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论《文心雕龙·神思》

(2010-12-01 00:52:38)
标签:

杂谈

分类: 发表过的论文

浅论《文心雕龙·神思》

【内容提要】:《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创作论的第一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是创作论的总纲。刘勰在这一篇中阐述了文学创作与想像之间的联系,并从外物、思想感情与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强调了想象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提出“虚静”、“神与物游”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观点。

【关键字】:刘勰  神思  虚静  神与物游  文学理论 

【正文】: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共五十篇,“体大思精”,有完整科学的体系和组织严密的结构,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总论和二十篇文体论论述的是文学的基本原则,论证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本质,以及各种文体的渊源和流变。下编主要论述的是创作论和批评论。多年以来人们更多的将目光投向下编,这部分书中,刘勰告诉我们文章究竟该如何写、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因此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在这里读者可以很清楚地体会到刘勰对文学创作的规律与写作技巧的研究是具有高度总结性与突破性的。

《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创作论的第一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因此可以称为刘勰创作论的总纲。刘勰在这一篇中阐述了文学创作与想像之间的联系,并从外物、思想感情与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认为想像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对于艺术想像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以了高度的评价。然后便具体来说刘勰提出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便是继承了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文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想像思维与万物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深入的挖掘与探讨,阐述了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则将重点放在了写作之中应该如何想象,想象思维应该如何培养上。

刘勰《神思》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的特点,而且在这之后,提出了进行艺术想象的几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是精神心理状态要处于虚静,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他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虚静的目的在于保证艺术想象活动开展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不受任何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干扰,以便集中精力使艺术构思顺利进行,并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刘勰的虚静论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在论技艺神话故事时突出地强调了虚静的作用,认为要达到虚静的状态,必须排斥视听等感性认识和知识学问,但他所说的这些故事本身则又充分的体现了要使技艺达到神话水平,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与实践的积累,实际又肯定了知识学问和具体感性知识的重要性。而庄子虚静论对后代文艺创作思想的影响又正是通过这些技艺故事而产生作用的。所以刘勰在强调虚静时把“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与虚静精神状态同时并列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刘勰论述艺术想象理论中所提出的又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他实际上已经认识到作为艺术想象的心理活动现象,虽神妙莫测,实际上却与外在的自然现象始终保持着一种紧密联系而不可分离的状态,所谓“思想为妙,神与物游”,“神用象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正是关于艺术想象这一活动特点的形象说明。思维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性,是任何思维都具备的特点,并非为艺术想象所独具。

所谓的“神与物游”,意思是说,构思的奇妙,在于能使心物交融,亦即精神和外物相交接、相融合。所指的就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艺术想象。对于人的思维、想象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这种认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陆机在《文赋》中也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这是陆机对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的特点做出的详细入微的描述。刘勰显然是受到到了陆机的影响。在《神思》篇中,刘勰以生动的比喻,描述了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及其超时空的特点。“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讲的是超越任何时间的差距;“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则大概讲的是超越任何空间的差距。他与《文赋》中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意义上是基本相同的。但是,“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刘勰的“神与物游”还强调的是一种艺术想象变化莫测。故所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中风云变幻可见一斑。然而,刘勰的“神与物游”捎带一个“神”字,更强调的是“有如神助”,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所以,刘勰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这种想象,既能冲破视野所限,又能跨越时空所阻。是神圣而无所阻挡的 。总的来说,其本质上就是“主体感情与艺术表象相融相游、和谐运动、向着审美意象方向发展的内涵丰富的心理活动。”
    “神与物游”要求神与物要达到高度的统一,在刘勰看来,如果没有对思想和现实的深刻理解是很难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的,神和物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需要创作者的能力就是要发现这种内在的联系,从而将内心的情感用万事万物进行表达,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挫万物于笔端”的勇气是需要对整个世界的内在把握而实现的。

