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隐若现的韶文化
昨天,我在韶关,这是我第三次到韶关了。“韶关”这个名字有没有什么来头?据说没有什么来头。而“韶州”这个弃用的名字则大有来头、大有历史。那么,“韶”字的来源怎样?有没有“韶文化”这说法呢?
据说远古尧舜禹时代,舜帝与尧帝及其分支进行激烈战争,一直将尧帝的儿子驱赶到岭南,一直打到今韶关,这里少数民族多,因不敌舜帝的强大,故“以乐和之”,而舜帝在现丹霞山发现这些歌舞乐非常好,十分喜爱,便接受了当地人的献好,不再打仗,使当地避免了生灵涂碳。此后,舜帝把这些乐工、乐队、乐女、乐器一并带回中原,于是舜帝的宫廷中便有了专门的“乐”,称为“韶”或“韶乐”,就象唐朝宫中的唐乐一样。而当年舜帝征战到此也被现丹霞山的这块美丽独特的大石头吸引而难忘,后朝便将这块石头叫做“韶石”,那个山叫做“韶石山”,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后来到宋代这里叫韶州也就是这样得名。
那么,“韶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据当地老学究说,是“和谐”,即舜帝的“锐战”与迎上来的“乐和”碰撞后,干戈被化为玉帛。哈哈......见仁见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