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荆门历史的龙泉公园

标签:
陆九渊荆门宋体惠泉象山书院钟贤兵文化 |
分类: 旅行-阳光海岸 |
见证荆门历史的龙泉公园
整理:钟贤兵
http://s16/middle/5fe6dd59hae5f77e1c66f&690
荆门市龙泉公园(象山风景区)是湖北最有魅力的文化公园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讲,公园是一部荆门古代史。
象山位于荆门城西,与城东的东宝山遥遥相对。海拔 176米。汉时名半月山,隋称峨眉山,唐名蒙山。南宋时因陆九渊曾讲学于此改今名。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已是名胜之地。“三苏”父子同游惠泉,留下诗墨;黄庭坚途经荆门,于此题碑。荆门历史上“三台八景”中的讲经台、老莱山庄、唐安古柏、西宝昙光、龙泉十亭均位于此。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公园占地78公顷。景区内山、泉、湖、河相映成趣,楼、台、亭、阁顾影生辉。山体摩崖石刻随处可见,文明湖常年碧波澄清,蒙、龙、惠、顺四泉冬暖夏凉,常年不竭。全园分三大景区。山上以蒙山主峰为中心形成象山景区。现建有华夏艺林园、动物园、烈士陵园、岚光阁、老莱子山庄、孝隐亭、仰止亭等景点。山脚下以龙、蒙、惠、顺四泉及其清澈泉水汇集而成的文明湖、陆夫子祠、清河桥、建于唐安古寺遗址上的绎志园组成文化古迹区。临街是青少年活动区,建有游乐场、青少年科技馆、桃花岛、大草坪、人工河等。1999年被列为中国百家名园之一。为国家3A级景区。
附【龙泉公园主要景点】
陆夫子祠
位于象山东麓,文明湖西南岸。俗称陆公祠。为纪念南宋理学家陆九渊而建。陆九渊(1139--1193年)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人。字子静,号象山。乾道八年(1172年)中进士,初任隆兴府靖安(今江西靖安)县主簿,后调建宁府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主簿,迁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等职。绍熙年间(1190-1191年)曾两度任荆门军(辖今湖北荆门、当阳两县市)知军,政绩显著,被作为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晚年讲学象山,建象山书院,绍熙三年,病逝于荆门任上,归葬于金溪青田。嘉定十年(1217年)赐谥“文安”。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遗著被编成三卷《象山先生全集》留传后世。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为纪念陆九渊,参政(官职名)钟文俊把陆九渊当年听讼、讲学象山书院改建为陆夫子祠。陆夫子祠是一座石木结构的“四合院”式建筑,祠门朝东,由头门、大殿(即正殿)、后殿、南北厢房和四周花墙等组成。正殿三间供奉陆九渊的石像;后殿三间,提奉文昌帝君,两旁各有厢房五间。后几经焚毁,清乾隆年间知州舒成龙重建。陆九渊当年讲学的讲经台(为荆门“三台”之一)也于清代重建,台上建纪念亭,安陆知府张世芳取《诗经》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句意,题为“仰止亭”。今陆夫子祠系1993年重建,内有荆门历代廉吏馆、荆门乡贤馆、张自忠纪念馆。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象山四泉
