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心雕龙》有关创作的八篇译注(物色篇)

(2011-07-17 20:53:51)
标签:

文心雕龙札记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一   物色篇

(解题)  本篇是《文心雕龙》第四十六篇,主要从自然现象和文学的关系上来探讨文学反映现实的规律,以及在创作中应怎样反映客观现实。

     从文学艺术的产生来看,刘勰在本篇以鲜明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出文学是由于五彩缤纷的客观事物打动作者的心,使他产生出种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无法安静下来,于是用文辞来表达,便产生出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就好似往来赠答一样,客观事物使作者情感波动,作者因而写出反映客观事物的文学作品来。所以,反应现实就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任务。

    从这种认识出发,刘勰在本篇中提出了真实而艺术地反映客观的要求。但真实性上,他不仅要求“切状”,要求作品像盖印一样逼真地反映出事物的原貌来,使人从字里行间看到的景物就像真的一样;而且还要求能够“穷形”、“穷理”,使人在作品细致的描写中感到“情貌无遗”而余味无穷。但是,尽管要求真切详尽,却不允许像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那样大量堆砌辞藻,过分在奇特动听方面下功夫。在艺术性上,刘勰要求“丽”,但要恰如其分,丽而有则。描写要详尽,但要“以少总多”,用简括的文辞反映出丰富的内容,要使四季入节,纷纭繁杂的景物,通过精约而有规则的描写,创造出情趣盎然的清新可诵的艺术品来。


      要怎样才能打到这种要求呢?刘勰首先指出,在“诗人感物”的过程中,不能走马观花似地掠眼而过,必须在“万象”之中反复地徘徊流连,仔细观察;对自己所见所闻的东西,要进行细致的吟咏体味;对景物的神情、草木的状态,都要作深入具体的钻研:只有确实掌握了事物的特点,然后才能准确而生动地反映出客观现实来。

      其次,反映现实不能单纯追求“形似”,“模山范水”。刘勰要求作者的吟咏所发,必须寄以深远的情志。所以,他认为在描写事物的形貌上,作者思想要随着景物来考虑,在辞采音节的安排上,也要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来确定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物有尽而情有余”的作品来。

      再次,要“善于适要”,即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刘勰要求描写的真实详尽,并不是要把事物的本末枝叶,源源本本,一丝不漏地抄录下来。他也深知“四序纷回”而“物貌难尽”。所以提出“以少总多”的主张来。这种精神在《文心雕龙》其他篇章中也常有体现,如《宗经》篇说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谐隐》篇说的“约而密之”(文辞简练而内容丰富)等,都是这个意思。怎样才能做到“以少总多”呢?这就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他在本篇列举许多《诗经》中的例证,就做到了“一言穷理”,“两字穷形”,是最典型的范例。

      最后,要“晓会通”,即能推陈出新。《诗经》的描写艺术,刘勰是推崇备至的。如本篇所举诸例,他认为即使有人再推敲它千年万载,也难于找出一个更恰当的字来更换它。但我们不能停留于这种现成的描写上,它固然是千载难遇的佳作,但如果只看到这点,当然会望洋兴叹而“怯于争锋”。刘勰认为《诗经》《楚辞》在描写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抓住事物的“要害”来进行描写。如果我们从自己亲身所闻见的具体事物出发,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来描写,而又能学会它们抓住事物特征的写作要领,那就“虽旧弥新矣”。所以刘勰主张不仅要继承,而且要革新。

    从上述看来,《物色》篇体现了刘勰“原道”、“述志”、“通变”的几个基本文学观点,对艺术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而且从理论到实际,从观察现实到反映现实,都作了相当全面而正确的阐述。这是刘勰创作论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我们要理解他关于创作的理论,首先应该学习它。

                                                (一)
[原文]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音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同朝哉?