刘勰是第一次对神思做出系统的理论概括并把它作为艺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来使用的。而对《文心雕龙》中“神思”含义的认识,学术界历来存在着分歧,贺天忠曾在《“神思”新探:获得灵感时的文思》举出了如下六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一一指出其不足:1. 艺术想象活动说,持这种意见的学者以王元化、叶朗、李泽厚、刘纲纪等为代表,这种说法抓住了“神思”阐述的重要内容,但把它仅仅局限于艺术想象来解,似乎过于狭窄;“神思”具有想象的特征,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2.“文思”或“艺术构思”说,以张文勋、牟世金、缪俊杰、祁志祥等为代表,这种说法虽然把握了“神思”的主要方面,但说成是艺术构思专论,没有突出“神”的意义,也不与刘勰的“文之思”相对应;3. 艺术构思为主包括想象、灵感等因素说,以张少康、陈思苓、周振甫、郭晋稀、王运熙、鲁文忠等为代表,这种观点比较符合刘勰的原意,但把“神思”局限于艺术创作或艺术构思,似乎不尽符合刘勰的“文之思”;4. 形象思维说,以王达津等为代表,这种说法过宽也过窄,“神思”包含了形象思维,但不尽是形象思维,同形象思维也不能对等,其中也包括理论文体、应用文体的“神思”,形象思维中有神思,还有非神思的一般形象思维;5. 精神活动说,以赵仲邑等为代表,这种说法更过于笼统,没有揭示出神思特定的意义;6. 灵感想象等同说,以朱广贤等为代表,这种认识显得过于狭窄,缩小了神思的外延,缺少了“思”的内容。而且把灵感说和想象说等同对待,给人的疑问更多,想象和灵感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他在最后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认为“神思”就是灵感来临或获得灵感时的文思,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因此,在这里由于其含义的不确定性,我们权且把它作为一种思维来对待。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对神思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论述了神思的定义、特征与艺术形象的关系,以及神思的培养等。在刘勰看来,神思是一种不受身观和时空限制的奇妙的思维力:“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对神思的现象进行了描述之后,刘勰进一步探讨了这种神妙的思维所赖以形成和展开的“心”和与心相联的“志气”,以及和“耳目”对物的感知相联的“辞令”。前者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心与物的关系问题,后者则是“言”与“意”的关系问题。神思首先依靠了艺术家的“志气”,“志气统其关键”,“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神思”中的心物关系之间建立的心理距离是心物赠答、神与物游。神思也涉及到艺术的传达问题,是和“言辞”分不开的:“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心与物,言与意的完满融合,依赖于艺术家的修养即其虚静的心胸,“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仅有此还不够,艺术传达是“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的过程.又依赖于艺术家积极的锻炼和修养:“秉心养术”、“含章司契”,否则:“方其搦翰,气倍辞前”,而“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但“情数诡杂”的神思又不是“苦虑”、“劳情”的结果,而是心与物的相互感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传达也基于“意授于思,言授于意”的自然而然的过程。

刘勰的神思论对后世美学和艺术理论影响很大。在此之后,唐代书画家孙过庭、张怀瓘、裴孝源,宋代画家邵雍,元代画家李衍,以及明代的胡应麟、袁宏道、唐志契等都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阐释。清代金圣叹提出了“动心说”,李渔提出了“代人立心说”,这些是“神思说”在小说以及戏剧领域内的发展,叶夔、郑板桥、刘熙载等进一步发展了神思说,晚清的梁启超等则在结合神思与西方想象理论方面有开创性贡献。

“神思”之于中国文论,恰如想象之于西方诗学,是支撑起审美理论大厦的重要柱石。作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审美范畴,他们在意义上有相通处,但在内涵、发展轨迹与外延上他们自有其独特的规定性。“想象”就其本意来说就是想出一个“象”,据胡经之先生考证说,在西方最早提出“想象”一词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心灵论》中说:“想象和判断是不同的思维方式。想象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想象”一词出现虽早,但一直却为古希腊文学理论所忽视,直到十八世纪以后才得到广泛运用。心理学一般认为想象是指人们在记忆表象的层面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它包括联想和幻想两个方面。想象根据创造的性质可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类型。而深思的主重要特点则主要体现在凝神、虚静中超越现实时空而进行的以“神”为主的心灵悠游。同时又需要用语言将其神思的情感意象完美的表达出来。我们可以看到,神思=想象,这一等式并不成立,在外延上,“神思”应该打与西方史学中的“想象”,神思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先是“物沿耳目”,在“神居胸臆”之后,“神与物游”,实现将外在“物”化为意象这一过程,然后“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迹,疏则千里”,完成对形象的塑造。而西方想象论著要着眼于神似论的第一阶段——创造审美意象,而将以后的事情分给了另外一个领域——语言表达。此外,“神思”中的“神”与“物”是交融互渗、了无隔阂的,而想象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了理智的约束,思想与物、对象是分离的。

【总结】《神思》探讨了创作时的构思问题,对创作构思广阔丰富的特点作出了具体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状态,做到"神与物游"。刘勰的“神思”对于中国的文学理论乃至美学、艺术理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值得我们细心研读领会的。

                                                       

汉语言本科3班:任晓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