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建老师《麦田里的老师》学习笔记
(2015-11-25 15:01:08)
标签:
成长育儿 |
分类: 学习笔记 |
李崇建老师《麦田里的老师》学习笔记
一、建立主文化
二、建立规则
1.教育中最偷懒的方式是“体罚”(威)与“宠”(恩)。
2.以“爱”为后盾,建立规则,而非军事化的管教为基础。规则的建立,最好清楚简单,不要多;建立之后要切实执行,形成一种秩序。家长不要扮演警察,玩捉小偷的游戏。
三、执行规则时注意应对姿态
(一)、五种应对姿态
1.指责Blaming,比较在乎自己与情景,但忽略他人,孩子易恐惧、反抗或烦躁。
2.讨好Placating,在乎他人,在乎情景,但忽略自己,,孩子不在乎大人说话,有时也让孩子愧疚烦躁。
3.超理智Super Reasonable,在乎情景,重视道理,但忽略他人和自己,孩子易疏离,不亲近。
4.打岔Irrelevant,忽略自己,也忽略他人和情景,不能触及真正的问题,不能专注。
5.一致性Congruent,能同时关注自己,他人及环境,触及人的“渴望”层次。
怎样做到一致性?
觉察自我:深呼吸且觉察情绪,并承认情绪,懂得表达真实的自我信息,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简单说来就是对自己真实,不会骗自己,假装成不是自己的那个人。
第一步就是与自己一致,我生气时,我承认;我难过时,我接纳;我害怕时,我会跟我觉得重要的人说我的害怕;我不会也不需要隐藏我的情绪。但在多数家庭中,父母都害怕分享自己,所以孩子学到了自我保护,没有办法做到一致性。
注意:一致性的沟通姿态,目的并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真诚地表达自己。
(二)、“冰山”的隐喻的理解
2.应对姿态
3.感受或者感受的感受(对感受的评价)
4.观点(想法、信念、家庭规条)
检视自己的观点,发现可以有别的想法与视框,于是增加了新的自由与选择,也因此面临了要承担额的风险与责任。若是我决定改变,决定扩大视野,决定承担风险,我的观点就会改变,我的期待与感受也会改变。
5.期待
自己对自己,自己对他人,他人对自我及某些情境有所期待,常因期待的落空而感到失落、哀伤或者愤怒。然后我开始去澄清这些期待及其所产生的想法和感受,也许我发现了过去许多“未完成的期待”,一如未了的情结常常困扰我,扭曲我对事情的看法和感受。对于某些期待我或者选择放下,或者愿意付出更多,或者我可以选择一个新的期待,或者可以选择再抓着某些期待一段时间,只要清楚要付出什么代价,得到什么好处。
有时候,我会发现自己的一些模式,常常出现“即时反应”,而无法出现一致性的表达或表现,于是,我仿佛在内在遇到了另一个人,我想要去了解她,而不是因为她对我的干扰而想要去除她。于是,我在了解她之后,以恰当的方式去完成她的企图,逐渐地,我创造了一个和谐而又有张力的内在。
(三)、如何做到觉察自己,“趋近一致性”?
当父母和教师以“趋近一致性”的姿态与孩子沟通时,将会涵养一个丰富、正向、拥有爱与有价值的孩子。
要改变孩子的行为、观点,并不是以感受控制孩子,并非告诉孩子你的期待,也不是以道理、观点说服他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将沟通聚焦在孩子的渴望层次,并且用趋近一致性的沟通姿态。而聚焦孩子的渴望之前,大人要先达到“趋近一致性”的姿态,简便的方式是深呼吸,觉察内在感受,联结自我的渴望层次。
1.感觉自己有情绪了,感觉自己浮躁了怎么办?(浮躁会让沟通的渠道被封住)5A steps:
Away,有生气有害怕有难过----暂停,告诉对方我很生气。我现在没有办法跟你说话。并去觉察自己的感受,感受若不能表达,则会被压抑或者因有感受而产生罪恶感,从而失去与自我的联结,失去透过这些感受产生的正向资源,如愤怒带来力量,,悲伤带来生命的洞察力,焦虑伴随着创造力,挫折带来谦卑。
Acknowledge,我承认我心底感觉到很难过。
Accept, 我接纳我自己感觉很难过或者很生气。压抑了自己的生气的人反而更容易暴怒,很多有礼貌、说话刻意压低声调的人其实心里潜藏着大量的愤怒。接纳生气的情绪,但要注意生气的态度,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Action,深呼吸五次十次
Appreciate,欣赏自己,虽然我感觉到难过,我欣赏自己始终没有放弃。当难过出现时,记得不要可怜自己,而是要爱自己,从内在送一份爱与欣赏给自己,与自我的渴望联结。