[翻译]
    春秋四季不断更代⑴,寒冷的天气使人觉得沉闷⑵,温暖而日子使人赶到舒畅⑶。四时景物的不断变化,人的心情也受到感染⑷。春气发动了⑸,蚂蚁就开始活跃⑹,到秋天降临⑺,螳螂偏要吃东西⑻。这些微小的虫蚁尚且受到外物的感召,可见四季变化对万物影响的深刻。至于人类,灵慧的心思宛如美玉⑼,清秀的气质有似奇花⑽,在一切景色的感召下,谁又能安然不动呢?⑾所以,春天景物明媚⑿,人便感到愉悦舒畅⒀;夏天炎热沉闷⒁,人就常常烦躁不安⒂,秋日天高气清,引起人们阴沉遥远之思;冬天霰雪无边⒃,往往使人有苦思深虑出现⒄。因此,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表现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一叶下落尚能触动情怀⒅,几声虫鸣大可勾引心思;何况夜间既有清风与明月,白昼还有丽日和芳树呢⒆?

[注释]
⑴原文"序"是次序,指四季的次序;⑵原文"阴"是秋季寒冷的时候,"惨"是不愉快;⑶原文"阳"是指春夏温暖的时候,"舒"是舒畅;⑷原文"摇"是动,这里指心情波动;⑸原文"萌"是开始;⑹原文"玄驹"是蚂蚁;"步"是走动;⑺原文阴律是指某集中乐律,代表秋天;古代乐律分为阴阳两种,古人虽以十二种乐律分配于十二月,但并不是所有的阴律属于秋冬,这里只是借用阴律这个名称来指阴冷的季节;⑻原文"丹鸟"是螳螂,"羞"是进食;⑼原文“珪璋”是古人聘问时所用的玉器;“挺”是挺拔:“惠”即慧⑽原文“英华”是美好的花;⑾原文"安"指没有受到感动;⑿原文"献"是进,"献岁"是新的一年,"发春"是春气发扬;⒀原文"豫"是安乐;⒁原文"滔滔"是阳气盛发的样子;⒂原文"郁陶"是忧闷;⒃原文"霰"是雪珠;"垠"是边界.⒄原文"矜"是若,"肃"是严;⒅原文"迎"是接,引申为感触:《淮南子  ·说山训》有“见一 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话;⒆以上为本篇第一段,论述文学与自然景物的关系,说明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的道理。

                                                    (二)

【原文】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々”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 “喓々”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及长卿之徒,诡势瓌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至如《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凡摛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翻译】

所以诗人受到客观事物的感染时,他可以联想到各种各样 类似的事物。【1】他依恋徘徊于宇宙之间【2】,而对他所见所闻深思默想【3】描写景物的神貌【4】,既然随着景物的变化【5】修词审音【6】,又必须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来细心琢磨【7】。因此,《诗经》里用“灼灼”来形容桃花颜色的鲜美【8】 用“依依”二字来表现杨柳枝条的轻柔【9】,用“杲杲”二字来描绘太阳出来的光明【10】,用“瀌瀌”二字来说明大雪纷飞的形状【11】用“喈喈”二字来形容黄鸟的鸣声,【12】用“喓喓”二字来表现虫鸣的音节。【13】还有用“皎”来描绘太阳的明亮【14】用“嚖”字来说明星星的微小【15】,这都是用一个字几道尽物理,有的用“参差”来形容荇菜的长短不齐【16】,用“沃若”来表现桑叶的鲜美茂盛,这都是用两个字就完全描绘出事物的形貌。这类例子都是以少量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18】,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即使再反复考虑它千百年,也难于换上个更恰当的字。【19】。及至到《楚辞》继《诗经》而起,【20】各种事物都触类旁通而有所发展【21】。物体的形貌是各种各样的不易完全描绘,因而词汇便复杂繁复起来【22】,如描摹山川险峻和草木茂盛的字【23】,便大量出现。后来,司马相如等人【24】于文字的气势力求奇特【25】于文章的音节力求动听【26】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辞藻【27】来描写山水景物【28】。这就真如扬雄所说的【29】:《诗经》作者写的东西虽华丽【30】但恰如其分【31】而且文字也比较简约【32】;辞赋家写的东西就过分华丽【33】,辞句也过于繁多。至于像《诗经 ·小雅·裳裳者华》中说到的花朵【34】:“有黄色的 有白色的”;《楚辞·九歌·少司命》中说到秋冬天的兰花【35】“绿色的叶子 ,紫色的茎。”可见凡是描绘各种色彩的字【36】偶然应用【37】方觉可贵;如果青的黄的层见叠出,那就过于繁杂,不足为奇了。【38】

