋朝每年都把钱花在这些事儿上了。
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引卢策所言,宋仁宗皇佑年间,国家财政收入三千九百万,支出一千三百万,占收入的三分之一。宋英宗治平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四千四百万,支出八百八十万,占收入的五分之一。而到了神宗的熙宁年间,收入虽达五千零六十万,但支出也是五千零六十万,竟占收入的百分之百。如此说来,赵顼的国库,岂不等于是空的?
那这问题出在哪了啊?您说这皇上没事怎么着也得想想这些事吧?
咱说神宗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所以他没事就会研究下这些事。
最后他得出个结论:从皇佑到熙宁,财政收入就增加了百分之十二以上。这个是怎么上涨的啊?您不能说他去发展什么工业了吧!这就发展也不能那么快。最后得出结论了老百姓的赋税重啊!那您说咱调整调整税率呗!也不行。为什么?因为支出涨的更快,已经达到百分之三十八以上。如此入不敷出,王朝哪里还能支持得住?前面我们说了神宗这人闲不住,的确如此,他不但闲不住,心还特大!在想着国内这摊破事的同时还一直想要雪耻报收。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让自己的王朝振作强大起来。
他多次对臣僚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又说“国之要者,理财为先,人才为本”。说白了就是神宗想给自己找个管家加财经顾问的融合体。可是这人去哪找啊?还真有,这时候他想起了那个曾经给他递折子,让他改革的人,这个人就是王安石。于是王安石开始了他不平凡的高级执政生活。说到这我们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也就引申出来了!
王安石之所以一直遭轰就在此,这里面有个细节:咱应该知道,如果你的上司是个工作狂,那么他一定希望你也一样。王安石的上司神宗就属于这种人,在他的鼓舞及支持下,王安石自然可以大刀阔斧的搞改革,即使有人不服,那也没辙啊!您给皇上上折子啊,皇上会看吗您说。
那会儿想什么司马光、苏东坡之类的保守派的领军人物都被发到地方了。而保守派的人基本上又都是文人,您说他不就只能给王安石扣帽子了吗?就想乾隆朝时,汉人为了找点儿心理安慰就说乾隆是啊、汉人什么的。王安石也如此。像是御史中丞(相当于部长级国家监察部副部长)吕诲就曾上疏弹劾王安石,说他“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御史(监察部干部)刘琦等人则指斥负责实行新法的薛向等人是“小人”。这种谴责甚至发展为人身攻击。比如苏洵就专门写了《辨奸论》一文,指桑骂槐地说现在有的人(实指王安石)嘴上讲着孔子老子的话(口诵孔老之言),好像做着伯夷叔齐的事(身履夷齐之事),为人处世却不近人情,穿罪人衣(衣臣虏之衣),吃猪狗饭(食犬彘之食),把自己弄得像个囚犯(囚首丧面),居然还恬不知耻地高谈阔论(而谈诗书)。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大奸匿”?尽管这篇文章未必就是苏洵所作,但它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对王安石的厌恶,却是事实。由此可见尽管王安石在保守派的眼中被视为祸国权臣,专权独断。但客观来看王安石的所做所为,王安石足可成为治世贤相。
王安石本人却并不在意他人的看法,他这种豁达正是在少年时期所养成的。
那么王安石的少年又是怎么样的呢?请关注下讲《少年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