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观点:苏东坡的人文情怀

(2014-06-17 21:46:29)
标签:

苏东坡

念奴娇

赤壁赋

佛印

大格局

分类: 国学观点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孝宗于乾道六年,赐他谥号文忠公,并由宋人王宗稷撰《苏文忠公全集》。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全才”一说,便让人抓不住要领,世人尽知东坡的伟大,但他的伟大又当从何说起呢?
唐宋八大家,苏门独占三位,苏洵、苏轼、苏辙,其他几位似乎只是陪衬,这个编名次的“百晓生”,似乎是苏门的铁粉。按照文学上的定义,这唐宋八大家,都是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新潮人物。“骈文”其实是从赋体而来,骈四俪六,四言和六言搭配成一句,有形式主义的美感,但很束缚人的表达思维,自他们八位之后,骈文算是无疾而终了。
苏轼一枝独秀,其父其弟实在没有太多让后世追溯的亮点,要说亮点,苏洵为两个儿子取名时,算是颇费了心思。苏洵科举屡试不第,心中显然是有点愤愤然的,所以专挑“鸡肋”的部位来说事,在两个儿子的名字上,尽显文人的刁钻。苏轼的“轼”,到底是车的哪一个部位,从古今的描述看来,说得都不确切,大概是横杆扶手之类的辅助部件,比如双层巴士楼上第一排,在窗子下面还会加装一排护栏,可以用手扶住,把下巴搁在上面看车前方的风景,这个护栏放在古代就叫做“轼”。苏辙的“辙”,就相对好理解,是南辕北辙的辙,是合辙押韵的辙,也是饭辙的辙。或许是因为苏洵考试不灵,于是把“试”去了文言旁,改为车马边,上京去跑官跑路子,这就是苏轼,于是从没辙一下子找到了饭辙,所以叫苏辙,这种解释似乎也能说得通。苏洵自诩“帝王师”,对两个儿子也批算过命格,苏轼将来会吃亏在不会“装”上,苏辙则善于低调自保。
苏轼太文豪了,不会装,也不稀罕装,就像姜文电影里的台词:“打小就不会装糊涂,腿脚不太好使,跪不下去。”所以苏轼一生做官的经历,永远没有担当大任,而且自“乌台诗案”开始,一贬再贬,公费的全国旅游,真是应了老父亲的谶语。而苏辙与苏轼经常形影不离,就是被贬到海南儋州,两兄弟都可以碰巧重逢,真是像车辙轨迹一样精确。
苏轼具有大格局文人的一切优点和一切缺点,优点是心怀天下、文坛领袖、无所不通、改革创新、全面发展;但缺点就是不纠细节、好大喜功、浮华艳丽;而不随俗流、不畏权贵既是缺点也是优点。
苏轼留下的千古绝唱太多,散文有前后《赤壁赋》,词有《赤壁怀古》,诗更是难以胜数,直追李白。后世评价他在词上用情不足,且常常不合韵律,但也有维护他的说,高人逸士正当如此,哪能和柳永那种精致细腻的小清新去类比?文人如此评价:
柳郎中词,宜十七八女郎,手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抱铜琶铁板,高唱“大江东去”。
这个比喻真可谓形神兼备。虽然个别韵律不合,那是东坡不愿屈就于格律而让文意扭捏,率性而为之的结果,但配曲一唱起来,粗豪之处,便有海上风云浪涛的气魄。这种案例在现代亦有,香港Beyond乐队已故主唱黄家驹,他因为读书少,所以写的歌词往往不押韵,但配上激动人心的摇滚乐唱起来,便气势夺人,让人完全体会不到不押韵的问题,一样让人慷慨激昂。
说起苏轼的书法,因为宋人尚意,所以他的字很少被法度所束缚,更偏于追求审美趣味和文化底蕴。宋四家“苏黄米蔡”,苏排第一,在文人字里是最为令人认可的,字形温润厚重,笔势跌宕,处处显露出新奇的味道。《寒食帖》被后世评为天下第三行书,前两位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姪稿》,而前两位都是专业的书法家,苏东坡则是他的多项全能之一,简直让其他文人羡慕嫉妒恨。苏东坡常常自称自己最差的就是书法,有诗为证: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有说法说他写字握毛笔的姿势就像现代人握钢笔,所以左侧宽绰而右侧狭窄,有点运转不开的感觉。这个说法应当没有太多根据,写过几天毛笔字的人都应当有体会,必须依靠拇指和中指的捻管才能书写自如,采用握钢笔的姿势只会更加费劲,偷懒没有这个偷法。
后世也有人说他做任何事情都不十分用力,文章、诗词、书画都是如此。这个说法未免有点挑剔。写字画画十分尽力的比如赵子昂,却远不如苏东坡讨人喜欢,只有小格局的,才会谨小慎微十分抠细,说不好还会给人以强迫症之感。
苏东坡还留有大量有趣的轶事,被编成民间戏剧、话本,比较著名的有佛印的故事,传说苏轼在黄州时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
(“八风吹不动”可见于《佛地经论》卷五,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苏东坡与佛印的趣事还有许多,因为“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可能会有读者以为他是佛教徒,其实不然。“居士”一词,自古属文人谦称,并非现代语言狭义指代佛教徒,青莲、香山皆为居士,属于是文人自矜为处士大隐,暗含不求显达之意。况且以苏东坡这种乐观开朗的性格,如果去过青灯古佛的居士苦修生活,反而对他的成就是有害的。
苏轼的文才可算得上中国文人的典范,而他在流放途中建造的一系列“苏堤”、“西湖”等园林工程,更是一座座百姓心目中的丰碑。他被贬到哪里,竟然就有士子跟随而去,特地向他当面求学。苏东坡不是象牙塔里的清流,只因为不附和各种权贵、党派,从内阁大臣一路外放,历经浙江杭州、江苏徐州、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最后北还后故于江苏常州。苏轼在外放途中,不但勤政爱民,修治农田水利,更是写作了大量的优美易懂的诗词歌赋,所到之地一路传递文化薪火,在不毛之地教化了万千黎民百姓,完成了一个文化巨擘从理论到实践的修行人生之旅,是精英思维与大众潮流结合的生动案例,可谓“三不朽”矣!
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获得如此之高的地位,在我看来,是因为他能秉持文人的操守:哪怕是犯言直谏,也不选择明哲保身;为天下人请命,而不是结党营私;身体力行,而不是拿嘴说教;勤奋不辍,而不是半途而废。他这么乐观、宽宏、博爱之人,却能学会放低身段,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将满腹才情传播到每一处流放地,正是一种“至诚所以尽性”的理想境界。最后附录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以飨诸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敬请关注,“水边仁言观世录”(微xin公号:floatwords),为您守候国学的精神家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