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崇建老师《麦田里的老师》学习笔记

(2015-11-25 15:01:08)
标签:

成长

育儿

分类: 学习笔记

李崇建老师《麦田里的老师》学习笔记

 

一、建立主文化

  “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

   如果不喜欢现有习惯,那就静下心来,改变习惯,建立一个新的习惯,就是这样而已,从自身做起。

 

二、建立规则

1.教育中最偷懒的方式是“体罚”(威)与“宠”(恩)。

2.以“爱”为后盾,建立规则,而非军事化的管教为基础。规则的建立,最好清楚简单,不要多;建立之后要切实执行,形成一种秩序。家长不要扮演警察,玩捉小偷的游戏。

 

三、执行规则时注意应对姿态

    教养孩子,是联结孩子的感受Feelings(喜悦、兴奋、着迷、愤怒、恐惧、悲伤),联结孩子的渴望Yearning(人类共有的,被接纳、被爱、被认可、有意义、有价值、自由),常能达到我们的教养目的,因为没有孩子不渴望成为有价值、被爱、被接纳且有意义的人。

(一)、五种应对姿态

1.指责Blaming,比较在乎自己与情景,但忽略他人,孩子易恐惧、反抗或烦躁。

2.讨好Placating,在乎他人,在乎情景,但忽略自己,,孩子不在乎大人说话,有时也让孩子愧疚烦躁。

3.超理智Super Reasonable,在乎情景,重视道理,但忽略他人和自己,孩子易疏离,不亲近。

4.打岔Irrelevant,忽略自己,也忽略他人和情景,不能触及真正的问题,不能专注。

5.一致性Congruent,能同时关注自己,他人及环境,触及人的“渴望层次。

怎样做到一致性?

觉察自我:深呼吸且觉察情绪,并承认情绪,懂得表达真实的自我信息,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简单说来就是对自己真实,不会骗自己,假装成不是自己的那个人。

第一步就是与自己一致,我生气时,我承认;我难过时,我接纳;我害怕时,我会跟我觉得重要的人说我的害怕;我不会也不需要隐藏我的情绪。但在多数家庭中,父母都害怕分享自己,所以孩子学到了自我保护,没有办法做到一致性。

注意:一致性的沟通姿态,目的并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真诚地表达自己。

(二)、“冰山的隐喻的理解

    1.行为(行动、故事内容)

      冰山上面的行为与身体的表达、叙说的“故事事件

2.应对姿态

3.感受或者感受的感受(对感受的评价)

4.观点(想法、信念、家庭规条)

检视自己的观点,发现可以有别的想法与视框,于是增加了新的自由与选择,也因此面临了要承担额的风险与责任。若是我决定改变,决定扩大视野,决定承担风险,我的观点就会改变,我的期待与感受也会改变。

5.期待

自己对自己,自己对他人,他人对自我及某些情境有所期待,常因期待的落空而感到失落、哀伤或者愤怒。然后我开始去澄清这些期待及其所产生的想法和感受,也许我发现了过去许多未完成的期待,一如未了的情结常常困扰我,扭曲我对事情的看法和感受。对于某些期待我或者选择放下,或者愿意付出更多,或者我可以选择一个新的期待,或者可以选择再抓着某些期待一段时间,只要清楚要付出什么代价,得到什么好处。

有时候,我会发现自己的一些模式,常常出现“即时反应”,而无法出现一致性的表达或表现,于是,我仿佛在内在遇到了另一个人,我想要去了解她,而不是因为她对我的干扰而想要去除她。于是,我在了解她之后,以恰当的方式去完成她的企图,逐渐地,我创造了一个和谐而又有张力的内在。

     对自己的期待:可以如实表达自己,并且为自己负责。(正视自己已经长大,可以为自己负责,给自己关爱,不必等待他人的爱。)

 

(三)、如何做到觉察自己,“趋近一致性

当父母和教师以“趋近一致性的姿态与孩子沟通时,将会涵养一个丰富、正向、拥有爱与有价值的孩子。

要改变孩子的行为、观点,并不是以感受控制孩子,并非告诉孩子你的期待,也不是以道理、观点说服他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将沟通聚焦在孩子的渴望层次,并且用趋近一致性的沟通姿态。而聚焦孩子的渴望之前,大人要先达到“趋近一致性的姿态,简便的方式是深呼吸,觉察内在感受,联结自我的渴望层次。

1.感觉自己有情绪了,感觉自己浮躁了怎么办?(浮躁会让沟通的渠道被封住)5A steps:

