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子的文明

标签:
随笔吃饭的文明美食文化 |
就是这幅广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过我的记忆还是不够准确,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就像上面的托盘。
过日子的文明
2023/5/21,9:04,周日,多云,室温23.6,湿度40
昨天下午女儿女婿都在我这里。
女婿有自己的工作室在我这里,也会在半地下室忙他的爱好。
女儿和我说说话,检查哪儿感觉需要擦拭就随手做了卫生。我在一旁注视着,看她怎么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有自己独特的要求,经过几个月,我也在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使之逐渐适应,谈不上适应,只是接近罢了。
其实我似乎也能感觉女儿也在不知不觉间接近或调整她的要求。厨房有很多不锈钢的烤盘我也用不上,大烤箱一次也没有用过,没有什么需要烤制。空气炸锅倒是经常用,比如餐包总得在空气炸锅加热四分钟,那种外面有硬壳的餐包很脆香,也不硬,而硬壳里面的面包很柔软,特别香。一面吃,一面手撕,会有很多的面包屑就让其掉落在盘子里。当然女婿还给我买来一个单人的餐盘,不是国人通常用的餐盘,而是木制的,有边框。这样我整个吃饭就在盘子里。我在电影,或三四十年代的西人用的大多是这种盘子。
我在塞图巴尔鱼市看到广告一个小男孩,和我用的一模一样。难怪女婿会买来这样的餐盘,早期英国就是用这样的餐盘,既然如此,存在就有其必然,也是文化的延续。那种传统的,小时就用的物件,常会引起往日的记忆,产生联想。
女儿昨天说今天和我一起去里斯本宝马街中国超市,她要去买点零食。我求之不得,也正要去买《老干妈》。
女儿去不会很早,一般在下午,女婿会开车送到轨道交通的站台Coina,女儿随口说我要去也可以叫斯蒂夫接送,我说不行,那样就增加了女婿的“工作”,我不会那样要求,除非特殊情况,比如去机场,有行李等,但不能成为常态,超出了范围,会对女婿造成不便。
其实女婿接送女儿我已经很感激了,不过,也是应该的,是本份。两代人在生活中的交集应该有个度。生活中的琐事,成员间的信任,不能像外人那样防着,但也不能随意动用,翻动孩子的物品,随意进入孩子的房间,除非事先声明,打个招呼。
其实国人也有很多所谓的规矩的,孩子吃饭一般都不上台面的,那时在灶间吃,孩子多由管事的,母亲,或其他女性掌管,分食。小时候寄养在外公家,就是由大舅妈掌管,几个孩子也会自觉排队,我是寄养的,自觉排在最后,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只是自感是“外人”,如果有我这方面的亲属来看望我,我就知道今天我要去堂屋吃饭了,会有小激动,无名的开心。不过依旧不得放肆,要低调,再低调。要等大人们落坐后,外公外婆说了才能在坐指定的位置,还要等大人先动筷子,只能吃靠近自己的菜,当然大人,长辈也会不时捡菜给你,不得挑选。
这些规矩可能因各地习惯有所不同,但一定有特定的“规矩”,也就是文明教养。只是最近几十年到上百年,社会动荡,产生变迁,甚至不知规矩为何物了,
三叔一家从台湾来上海探亲,我就能明显感觉他们的规矩依旧。首先四位表妹们在餐桌上几乎不说话,更不会插嘴。我们总会抢着说话,因规矩被革。。。命了,无序,自然混乱。。。我们以为就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