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bmiddle/5fdeb1f8tb7a58013cebe&690
宋代酒店里的酒楼女子
http://s5/bmiddle/5fdeb1f8tb7a584442c24&690
南唐李煜时代,有一卷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留存下来。画中吹箫管的一列女子身着绮丽华服,面容敷粉,带着唐代遗留下来的装扮习惯。只是她们的身姿不再如唐代审美的丰腴肥硕,已经出现了消瘦的趋势,可见。
再回头看李公麟的《丽人行》,传说这幅画恰好传达了杜甫名句的意蕴: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这种意境把仕女的雍容华贵、美艳奢侈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它不是汹涌澎湃的洪波巨浪,裹挟着众多的波涛向前奔腾;而更像一泓汩汩前行的河水,在缓缓流动中显露出韵味悠长的环环涟漪。”霍然《宋代美学思潮》的这段话也可以概括仕女图自唐宋之后的逐渐冷清,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宋代不再以胖为美的审美趋势。
宋王朝建立后,为巩固皇权,削弱武官的权力,鼓励功臣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同时因而临北方西夏、辽和金等强敌的侵略,实行妥协政策,取得和平苟安的局面。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不思收复中原,更是江河日下。朝野上下,始终笼罩在一种萎靡不振、哀怨缠绵的气氛中。
宋词中的美女形象都是娇小瘦弱、杨柳细腰、慵懒无力、哀怨愁闲。这就是宋代文士欣赏的女性美态。女性的心灵和外貌,都染上时代病态的忧郁症。传说有一次,苏轼到一富豪家饮酒。主人有一舞妓,容貌尚可,但身材高大。主人向苏轼要求为该舞妓作诗。苏轼戏作四句:“舞袖翩跹,影摇千尺龙蛇动,歌喉宛转,声撼半天风雨寒。”窘得那舞妓满脸羞红,怏怏离去。
生活在宋朝的美女,在五官容颜等硬件方面的条件可以稍稍放宽,但于风韵和情调的门槛则相对较高。生性浪漫的文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灯下月下的朦胧美和船头亭榭间的意境美。每一个文人笔下的美女都是一幅如诗如词的画卷:清风吹过菰叶,一袭素色淡淡的罗衫,细腰袅袅如杨柳,身材轻灵似浮云,神女般飘逸地走来,翩若轻云出岫,纤纤素手,翦翦双瞳,一双明眸似充满了离别的眼泪,蕴藏着千古痴情……这样的美女,足以令天下男人陶醉。
所以生活在宋代的美女大抵只有两种:一种是正统士大夫推崇的端庄内敛、“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节妇;一种是“泪湿罗衣脂粉满”、“舞裙歌板尽情欢”的多情才女,这也是自宋代以后诸多美女同时兼为才女的由来。可见,宋代女子与当今的审美观雷同,都是“以瘦为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