Away,有生气有害怕有难过----暂停,告诉对方我很生气。我现在没有办法跟你说话。并去觉察自己的感受,感受若不能表达,则会被压抑或者因有感受而产生罪恶感,从而失去与自我的联结,失去透过这些感受产生的正向资源,如愤怒带来力量,,悲伤带来生命的洞察力,焦虑伴随着创造力,挫折带来谦卑。

Acknowledge,我承认我心底感觉到很难过。

Accept, 我接纳我自己感觉很难过或者很生气。压抑了自己的生气的人反而更容易暴怒,很多有礼貌、说话刻意压低声调的人其实心里潜藏着大量的愤怒。接纳生气的情绪,但要注意生气的态度,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Action,深呼吸五次十次

Appreciate,欣赏自己,虽然我感觉到难过,我欣赏自己始终没有放弃。当难过出现时,记得不要可怜自己,而是要爱自己,从内在送一份爱与欣赏给自己,与自我的渴望联结。

例,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期待时,我们先深呼吸,觉察自己的感受,若是觉察有某种主要情绪,承认它,与它共存,并且告诉自己,即使自己生气、难过、沮丧与无奈,自己都还愿意努力,这是联结自己的渴望,也是给自己一些停顿的时间。觉察并整理之后,再以平稳沉着、坚定温柔的语气(并不是疏离的语气)将自己的信息告诉孩子。

2.与孩子沟通的具体做法:

拉住她的手,看着她的眼睛(孩子,你看着我,因为我不知道我跟你说话的时候你有没有专心听)。

 :当姿态趋近一致时,走到孩子的面前,拍拍孩子的肩膀,以坚定和缓的语气告诉孩子:你们这么大声(事实、情境),吵到我了(我的讯息)。不过,你们平常都表现很好(联结孩子的渴望层次---他们是有价值的),今天是不是忘了书房不能喧哗?(好奇孩子的行为并表达规则)

(四)、正向好奇

      正向好奇不是敷衍孩子,虚假回应,虚伪地说你好棒之类的话,也并非随意赞美,而是一种真正的探索,聚焦于真实,启发孩子。   

                                                                                                                 

四、课业与学习

(一)、当孩子读书不够认真

   协助孩子的程序:真心接纳他们→共同面对问题并深刻讨论→清楚自己的处境,设立共同目标并协助孩子建构纪律→包容他们违反承诺→重新审定纪律→欣赏并感谢孩子的努力。

1. 接纳

A、暖身(话家常),但却带着极大的参与感,与她共同分享,而不是虚假会赢。

B、神情专注,态度平稳且关怀地将话题带到课业问题上,这对她而言是一个艰难、不想被触及的话题。我握住她的手,请她深呼吸,请她眼神注视我,确保她是专注聆听我说话,能收到我的关心,并告诉她我是认真和她谈论这个问题。接下来我分享我曾经有过的一段艰难日子,让她明白我的接纳。

:耐心是教育者很重要的素养,但耐心并不是迂回而行或者讨好孩子,那将会离问题的核心越来越远。因此,当和孩子有明确的目标要讨论时,我通常会直接指向问题的核心,但并不是压迫式的要求,而是真心想帮忙和了解。很多大人担心不能触碰长久不能谈的问题,因此要注意自己不是去说服孩子,而是透过谈话,去探索与了解,进而帮助孩子,谈话前先整理好自己,并告诉自己,我要抱着最大的希望,但有最坏的打算。

2.共同面对问题

   大部分的孩子,是被心中衍生出来的焦虑干扰,导致他们生活的散漫与浪费时光。

3. 清楚自己的处境,设立共同目标并协助孩子建构纪律

通过谈话,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设立目标并承诺每天都有所行动。目标一开始要小而简单,并记录小小的努力成果。并告诉孩子,一旦有一天没有达成,那是正常现象,不要自责,看看每天能够落实的部分。

大部分大人急于解决孩子问题,对谈中无法触及孩子心中的焦虑,无法帮助孩子真正重视问题,就急于下指令让孩子达成目标,无法改变孩子现状。因此,充分地对谈,充分地理解孩子的内在,是帮助孩子订立目标之前,最重要的一个仪式。

4. 包容他们违反承诺

   孩子一定会违反承诺,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必经的过程,大人无须愤怒责备或者说理教诲,否则孩子就会回到惯性中,也对自己丧失信心。

   当我知道柚子又散漫了,并未露出惊讶的表情,只是关心与探索。重新敲定目标,重整纪律并重新确认:这是适合她的吗?是她想要的吗?她并不是很确定地点点头,我会给她一个正向的欣赏,并告诉他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一个人要突破惯性的困境,需要相当的勇气,她已经跨出第一步了。

   随后的数周,她每日30分钟占据了一周的大部分时间,我好奇她是怎样做到的?那样的感觉如何?