在象山东麓,罗列着惠、龙、蒙、顺四大名泉。泉水从石缝里涌出,汇入文明湖,再流入竹皮河,注入汉江。其中蒙泉、惠泉,唐宋时期已闻名。蒙泉依原蒙山得名;惠泉较蒙泉次之,因是温泉较蒙泉优惠,故名惠泉。北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7年)彭乘任荆门知军时,在蒙泉北侧凿得一新泉。这个泉恰好在老莱山庄(传为春秋楚老莱子隐居地),彭乘依老莱子的孝迹,名该泉为顺泉。后顺泉被淤塞,清乾隆年间知州舒成龙清理修竣,并在泉后石壁凿“顺泉”二字。而龙泉则为乾隆十一年(1746年),知州舒成龙在竹皮河上修筑来龙石桥时,傍山采石时,在蒙泉与惠泉之间又凿得一泉,并且掘出一块碑碣,上面刻有南宋熙宁年间荆门知军吕元所题的一首诗:“泓泉敷润有深功,石渎涓涓海眼通。岁稔时和霖雨足,风云长静白龙宫。”舒成龙据诗的末句,把新凿的这个泉取名龙泉,同时把新筑的石桥定名为来龙桥。龙泉旁边,建有龙泉亭、得月台和跃渊阁。其中惠泉的中央筑方形平台,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年)文献皇后下令建造了初月亭,清朝乾隆年间修葺时,改名流清亭。流清亭旁还有一座喷玉亭。蒙泉也建有潜玉亭、浮香亭。顺泉有座孝隐亭。唐代的宇文鼎、李德裕、沈传师、牛徵、刘次山,宋代的张垓、陆九渊、欧阳修、孙仅、孙羽中、张敬翁、黄鲁直(即黄庭坚)以及明代的黄辉、康一元等人曾为蒙泉撰文写诗题字,留下不少碑碣。由于战乱多毁坏,只留下南宋陆九渊、张垓、黄鲁直、明代黄辉和民国初年江西南昌七龄童所书石碑。象山四泉石刻已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明湖
位于象山东麓。文明湖是清乾隆年间,荆门知州舒成龙为构筑龙泉书院东侧的来龙桥,傍山采石时所掘的洼地,经整治筑堤而成。湖面东西宽五十米,南北长二百米,水深三米,面积达一万平方米。湖西侧有蒙、龙、惠三大名泉;北岸是龙泉书院;南岸有陆夫子祠和祠前的清河桥。湖面碧波荡漾,清澈如镜;流清亭、跃渊阁、文明楼等诸多亭台楼阁倒映湖中。
龙泉书院
位于荆门市区象山东麓的文明湖畔。清乾隆十一年(1740年),知州舒成龙在蒙泉与惠泉之间凿得一泉,并掘出一块碑碣,上有南宋熙宁年间荆门知军吕元所题的一首诗:“泓泉敷润有深功,石渎涓涓海眼通,岁稔时和霖雨足,风云长静白龙宫”。舒成龙便根据诗的末句,将此泉定为龙泉。书院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内有三堂(德育堂、洗心堂、东山草堂)、两馆(春华馆、秋实馆)、两斋(敬业斋、乐群斋)、两轩(寄畅轩、会心轩)、一园(荆园),由此形成了一庞大建筑群。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荆门知州凌兆熊又建文明楼和尺木楼。后废科举,兴学校,龙泉书院便于1906年改为龙泉中学。如今龙泉书院的文明楼、洗心堂等,风韵古朴。
老莱山庄
传为春秋时期著名道家老莱子隐居地。是荆门历史上的“三台八景”之一。山庄占地025公顷,分为主殿、侧殿和东、西门,殿内陈列“老莱子斑彩娱亲”、“孝感动天”等二十四孝的腊像。
盆景园
1993年修建于荆门历史上的唐安古寺和绎志园的遗址上,占地1公顷。由勋、榻、楼、阁、廊等十五组青瓦白墙红柱的仿清建筑体组成。
文峰塔
原位于荆门古城小南门(原凤鸣门)内的文庙西侧,为知州牟嗣龙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为实心石塔通高20米,底周18米,五层八面层层出檐,隔面设窗。面北的塔壁有神龛,供奉石像一尊,容貌端庄,形态安祥。
魁星阁
位于荆门古城小南门(原凤鸣门)内的文庙东侧,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大规模地维修过,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知州牟嗣龙主持重建。为石木结构的砖砌古建筑,造型是塔、楼、阁相结合。在青板石砌筑的六角形台基上构筑三层六棱楼阁,通高18米;“六滴水”式,层层出檐,六面开窗。门楣上有“文运天开”的题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