【注释】

【1】原文“联”是联系、联想;“类”是相近、相似的。【2】原文“流连”是徘徊不忍去;“万象”是只指各种自然现象。【3】原文“沉吟”是有所感触而低声吟味,即研究思考的意思。【4】原文“气”是指事物的精神。“图”是描绘。【5】原文“宛转”是曲折随顺。【6】原文“属”是连缀,“声”是文采和音节。【7】原文“徘徊”是来回走动,这里指外物与内心的密切联系。【8】“灼灼”是花卉盛开的样子,《诗经·周南·桃夭》用来形容桃花【9】“依依”是枝条轻柔的样子,《诗经·小雅·采薇》用来形容杨柳,“尽”是究,即完全描绘出【10】“杲杲”形容光明的样子,《诗经·卫风·伯兮》用来形容太阳。【11】“瀌瀌”是雪多的样子,《诗经·小雅·角弓》用来形容下雪。【12】“喈喈”是众鸟和鸣的声音,从《诗经·周南·葛覃》用来形容黄鸟的声音;“逐”是追求。【13】“喓喓”是虫叫的声音,《诗经·召南·草虫》用来形容草虫的声音,“韵”是节奏。【14】“皎”是白色,《诗经·王风·大车》用来形容太阳。【15】“嚖”是微小,《诗经·召南·小星》用来形容星辰,【16】“参差”是不齐,《诗经·周南·关雎》用来形容荇菜,荇菜即水葵。【17】“沃若”是茂盛的样子,《诗经·卫风·氓》用来形容桑叶;【18】原文“总”是综合。【19】原文“夺”是除去。【20】原文“离骚”是屈原的杰作,这里借来代表《楚辞》。【21】原文“长”是指事物的引申发展。【22】原文“重沓”是多的意思【23】原文“嵯峨”是山峰高险的样子,“葳蕤”是草木叶垂的样子。【24】原文“长卿”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字。【25】原文“诡”是不平常,“势”是文章的气势。【26】原文“瓌”是奇伟。【26】原文“鱼贯”是说用辞藻如鱼之成行,指堆砌的毛病。【28】原文“模”和“范”都指描绘。【29】杨雄是西汉末年著名辞赋家,他的话见《法言·吾子》篇【30】原文“诗人”是《诗经》的作者们,也指一般走正确道路的作家们,与下文“辞人”相反【31】原文“则”是合于规则而不过分【32】原文“约”是简练。【33】原文“淫”是过分。【34】原文“雅”是指《诗经·小雅》,“棠”是盛开的样子,“华”是花;【35】原文“骚”指《楚辞》里所引的见《九歌·少司命》。【36】原文“摛”是发布,引申为描写。【37】原文“时见”是偶见。【38】以上是本篇第二段,从古代杰作中举出描写自然的范例,主张学习《诗经》中某些能以少胜多的写作方法。反对辞赋家堆砌辞藻的做法。

 

  

                                                     (三)

 

【原文】

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印字而知时也。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且《诗》、《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馀者,晓会通也。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则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翻译】