5. 重新审定纪律

有几次,她的笔记本里大量的写着“无,回到过去散漫的轨道里去了。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当她每日回到家中,怎么会违反承诺?→我握着她的手告诉她,没有关系,重新制定目标吧。我们重新讨论无法进入读书状态的症结。然后让她读书时间到了,就帮助自己深呼吸,觉察自己此刻在做什么。请她不要看不起一点点认真的时光,并告诉自己即刻落实。

 

(二)、孩子如何才能专心?如何解除内在恐惧?(以不能专注于数学演算为例)

Q1:你是否真心想学好数学?

  Q2:你准备好认真面对了吗?

  Q3:没关系,不管你的难题是什么,我问的是你真的想学好数学,认真对待吗?

  Q4:告诉孩子,生命总会遇到难题,重要的是用什么态度面对?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不要认真面对,那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将徒劳无功,如果你确定要认真面对,我会陪你,不用担心做不做得到,只是做而已。

  Q5:如何在不专心时,提醒自己专注?觉察自己的状态,意识到自己是专注还是分心,并保持专注。当做不到的时候,认真思考10分钟再来找老师,认真面对每一道题。

  Q6:内心充满挫折恐惧怎么办?承认恐惧,缩小恐惧,勇敢与恐惧同在,但心灵不要全部被恐惧笼罩了,要让出一点儿位置给勇气。先尝试一些简单的内容,觉察恐惧并不干扰她。很多的优秀学生也会出现恐惧,因为他们想来表现优秀,超越同学,因此不想,或者因为不想被人看扁,而故意释放出不想认真的讯息,他们还没有学会面对挫折,面对自我真实处境的接纳是不足的。

 

五、书中对我有触动的一些Tips

  Tip1 给孩子小小的责任,让她拥有小而具体的成就,再以正向好奇帮助她扩大努力的战果。

  Tip2 接纳与认同不一样,接纳是一种对生命的谅解,接纳一个孩子,并不代表认同她的行为,但一旦懂得接纳,就能真正倾听,帮助孩子理清问题。接纳是带着一种爱与力量,一种宁静淡定的感受。

  Tip3 通常孩子无法和爱联结的时候,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将所有的负向记忆联结起来,产生沮丧或者放弃的念头。

  Tip4 因为我想给他的是支持,而非依赖。支持会长出力量,以来则会站不起来。

   Tip5 我和他的谈话,常回首他的来时路,看他如何蜕化成一个美好的少年,谈论他改变的关键及未来的理想。回溯过往的历史,以一种欣赏且正向的眼光看待,可以帮助孩子看自己成长的路线,与以前有多大的不同,自己改变了多少,具体落实孩子的感受。

Tip6 以往面对不幸的事件,心中除了无奈,还会积压着悲伤与愤怒:怎么会这样?但如今心灵比较成熟了,虽然心里比较难过,却学会应对与调适,并不会在心中纠结或者口中发牢骚,而能转为关爱与接纳,面对当下的处境。

Tip7 于是我请女孩睡前深呼吸,沉淀心灵之后,送一个祝福给我父亲,并且欣赏自己的勇敢与真诚。

Tip8 在纪律养成之前,先让孩子感受到深层的关爱,作为底层的力量,才逐步踏实地建构纪律。

Tip9 听到孩子对抗父母,我会请孩子缩减对抗比例,只是个比喻,意思是让她有意识地放下防抗,多一些互动觉察,便不会陷入惯性应对。另外,我让她保留对抗,也是一种对她的接纳。

Tip10 当孩子愿意向父母(或他人)表达心中感想时,我会确认这是不是她想要的,并好奇她会如何表达。如果她不知道,我就教他表达的语言,并且核对是否正确,是否合适,才能具体落实改变。

Tip11 教育者要谦卑,要察觉,但不要自责,其余尽力而已。

Tip12 我很少直接教导母亲如何对孩子说,因为妈妈内在有大量的情绪和高度的期待,并不会透过我的教导而改变。当需要母亲帮忙时,我常选择安慰母亲,请母亲放缓脚步,不要让自己心力交瘁,才有能量面对子女。

Tip 13 我常在探索孩子的内在时,发现孩子的矛盾,或者孩子心灵深层的声音。我常觉得有趣,而更进一步探索,不急着打草惊蛇,去挑战或者指正孩子。因为一旦我们着急指正孩子,孩子的防卫机制就会快速启动,我们也就失去了了解他们的机会,更不可能改变他们。

Tip 14 挫折时一种心理的感受,若能坦诚面对,可能会看到更多美好的景致,经验更多丰富的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