例,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期待时,我们先深呼吸,觉察自己的感受,若是觉察有某种主要情绪,承认它,与它共存,并且告诉自己,即使自己生气、难过、沮丧与无奈,自己都还愿意努力,这是联结自己的渴望,也是给自己一些停顿的时间。觉察并整理之后,再以平稳沉着、坚定温柔的语气(并不是疏离的语气)将自己的信息告诉孩子。
2.与孩子沟通的具体做法:
拉住她的手,看着她的眼睛(孩子,你看着我,因为我不知道我跟你说话的时候你有没有专心听)。
(四)、正向好奇
四、课业与学习
(一)、当孩子读书不够认真
1. 接纳
A、暖身(话家常),但却带着极大的参与感,与她共同分享,而不是虚假会赢。
B、神情专注,态度平稳且关怀地将话题带到课业问题上,这对她而言是一个艰难、不想被触及的话题。我握住她的手,请她深呼吸,请她眼神注视我,确保她是专注聆听我说话,能收到我的关心,并告诉她我是认真和她谈论这个问题。接下来我分享我曾经有过的一段艰难日子,让她明白我的接纳。
注:耐心是教育者很重要的素养,但耐心并不是迂回而行或者讨好孩子,那将会离问题的核心越来越远。因此,当和孩子有明确的目标要讨论时,我通常会直接指向问题的核心,但并不是压迫式的要求,而是真心想帮忙和了解。很多大人担心不能触碰长久不能谈的问题,因此要注意自己不是去说服孩子,而是透过谈话,去探索与了解,进而帮助孩子,谈话前先整理好自己,并告诉自己,我要抱着最大的希望,但有最坏的打算。
2.共同面对问题
3. 清楚自己的处境,设立共同目标并协助孩子建构纪律
通过谈话,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设立目标并承诺每天都有所行动。目标一开始要小而简单,并记录小小的努力成果。并告诉孩子,一旦有一天没有达成,那是正常现象,不要自责,看看每天能够落实的部分。
大部分大人急于解决孩子问题,对谈中无法触及孩子心中的焦虑,无法帮助孩子真正重视问题,就急于下指令让孩子达成目标,无法改变孩子现状。因此,充分地对谈,充分地理解孩子的内在,是帮助孩子订立目标之前,最重要的一个仪式。
4. 包容他们违反承诺
5. 重新审定纪律
有几次,她的笔记本里大量的写着“无”,回到过去散漫的轨道里去了。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当她每日回到家中,怎么会违反承诺?→我握着她的手告诉她,没有关系,重新制定目标吧。我们重新讨论无法进入读书状态的症结。然后让她读书时间到了,就帮助自己深呼吸,觉察自己此刻在做什么。请她不要看不起一点点认真的时光,并告诉自己即刻落实。
(二)、孩子如何才能专心?如何解除内在恐惧?(以不能专注于数学演算为例)
Q1:你是否真心想学好数学?
五、书中对我有触动的一些Tips
Tip6 以往面对不幸的事件,心中除了无奈,还会积压着悲伤与愤怒:怎么会这样?但如今心灵比较成熟了,虽然心里比较难过,却学会应对与调适,并不会在心中纠结或者口中发牢骚,而能转为关爱与接纳,面对当下的处境。
Tip7 于是我请女孩睡前深呼吸,沉淀心灵之后,送一个祝福给我父亲,并且欣赏自己的勇敢与真诚。
Tip8 在纪律养成之前,先让孩子感受到深层的关爱,作为底层的力量,才逐步踏实地建构纪律。
Tip9 听到孩子对抗父母,我会请孩子缩减对抗比例,只是个比喻,意思是让她有意识地放下防抗,多一些互动觉察,便不会陷入惯性应对。另外,我让她保留对抗,也是一种对她的接纳。
Tip10 当孩子愿意向父母(或他人)表达心中感想时,我会确认这是不是她想要的,并好奇她会如何表达。如果她不知道,我就教他表达的语言,并且核对是否正确,是否合适,才能具体落实改变。
Tip11 教育者要谦卑,要察觉,但不要自责,其余尽力而已。
Tip12 我很少直接教导母亲如何对孩子说,因为妈妈内在有大量的情绪和高度的期待,并不会透过我的教导而改变。当需要母亲帮忙时,我常选择安慰母亲,请母亲放缓脚步,不要让自己心力交瘁,才有能量面对子女。
Tip 13 我常在探索孩子的内在时,发现孩子的矛盾,或者孩子心灵深层的声音。我常觉得有趣,而更进一步探索,不急着打草惊蛇,去挑战或者指正孩子。因为一旦我们着急指正孩子,孩子的防卫机制就会快速启动,我们也就失去了了解他们的机会,更不可能改变他们。
Tip 14 挫折时一种心理的感受,若能坦诚面对,可能会看到更多美好的景致,经验更多丰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