晋宋以来【1】,作品重视描写事物形貌的逼真。作者本来应该深入观察风物景色的神情【2】,研究花草树木的状貌;写出来的东西应该从作者深远的情志出发【3】,而描绘事物的诀窍就在于能密切地符合真相【4】。所以,如果文字用得巧,事物写得逼真【5】,那就像在印泥上盖印一样【6】,用不着过多的雕琢【7】,而事物的本来面目便可完全无遗地描绘出来【8】。这就使人能从一字半句里看到景物的形貌【9】,了解到不同的季节【10】。但是事物虽有固定的样子【11】,而作者构思却没有一定的法则【12】。有的好像满不在乎地就能把景物写得很好【13】。有的却仔细思索还和所描写的景物相差很远【14】。《诗经》和《楚辞》中突出的特点【15】,就是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要点【16】;所以后来善写文章的人【17】,都不敢在这上面和它们较量【18】。后人大都只知道依照成规【19】,学些小技巧,就想在文章的气势上显示出奇特来。其实,只要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要点,那就能把本来不新鲜的景物也描绘得极其新颖了【20】。因此,一年四季的景物虽然多变【21】,但写道文章中去要有规则【22】;事物虽然繁杂,但描写它们的辞句应该简练;【23】要使得作品的味道好像不费力地流露出来,情趣盎然而又格外清新【24】。历代作家,前后相继【25】,在写作上都是错综复杂地演变着【26】,一面继承【27】,一面改变【28】。要使文章写得景物既详尽而又含蓄,就必须把《诗经》《楚辞》以来的优秀传统融会贯通起来【29】。山水川原实在是文思深厚府库【30】,文字过简就会显得不够完备【31】,过详又显得繁冗。屈原之所以能深得吟诗作赋的要领【32】,不就是得到楚地山川景物的帮助吗【33】?

 

【注释】

【1】原文“代代”指晋宋以来。【2】原文“窥”是探视。【3】原文“志”指作者的情志。【4】原文“体”指体现,“附”是接近【5】原文“切”是切合。【6】古代信封是泥,上面盖印,和后来用的火漆相似。【7】原文“雕削”就是雕刻,琢磨。【8】原文“曲”是曲折,详尽;“芥”是小草。【9】“瞻”是看。【10】原文“印”字当作即,即是就;“时”指四时。

【11】原文“恒”是经常的。【12】原文“检”是法式。【13】原文“疏”是远。【14】原文“率尔”是随便的样子;“造极”是达到理想的境地。【15】原文“标”是显出。【16】原文“要害”是重要部分;【17】原文“锐笔”是指精于写作的人;【18】原文“怯”是懦弱;【19】原文“方”是方法,指过去的写作方法。【20】原文“旧”指常见的事物,“新”指新鲜的事物。【21】原文“四序”是四季。【22】原文“兴”指写作的兴致,“闲”是法度。【23】原文“析”是分解,引申为抉择、运用。【24】原文“晔晔”是美盛的样子。【25】原文“武”是半步,“接武”是继迹。【26】原文“参伍”是错杂。【27】原文“因”是沿袭。【28】原文“革”是改变。【29】原文“会通”指对传统精神的融会贯通。【30】原文“皋”是水边地,“奥”是深。【31】原文“阙”是缺。【32】屈原名平,楚国人,是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洞”是深,“监”是察,“风”和“骚”泛指诗赋等作品。【33】原文“抑”是发语词,以上是本篇第三段,论反映现实的方法,要能抓住事物的要点,反对晋宋以来某些作家的偏向。

 

                                                     (四)

 

【原文】
赞曰: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翻译】

总之,高山重迭,流水环绕【1】,众树错杂,云霞郁起;作者反复地观察这些景物,内心就有所书法【2】。春光舒畅柔和【3】,秋风萧飒愁人【4】,像投赠一样,作者以情接物;像回答一样,景物又引起作者写作的灵感。

 

【注释】

【1】原文“匝”是围绕。【2】原文“吐纳”是抒发。【3】原文“迟迟”是日子长,同时也暗示在阳光的爱抚下人们有舒适的感觉。【4】原文“飒飒”是风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